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太子洗馬不是洗馬 魏徵:終究是錯付了!
【而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並非孤例。】
【很多太子洗馬在太子登基之後,都得到了重用。】
【畢竟他們跟在太子身邊多年,早已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關係。】
【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太子的性格特點了如指掌。】
【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輔佐新君治理國家。】
【所以在歷朝歷代,太子洗馬這個職位都備受重視。】
【即便到了明朝,這個職位依然地位顯赫。】
【甚至,許多才華出眾的文人,都以能夠擔任太子洗馬為榮。】
唐朝位面。
玄武門外,血腥之氣尚未散盡。
被五花大綁的魏徵仰望著天幕,渾身不住地顫抖。
「我身為太子洗馬,自當盡忠職守。」
「可如今太子已死,我又能如何?」
「唉!」
魏徵發出一聲長嘆。
此刻的他,只覺得天地俱靜。
半生飄零,只為尋一明主。
當年參加瓦崗起義,追隨李密,本以為能有一番作為。
卻不想半路夭折,未能得到重用。
輾轉來投太子李建成,憑藉才學終得重用。
這才有了太子洗馬的職位。
本以為終於找到了可以施展抱負的地方。
誰曾想,命運弄人。
玄武門一役,太子身死。
自己也淪為階下囚。
往後的人生,又該何去何從?
忽然,不遠處出現一人。
腳步聲由遠及近。
魏徵轉頭看過去,立刻怒目而視。
李世民的身影漸漸走近。
來到魏徵面前,隨後,親手為其解開束縛。
「你……」
魏徵一時愣在原地,久久未能回神。
待到繩索盡解,魏徵只是冷哼一聲。
李世民卻並未因此動怒。
「魏卿之才,朕素有耳聞。」
「若魏卿願意,不妨與朕一同開創大唐盛世。」
說罷,李世民轉身離去。
魏徵站在原地,怔怔出神。
許久,他的嘴角浮現出一絲苦笑。
行吧,既然你留下我這條命。
那我日後,就專門與你對著幹!
【古代官制中,還有一個官職的名字聽起來格外奇特。】
【雞人。】
【乍一聽這個名字,和《周禮》相聯繫的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養雞的人。】
【但實際上,這個職位可不是那麼簡單。】
【在古代,雞人可是皇宮中的重要職務。】
【這個官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當時的統治者就已經設立了專門負責報時的官員。】
【他們的職責就是根據公雞打鳴的時間來判斷時辰。】
【因為在古代,公雞是最準確的報時工具。】
【每到天明時分,公雞都會準時打鳴。】
【而雞人就要在這個時候通知皇帝起床。】
【但這還不是雞人最重要的職責。】
【除了早上要準時叫醒皇帝,他們還要負責全天的報時工作。】
【在那個沒有鐘錶的年代,準確判斷時間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雞人們通過觀察天象、測算日影來確定時間。】
【他們要精通天文曆法,熟悉晝夜更替的規律。】
【每到一個時辰,就要向皇帝報告具體的時間。】
【這份工作看似簡單,實則責任重大。】
【因為皇帝的一天作息,都要靠他們來安排。】
【朝會、議政、用膳,每一項活動都需要準確的時間。】
【一旦報時出現差錯,就可能影響到整個朝廷的運轉。】 【所以,雞人的選拔也是十分嚴格的。】
【必須要有紮實的天文知識,還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
【因為他們要隨時待在皇帝身邊。】
【任何一個細微的差錯,都可能招致嚴厲的懲罰。】
【隨著時代的發展,雞人的職責也在不斷擴大。】
【不僅要負責報時,還要記錄皇帝的日常起居。】
【這些記錄後來成為了研究歷史的重要材料。】
【從某種意義上說,雞人也是皇帝生活的見證者。】
【他們記錄下的每一個時辰,都是歷史的一個片段。】
【即便到了後來出現了更準確的計時工具。】
【雞人這個職位依然保留了下來。】
【這不僅僅是因為傳統的延續。】
【更是因為這個職位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義。】
清朝位面。
雍正手中的硃砂筆在奏摺上不停遊走。
御案上的燭火搖曳,映照著他那通紅的雙眼。
李德全站在一旁,手中捧著新煮好的參湯。
「皇上,這都三更天了,該歇息了。」
雍正的手腕未停,繼續在奏摺上批閱。
「朕聽見外面的雞人聲音了。」
「這時辰,怕是該起床的時候了。」
李德全聞言,不由得嘆了口氣。
「皇上連覺都不睡了,這身子骨可怎麼受得了。」
聽罷,雍正放下硃砂筆,輕輕揉了揉眉心。
「你也是跟了朕多年的人了,朕的性子,你最是清楚。」
「這天下的事務,哪一件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朕若貪圖一時安逸,耽誤了朝政,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李德全將參湯輕輕放在御案上。
「皇上聖明,老奴不敢多言。」
「只是皇上若是累垮了身子,這江山社稷豈不是更要擔憂。」
雍正拿起參湯,緩緩飲了一口。
「你這話倒是提醒了朕。」
「不過朕向來秉持著勤政愛民的理念。」
「這治理天下的擔子,朕既然挑起來了,就要一力承擔。」
「時間不等人啊。」
李德全聽著這話,只覺得鼻子一酸。
燭火映照下的御案上,還堆著滿滿待批的奏摺。
……
【古代宮廷中的悲劇,往往都會以血腥收場。】
【但有的時候,也會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意外。】
【比如說,一個太醫治死了兩個皇帝!】
【按理說,這種事情發生之後,這個太醫必定會被凌遲處死。】
【可事實卻出人意料。】
【人家不僅什麼事都沒有,甚至還暗度晚年,最後善終!】
【此人就是明朝中期的太醫院院判,劉文泰。】
【他先後治死了明憲宗朱見深和明孝宗朱佑樘兩位皇帝。】
【在當時的民間,還流傳著一句很有意思的順口溜。】
【翰林院的文章,武庫司的盜搶,光祿寺的茶湯,太醫院的藥方。】
【這句話裡面,包含了太多的諷刺意味。】
【太醫院作為皇家醫療機構,本應該醫者仁心。】
【可實際情況卻讓人不敢恭維。】
【尤其是這位劉太醫,更是讓人不知該說什麼好。】
【他的醫術到底如何,外人不得而知。】
【但治死兩個皇帝還能安然無恙,這種事情著實讓人匪夷所思。】
眾位面的觀者看罷,一個個驚詫到不能自已。
這治死的可不是一個牲口,而是皇帝啊!
還特麼是兩個皇帝!
治死兩個皇帝一點事也沒有?
「這怎麼可能?太醫院不都是天下頂尖的名醫嗎?」
「好歹也是皇家御用的太醫,水平再差也不至於差到這種地步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