第690章 取消遼餉
手中有錢,心中不慌。
至少兩三年裡朱慎錐不用擔心銀子不夠的問題,所以就算這一次稅款交解出點岔子,也動搖不了朝廷的財政運轉。
當然,這個前提是建立在不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前提下,如果有大規模的戰爭發生,這銀子是肯定不夠用的,就像這一次光是打退皇太極的進攻,調集重兵駐守長城,軍費和其他方面的開支就高達近百萬之巨。
從天啟朝到崇禎朝,大明的財政開支中最大部分就是遼餉,天啟初年,遼東軍餉開支達到了高峰,四年內遼餉高達一千七百二十萬兩,從這個數據來看,每年的遼餉支出為四百三十萬兩之巨。
等到崇禎朝,遼餉維持在每年三百五十萬至四百萬左右,幾乎占了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全部,如此大的開支卻依舊無法讓遼東戰局穩固,明軍在遼東敗多勝少,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的實力卻越來越強,實在是令人無法想像。
當然了,這些遼餉開支中真正花在軍隊身上有多少其實大家心知肚明,要知道大明正統年間,九邊的全部軍餉開支僅每年不到三十萬兩,而現在僅遼東一地就超過了三百五十萬兩,足足是正統年間的十二倍之巨。
這麼多銀子,一部分是被上下其手給「漂沒」了,用一句不好聽的話,朝廷撥款下來還沒出京呢,銀子就直接少了二至三成,等到了遼東,薊遼總督、遼東巡撫這些人過一過手,這銀子又少了這個比例,最初撥款的一百萬轉眼就變成了五十萬。
這還沒完,接著遼東將門各將領拿到銀子後,五十萬就成了三十萬甚至更少,隨後因為寧錦防線的修繕又支出一部分,其中又給貪污了不少,最終落到軍隊的普通士兵頭上,原本一百萬的軍餉就成了十萬甚至更少的數額。
在這種情況下,高額的遼餉實際用在實處的僅僅百分之十,有些膽子大的將領們就連這百分之十都無法保證,朝廷撥了這麼多錢,從上到下一個個吃得滿嘴流油,可軍士們卻依舊連三餐不飽實發軍餉不足,這戰鬥力如何保證?
遼餉到如今已成了一個黑洞,就算把再多的銀子往裡面填也填不飽這些人的橫欲。
而且從目前情況來看,要以武力徹底解決遼東問題大明很難做到,大明現在內部問題嚴重,地方叛亂未平,各地天災頻繁,大明的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何談對外戰爭?
這一次應戰是不得已而用之,如果不是皇太極主動出兵,朱慎錐根本不想打這一仗。可既然打了,那麼就必須集中力量打贏,只有打贏這一仗,遼東才會太平些日子,吃了大虧的皇太極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再來進攻大明。
而且這次朱慎錐不光動用了自己的主力軍隊,還調動了土默特各部的底牌,直接包抄皇太極的後路,以此給對方震懾。
這樣一來,皇太極以後再想從蒙古繞道過山海關攻擊大明就要掂量一下,在沒有徹底解決蒙古問題前,皇太極應該不會再冒這種風險。畢竟土默特虎視眈眈,正面的明軍又不好對付,皇太極的八旗再能打人數也是有限,哪怕三五個換一個明軍,皇太極也承擔不了這樣的損失。
所以說朱慎錐判斷接下來皇太極絕對不會再從蒙古繞行進攻大明,大明只需要在薊州到遵化一帶駐守一支軍隊,恢復之前薊州鎮的規模,然後遏制住山海關一線的防禦,就能把皇太極攔在遼東。
從這點來看,朱慎錐的目的是要改變之前的遼東戰略方向,一直以來大明在遼東的戰略都是徹底解決當時的後金,也就是現在的大清政權,以消滅對方收復整個遼東為目的。
無論是最初的薩爾滸之戰,還是後來孫承宗以守為攻步步緊逼,又或者袁崇煥大言不慚號稱「五年平遼」之策,都是建立在這個前提之下。但以目前的大明局勢來看,要達到這個目的暫時是不可能的,如果明知不可為而繼續為之,那麼大明非但要在遼東戰場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不斷因為巨額遼餉的拖累導致大明財政進一步惡化,從而使得整個國家虛弱下去。
朱慎錐決定調整遼東戰略,由守為攻,與其花大量的軍費去做根本完成不了的事,倒不如改變戰略目標。
遼西走廊是最好的防線,目前控制在明軍手中的防線相對穩固,只要不奢望去進攻,僅僅只是做好防守的話,皇太極再有能力也攻不破這道防線,更不用說打破山海關了。
之前朱慎錐給吳襄和祖大壽的信中讓他們伺機而動,不要糾結於一城一地的得失,駐守山海關和寧錦防線是最後的底線就是這個意思。至於在遼東擺那麼多部隊根本就沒必要,先不說這些部隊的空餉情況嚴重,幾十萬大軍中近半都是空額,占有了大量開支,而且這些軍隊擺在遼東也造成了後勤的極大壓力,光是糧食和物資運輸就是一個大問題。
而壓縮防線,轉攻為守也可以減輕後勤壓力,同時也能把這些軍隊從遼東直接調至薊州鎮,重建薊州鎮以預防來自北方蒙古的進攻,確保長城防線穩如泰山。
不過要做到這點並非是容易的事,轉攻為守的建議一旦提出,必然會遭受諸多的反對。其中關於遼東乃大明國土,建奴乃大明反賊,坐視反賊侵占國土自立政權是對大明的挑釁,如此行為必然無法容忍,更何況大明和建奴交戰數十年,一旦現在改變戰略目的,不等於這麼多年的仗白打了?那麼多將士白白犧牲了麼?
天朝上國如何能如此被羞辱,這是絕對無法忍受的。叫囂著絕對不能妥協,甚至不滅建奴誓不罷休的口號必然會出現,還會有極大可能把萬曆先帝和天啟先帝的政策拿出來反覆說,以此來確定他們堅持的正確性。
可實際上真是因為這樣麼?朱慎錐心裡很清楚當然不是,關鍵原因是遼東戰場已不僅是軍事問題,而是成為了一個「買賣」,圍繞著遼東戰事,每年朝廷財政支出近四百萬兩,幾乎是大明財政的全部,這還沒包括皇室在其中補貼的部分呢。
另外大量的物資運輸,其中糧食和軍械方面更是數額巨大,這些都是關鍵。許多人已成為了其中的利益既得者,一旦朝廷政策改變,不再在遼東投入巨量資金,那麼這個買賣也等於沒了。
沒了買賣,就賺不到銀子,沒了銀子哪裡還有收益?常言說得好,斷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為了白花花的銀子,這些人怎麼可能放棄這細水長流又收益巨大的好買賣呢?
「殿下,此事可得三思啊!」當溫體仁得知朱慎錐的想法後頓時嚇了一跳,就算是自譽為「孤臣」的溫體仁也沒想到朱慎錐會向遼東戰事動手。
「此事本王已意決,並非同你討論,不過本王也沒想過把此事公之於眾,先生是內閣首輔,當知曉遼餉之重,如朝廷去掉如此大的開支,這些錢能用在何處,又能做些什麼,先生應該明白。」
「臣自然是明白的,可是殿下,如此做雖能遮掩一時,卻瞞不了太久,萬一……。」溫體仁忍不住再勸,他太了解這些利益群體了,這是直接斷了這些人的財路啊!雖然朱慎錐直接表態關於遼東戰略的改變不會公之於眾,而是只做不說,可這樣大的事怎麼可能瞞得住?就算做了,用不了多久大家就會明白過來,等到那時候群起而攻之,以遼東戰事為由鬧起來,朱慎錐又怎麼應付?
「放心,此事本王已有安排,先生不必擔憂,到時候自然知曉。」朱慎錐輕描淡寫笑著說道,溫體仁想破腦袋都想不出朱慎錐會用什麼辦法來解決,不過既然朱慎錐如此決定,他作為首輔也只能聽命,只希望到時候這事不要鬧太大,免得無法收拾。
畢竟現在溫體仁的權利富貴來自於朱慎錐,自從接受了朱慎錐讓他繼續擔任首輔之後,溫體仁已徹底上了朱慎錐這條船了。溫體仁在朝中並沒什麼朋友,相反處處都是敵人,只有抱著朱慎錐的大腿,他這個首輔才能坐得穩當。
一旦朱慎錐倒台,他溫體仁也絕對沒有好下場,這點溫體仁心裡清楚的很。要說滿朝中誰最不希望朱慎錐垮的,除朱慎錐的原本班底外,也就是溫體仁了。
「對了先生,本王打算取消加征的遼餉,此事你如何看?」
溫體仁一愣,他沒想到朱慎錐不僅要改變遼東戰略,甚至連之前徵收的遼餉也要直接取消,一時間不知道怎麼說。
「崇禎年,征派遼餉,導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更引起各地叛亂四起,民不聊生。本王覺得,與其再征遼餉,倒不如直接取消,本王實際查過,如今每年征派遼餉數額雖能緩一時之極,可地方因叛亂而至的損失卻遠超出了這個份額。」
「征派遼餉一事,實在是得不償失,更大失民心,如繼續下去,哪怕剿滅各地叛亂,老百姓活不下去依舊會再反。如此反反覆覆,大明如何承受得起?倒不如直接取消的更好。」
「殿下仁慈,臣為天下百姓謝殿下之恩。」溫體仁雖不是什麼好人,但在這番話下也有所觸動心情,當即起身朝著朱慎錐大禮長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