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渡海的影響
明軍渡海作戰的消息並沒瞞太久,鄭鴻逵和李佑渡海不久,朱慎錐就當著眾人的面宣布了此事,這時候內閣和兵部還在為如何增援錦州犯愁呢。
當溫體仁和楊嗣昌聽到朱慎錐已派兵去了遼東,而且是以渡海方式去的同時大驚,等再知道鄭鴻逵和李佑渡海後先拿下了褡褳,隨後北擊復縣,接著再攻復州,隨後又繞行蓋州,在野戰中一舉殲滅八旗一部,遼東為之震動的時候,臉上的表情更是詫異萬分。
他們誰都沒想到朱慎錐會瞞著內閣和兵部來這麼一出,直接私下調兵以這種方式閃擊遼東。驚愕之餘,兩人下意識對視一眼,都在各自眼中看到了忐忑不安。
雖然溫體仁和楊嗣昌是政敵,兩人一直爭鬥不休,可在救援遼東這件事上兩人心中所想卻是一樣的。
在他們看來,遼東不能不救,畢竟錦州一旦失陷,祖大壽兵敗對大明的損失無法想像,如果錦州落到了皇太極的手裡,那邊以寧遠一城根本擋不住皇太極的後續進攻,假如這樣的話,整個寧錦防線就徹底垮了,寧錦防線一旦沒了,遼西走廊就到了皇太極的手中,大明在遼東多年的經營將毀於一旦。
等到那時候,大明只有山海關和山海關以東的幾處堡壘,徹底丟失了整個遼東。這樣的情況要比當初熊廷弼和王化貞當年退守山海關更為嚴重。萬一山海關也異手,不僅整個遼東全被皇太極掌控,而且皇太極以後也不必再繞行攻明,直接就能從山海關而出就能打到大明腹地來。
從這點來看,遼東是必救的,但怎麼救卻也有說法,討論來討論去,都覺得陳新甲的方案最為穩妥,可要用這個戰術必須調集大量兵力,而且這支龐大的軍隊由誰來指揮更值得商榷。
無論是溫體仁還是楊嗣昌都認為必須由文官來指揮這支軍隊,而不是由朝中大將作為主帥。大明以文御武,這個底線絕對不能改變,如果讓王晉武或者其他大將作為主帥,那麼武人的實力會更為膨脹,這是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正因為這個緣故,溫體仁和楊嗣昌暫時聯手,一直堅持以文官統兵,而朱慎錐在這件事上卻始終不表態,只是以眼下各地圍剿流寇在緊要關頭,不適合抽調兵力北上遼東,更對主帥人選有所非議,所以直拖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最終定論。
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朱慎錐居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悄悄調兵以渡海的方式派部隊去了遼東。由於鄭鴻逵指揮的是山東水師,山東巡撫李信是徐憲成的好友,而徐憲成又是朱慎錐的妻弟,這件事打著山東海貿的由頭根本就沒露出半點消息,之前鄭鴻逵去山東任副總兵一職,所有人都以為他是為了海貿而去的呢。
而李佑就更不用說了,李佑的兩千人是王晉武的新軍和騎兵,這支部隊本就不歸兵部管,再加上區區兩千人數量實在太少,在所有人看來救援遼東起碼要派十萬以上的兵力才夠,要不然根本沒辦法和皇太極抗衡。
區區兩千兵力能做什麼用處?在大家來看這麼點兵力去了遼東不是給皇太極填牙縫麼?再加上李佑的調兵前往山東消息封鎖的很是嚴密,溫體仁和楊嗣昌半點消息都沒聽說,直到鄭鴻逵和李佑在遼東做出如此事來,這才恍然大悟。
驚愕之餘,他們馬上明白了朱慎錐的用意,分明就是效仿圍魏救趙的戰術在遼東攪動風雲,以此逼迫皇太極從錦州撤軍。只要皇太極從錦州的部隊一撤,那麼錦州之圍就不解而解了,從戰術上來說這的確要比陳新甲的辦法高明許多,但關鍵是明軍是否能夠做到這點?自從毛文龍被袁崇煥殺了後,明軍就再也沒人能夠在後方配合薊遼作戰了,導致整個遼東的戰局失去了主動權,處處被動挨打,這才有今日的錦州之圍。
而現在,朱慎錐用鄭鴻逵和李佑,僅僅出動了兩千餘人就達到了這個結果,不能說朱慎錐的眼光深遠,戰術運用之大膽,更想不到的是鄭鴻逵和李佑居然還做到了,現在因為他們在遼東的四處出擊,令整個遼東瞬間烽火四起,瀋陽方面建奴驚恐,皇太極在前線更是舉棋不定,不知應該馬上領兵回援呢,還是繼續圍困錦州的更好。
「監國英明!監國舉重若輕,以此妙計渡海北擊建奴,如此上策臣怎麼就想不到呢?臣愚鈍,臣佩服的五體投地!」溫體仁短暫的驚愕過後臉上露出了欣喜之色,一副欽佩萬分的樣子馬屁不斷。溫體仁知道朱慎錐今日告訴他們這件事不僅是因為鄭鴻逵和李佑在遼東的戰局順利,更是藉此來敲打自己。自己這些日子一直因為遼東戰事和楊嗣昌建議由文官領兵,幾次提出要調洪承疇回京去遼東作戰,可朱慎錐一直找各種理由沒有同意。
原本溫體仁以為朱慎錐是因為流寇的緣故再加上究竟以武將還是文官領軍的分歧所至,雖然溫體仁現在是朱慎錐的人,可在這件事上溫體仁卻一直堅持以文官領兵而不是武將,這對於他來說是底線,再加上朱慎錐一直沒有明確反對此事,也給了溫體仁一個錯覺,讓溫體仁自以為能夠最終說服朱慎錐。
但萬萬沒想到朱慎錐早就暗中做了布置,在他根本不知道的情況下直接就讓鄭鴻逵和李佑帶著區區兩千人做出了如此大事,詫異之於溫體仁立即就回過神,他明白之前的打算已經落空了,更清楚朱慎錐從來就沒有同意以文官領兵的方案,之所以一直拖延和搪塞,其目的是瞞著所有人暗中布置渡海北擊遼東呢,而現在這個結果更證明了朱慎錐選擇的正確。
心中暗驚,溫體仁知道如果這個時候自己再堅持以文官領兵,對這件事指指點點的話,那麼自己這個首輔恐怕就坐不穩了。他本就不是朱慎錐的老班底,之所以能坐穩這個首輔那是因為在朱慎錐入京後沒多久,溫體仁審時度勢主動投靠了過去,這才有現在的地位。
朱慎錐不是崇禎皇帝,更不是大明之前的幾代天子,這可是一個狠人,一個能和成祖朱棣一樣以清君側、靖國難名義帶兵打下京師,從而掌控天下的狠人。
而且相比朱棣,朱慎錐僅僅只是一個宗室,就連藩王都不是,可他眼下卻能成為大明監國,離著皇位僅僅只有一步之遙,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
想明白了這點,溫體仁瞬間就改變了態度,再也不提半句文官領兵的話,反而對此舉吹捧起來,意圖用這種方式消除朱慎錐對自己的看法。
楊嗣昌作為溫體仁的老對手馬上就明白了溫體仁為何態度如此變化,他心中暗罵溫體仁厚顏無恥,這牆頭草倒的也太快了吧,可心裡罵歸罵,嘴上卻不甘落後,連忙也當著朱慎錐面承認了自己錯誤,表示朱慎錐雄才偉略,戰略目光臣遠不能及也。
兩位朝廷重臣你一句我一言,再也不提之前用文官統兵之事了,現在還說這些根本就沒意義,朱慎錐這樣干明擺著是對他們之前的舉動表示不滿,要不然怎麼可能瞞著他們做如此安排?
對於溫體仁和楊嗣昌的態度改變朱慎錐並不意外,早就在他的預料之中。而且這件事朱慎錐本就打著敲打他們的打算,但沒想鄭鴻逵和李佑做的如此之好,可以說他們在遼東的表現大大超出了朱慎錐的預期。
原本朱慎錐以為鄭鴻逵和李佑能夠做到騷擾敵人後方,殺敵數十,破壞幾個據點就不錯了,但沒想他們出兵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戰績輝煌,不僅拿下了整個褡褳,還打的從褡褳到蓋州一帶的清軍苦不堪言,就連復縣都被一把火燒了,毀壞農田無數,還一舉擊潰了蓋州的八旗精銳。
一直以來明軍和建奴的戰爭中大明敗多勝少,就算是勝也是憑藉著城池固守而勝,在野戰中都是被八旗給壓著打。可這一次鄭鴻逵和李佑著實打出了大明的威風,打破了女真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更給現在給圍困的錦州打開了一條生路。
接到從山東報來的捷報後,朱慎錐的心情舒暢之極,但他頭腦依舊清醒,雖然鄭鴻逵和李佑渡海的戰果輝煌,可畢竟在敵人腹地作戰,而且無論是兵力還是後勤壓力都極大。
朱慎錐沒有頭腦發熱地給鄭鴻逵和李佑下旨,讓他們再接再厲擴大戰果,反而派人提醒對方小心敵人,在敵後作戰千萬要謹慎,情願穩妥也不能冒進,別以為如今的戰果就沖昏了頭腦,這樣的游擊戰不是正面戰,尤其是和蓋州八旗兵的一戰雖贏得痛快,可風險極大,如果蓋州八旗兵提前有所防備,再加上附近的八旗各部回援快些的話,要一口氣吃掉對方哪有這麼容易?
雖然戰果不小,可也只是僥倖,接下來皇太極無論是否回援必然會有布置,隨後對他們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這種情況下就更得謹慎了,萬一中了圈套或者被對方抓到尾巴,憑他們這點人馬怎麼可能是大股八旗的對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