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關山月!!!
跟索菲亞在房間裡做了幾次早操後,秦遠便收拾好了東西,然後騎著自行車拉著二哈和轟炸機再次踏上了騎行之旅,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正是WLMQ。
離開敦煌市區之後,秦遠就習慣性的將運動相機打開,然後開始拍攝今天的開場白。
「大家早上好,現在的時間是早上的9點30分,時間有些晚了,不過這幾天在敦煌呆的時間夠久的了。
所以今天不能繼續待在敦煌了,我得出發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了,河西走廊之旅算是完美結束。
因此從現在開始就算是開啟我全新階段的騎行了,這一階段騎行的最終目的地是西域的WLMQ。
全程1200公里,我計劃10天左右的時間騎行完成,所以現在咱們開始出發吧!gogogo!」
幾天沒有騎行了,再次騎上自行車,秦遠的內心不由得有些激動,他喜歡這種一直在路上的感覺。
「今天的天氣真不錯啊!晴空萬里,現在因為還沒有入夏,所以氣溫並不高,騎自行車非常的舒服。
今天我計劃騎行200公里就可以了,具體的露營地方還沒有定,因為難得來一趟敦煌。
所以玉門關遺址自然也是不能錯過的,對了,還有雅丹魔鬼城。」秦遠一邊說著一邊朝著玉門關騎去。
一邊騎行,秦遠一邊看著鏡頭很是認真的解說了起來:「玉門關這個地方,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吧?
畢竟我們從小到大的教科書里都沒少提到這個地方,其中有關玉門關的詩句更是數不勝數。
像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古詩想必大家都已經背的滾瓜爛熟了吧?
除此之外,還有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每一首詩句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但凡在龍國讀過書的人都是背誦過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而正所謂讀書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既然已經來到了敦煌,那玉門關遺址自然是一定不能錯過的。
在我本人看來,這個遺址遠比那些風景名勝地區更值得逛,因為這不僅僅是景區這麼簡單。這
更是咱們龍國文化的承載之地,它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無價的。」
從秦遠現在所處的位置到玉門關大約93公里,距離不算近,但是以秦遠的騎行速度,3個小時之後,他就順利抵達了,可以說是相當快的。
「諸位,現在出現在鏡頭前的這個黃色土包狀的建築就是我們經常在各種詩句當中看到的玉門關了。
玉門關是古漢長城的關隘之一,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
而且玉門關是漢之後多個王朝的邊關,許多描寫邊關的詩都會提到玉門關。
我前面提到的《涼州詞二首·其一》和《從軍行》就是很好的代表了。
老實講這個地方的風景不怎麼樣,甚至非常的荒涼蒼茫,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旅遊景點。
但正如我前面所說,咱們來這裡也不是看風景的,而是來感受感受這裡的歷史文化氣息的。
畢竟那麼多的歷史文化名人為它寫過詩詞和文章,咱們這些後人過來瞻仰,沾沾氣息也是不錯的。」
秦遠一邊拿著運動相機很是認真的圍繞著玉門關拍攝,一邊將自己所了解到的信息講了出來。
走在蒼茫的大地上,看著飽經風霜的關隘城牆,觸摸著那已經破敗的夯土牆面。
秦遠感覺自己像是穿越了時空來到了漢代。
他看見了一身戎裝的行軍隊伍穿越了玉門關前往西域征戰,又看見了一隊隊駱駝商隊帶著滿滿的貨物往來中原貿易經商。
如今冷清荒涼的關隘,在那個時代卻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常,不得不說,滄海桑田,物是人非。
繞著玉門關走了一圈,秦遠感慨萬千,心中有很多話想要說,但最後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說。
複雜的情緒在他的心頭沉澱,最終卻是化作了一個個音符在他的腦海之中響起。
僅是片刻時間,他的腦海之中就出現了一段恢弘大氣的旋律,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首古詩。
這首古詩的名字叫做《關山月》,而他腦海之中響起的旋律也正是圍繞這首古詩而作的。
《關山月》是唐代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此詩寫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與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戰爭帶給廣大民眾的痛苦。
全詩分為三層,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征人懷鄉的情緒。
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
後四句寫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
此詩如同一幅由關山明月、沙場哀怨、戍客思歸三部分組成的邊塞圖長卷。
以怨情貫穿全詩,色調統一,渾然一體,氣象雄渾,風格自然,其優秀程度自然不必多說。
畢竟這是詩仙李白所作,只不過在這個世界並沒有李白這號逆天的人物。
所以《關山月》這首古詩自然也就沒有出現了。
而《關山月》這首古詩都沒有,那麼後世以此為藍本創作的龍國風純音樂《關山月》也就不存在了。
是的,秦遠腦海之中響起的旋律正是前世一個名叫路南的音樂人所創作的《關山月》。
而不管是李白的五言古詩《關山月》還是歌曲《關山月》在秦遠看來都是個中佳品。
既然今天來到了玉門關,他要是不為此留下一點什麼,他總覺得有些說不過去。
一念至此,他的目光立即就停在了玉門關前面的一塊偌大岩石上。
這岩石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就僅是玉門關前一塊普普通通的岩石罷了。
在場的岩石數不勝數,沒有幾十塊,也有十幾塊了,只不過秦遠所挑的那塊岩石正正好就在玉門關的正前方罷了,所以往來之人都能夠看見。
如此,秦遠的腦海之中立即就有了想法,於是他邁步走到了岩石前,然後從地上撿了一塊尖石子。
接著他一手拿著運動相機拍攝,一手拿著尖石子在岩石上面龍飛鳳舞的書寫了起來。
「來到這玉門關不由得讓我有種穿越回到了古時候的感覺,看著前人們為此寫下那麼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我也不禁心有所感。
所以我就斗膽在這裡留一首詩吧!僅是興趣之作,各位看個熱鬧就是了,詩名叫做《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秦遠一邊念,一邊拿著石子在岩石上面刻字,換做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如此。
但是秦遠因為擁有80點體質值的緣故,所以他的力量完全可以用怪物來形容。
如此,他在岩石上面寫字也就變得輕而易舉了。
五分鐘不到的時間,他就在岩石上面留下了《關山月》這首五言古詩。
而在古詩最後面,秦遠想了想,卻是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而是寫下了太白二字。
太白指的正是李白了,因為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所以他寫太白是沒有毛病的。
其實他完全可以直接寫自己的名字的,但是他卻並沒有這麼做,因為這是他向來的風格。
從寫《滕王閣序》開始,他就故意將原本的作者名字留在這個世界,並沒有搶奪他們的功勞。
之所以如此,其實就僅是他自己想要守住一點點的底線罷了。
將《關山月》寫完之後,秦遠就很是認真的對著鏡頭介紹了起來。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
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後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
明月出天山,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
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亘在山上的雲海則是有的。
我把雲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
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範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
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
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
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徵,構成一幅萬裡邊塞圖。
這裡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
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
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
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
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秦遠一邊拍攝,一邊很是認真的講解,當然,他現在所知曉的信息自然都是從網上了解的了。
將《關山月》寫完之後,秦遠並沒有立即離去,他而是就地坐在了那塊岩石的下方,接著他盤膝而坐,就從自己的背包之中將竹笛拿了出來。
緊接著,他便對著鏡頭很是莊重的吹奏了起來,頓時間,一段雄渾而又充滿歷史滄桑感的旋律就此響起,而這首曲子不是別的,正是《關山月》!
這首曲子的名字之所以叫做關山月,正是因為這首歌就是以《關山月》這首古詩為藍本創作的。
在前世,《關山月》是一首國風純音樂歌曲,是由音樂家路南精心創作。
這首歌不僅是對古樂府《關山月》的深情致敬,更是對我國深厚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情演繹。
這首歌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內涵,贏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和讚譽。
《關山月》原曲是漢樂府之曲,屬於「鼓角橫吹曲」,是守邊將士經常在馬上奏唱的。
在前世,這首作品是以簫為主要樂器的。
通過簫聲的悠揚與深邃,為聽眾展現了一幅幅雄渾壯麗的邊塞畫卷。
整首歌曲的編曲精緻而富有層次,旋律跌宕起伏,情感深沉而豐富。
既有對邊塞風光的描繪,又有對戰爭、勇氣和團結等主題的深刻表達。
這樣的一首歌與《關山月》這首古詩,可以說是無比的匹配,就像是量身為其打造的一般。
不過與前世不同的是,秦遠這一次並沒有將其原封不動的照抄。
而是結合了自己的實際情況,就使用竹笛將其演奏了出來。
原本的樂曲是以簫聲獨奏開篇,簫聲悠揚而深遠。
如同天邊傳來的遠古呼喚,將聽眾帶入了那片蒼茫的邊塞之地。
隨著音樂的推進,鼓聲、笛聲等樂器逐漸加入,共同營造出一種悲壯而蒼涼的氣氛。
樂曲進入主體部分後,旋律開始變得跌宕起伏。
簫聲、笛聲、鼓聲等樂器交織在一起,仿佛描繪出了一幅幅邊塞將士英勇抗敵、浴血奮戰的畫面。
這部分的音樂節奏明快而有力,充滿了戰鬥的氣息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隨著音樂的深入,情感也逐漸升華。
樂曲中出現了多次的簫聲獨奏,每一次都如同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和對和平的無限渴望。
這部分的音樂旋律優美而動人,情感真摯而深沉,讓聽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
只不過以上說的都是針對原版的感覺,而此刻的秦遠卻僅是使用一根竹笛就將其演奏了出來,那給人的感覺自然截然不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