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明嫡長子> 第955章 正德三十五年之軍事與疆土

第955章 正德三十五年之軍事與疆土

2024-09-24 16:55:15 作者: 皇家僱傭貓
  第955章 正德三十五年之軍事與疆土

  十三年後,用傳統紀元是為正德三十五年,在西曆中屬1540年。

  這一年,皇帝滿五十歲整。

  這個歲數與他的父親、爺爺以及祖爺爺相比都是較大的了,況且五十歲本就屬於高壽。

  弘治四年(1491年)10月26日,正德皇帝出生在紫禁城。

  所以正德三十五年朝廷有一個絕大的事項就是皇帝的萬壽聖節,一應準備基本從年前就開始了。

  不止如此,所有在外辦差的皇子、勛貴、大臣也都有返京的計劃。

  天子雖不贊同為了過個生日就這麼大動干戈,而且要得花個兩三百萬元,實在是有些浪費。

  但禮部尚書顧鼎臣和左都御史楊慎帶頭反對,

  他們認為皇帝本身是五十大壽,御極天下又滿三十五年整,這在中外百姓看來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大事。

  該辦而堅持不辦,會使民間生出議論,妄議宮中之事不說,說不得還會傳出什麼閒話來。

  外國人就更加注意著這裡,既然大明是天朝上國,文化最繁榮、科技最先進、國家罪富有,可帶領臣民創造了這一切的偉大帝王竟然連五十歲的大壽都不過……這實在說不過去,總是需要一個理由的。

  他們甚至會想,會不會是皇帝身體又不好了?

  正德三十一年的時候,朱厚照生了一場大病,他自己覺得應該是上了年紀,身體機能衰弱所導致的,病症就是眩暈、頭痛,且幾個月都不好,朝政都因此受了影響,疼痛倒是沒有的,他本來以為應該是高血壓,但後來也沒有復發過,所以也就逐漸淡忘了。

  除此之外,朝臣反對的另外一個理由,就是希望皇帝在萬壽聖節上展露一下自己的良好的精神狀態。因為他們都發現,在大明的對外交往之中,皇帝本人已經化身為一個符號,所以他在,就是不一樣。

  當然了,與民同樂,普天同慶這種理由也是要說說的。

  後來朱厚照覺得也有些道理,倡導勤儉節約不是說始終都要清貧度日,該高興的時候不該憋著,弄得上上下下都很難受也不對。

  於是,這事就這麼成了。

  所以說今年的10月必然是熱鬧的很。

  而那些戍守邊疆的將領怕是要辛苦些,趕一趟遠路了。

  如今的大明,最北端伸展到當年蘇武牧羊的北海以北的一百里遠,那裡的土地終年寒凍,無法種植與耕作,但皇帝下令在北海的北岸建立了大小十三座哨所和城堡。

  裡面也不是常年有人,基本只在夏季的時候由臣服於明朝的布拉特部落派人戍邊,就為了這一條,布拉特部落每年可以從大明獲得三千隻羊,兩千噸鹽和一些棉衣、棉被等物資。

  像是這種區域,你一定要打服他們,或許可以,但怎麼守得住呢?而且派兵過來所耗的豈止這些物資?

  所以剛柔相濟絕對是現實中需要採取的上佳之策,神擋殺神,佛擋殺佛那隻存在於無腦幻想之中。

  出了這些東西,大明的要求很簡單,第一就是宣布臣服於大明,並且四周領地全部屬於大明,只不過是皇帝賜給你們在這裡放牧;第二,就是不能違反明廷關於蒙古各部落不能無端相互攻伐的絕對禁令。


  這一點,已經草原上證明過好幾回了。每當有部落首領想要吞併別人的草場,擴充自己的實力,他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是正德大帝對其堅決打擊。

  所有這些戰役都是由一人操刀,便是當今最能打得武將,皇帝的四兒子,親封豫親王!

  此外,還有一個條件,就是要出人,男的要青壯子弟,女的要妙齡少女。這項政策被定名為抽丁,在許多地方都已推開了。

  其緣由便是因為統治蒙古草原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就是不能放任他們的人口擴張。雖然說起來有些殘忍,但朝廷必須配備有『減丁』政策。

  後來的清廷就是這麼幹的。

  這些丁口獻出來主要有兩個去處,第一是大明缺乏勞動力,朱厚照還是小看了產業發展的後勁,大生產時代,勞動力始終都存在緊張的局面。

  第二就是參軍。

  正德三十五年的大明在西北、正北、東北三個方向分別建有大軍區,其中西北方向規模最大,新疆軍區共有12萬裝備精良的騎兵。

  正北方向次之,共有10萬兵馬駐紮於河套。

  遼東方向最少,有3萬人馬駐紮於奴兒干都司治所。

  總共是25萬裝備有精良戰馬、魯密四代火銃、超級大炮的精銳軍人。

  但這些軍隊中主要人員還是漢人,蒙古各部落的青壯真正聚集的地方是豫親王手下的20萬西征大軍。

  沒錯,皇帝除了封給老四一個親王稱號外,還封了他為西征將軍,並在復名大唐安西都護府之後再封他為大都護,代表皇帝行使位於西至裏海,冬至新疆天山山脈的一大片區域的治權。

  不必懷疑,這是一個實力強大的皇子,他不僅能征善戰,而且會漢語、蒙語兩種語言。

  也有人建議朱厚照,四皇子有蒙古血統,又驍勇善戰,蒙古部落一向推崇這種首領,所以不該給他這麼大的軍權。

  萬一草原上那幫人給他來個黃袍加身你怎麼辦?

  但朱厚照沒聽,大明要想組建這樣力量強大的西征軍隊,人數規模肯定要上去,總不能像是當初征哈薩克汗國那樣弄個六萬人,那兩場激烈的戰鬥一打就沒後續了。

  而二十萬兵馬,不交給兒子,難道交給外姓人啊?

  至少他和老四父子之間這些年還是很好的。

  再者說老四就是能打勝仗,不給他給誰?

  當然,要說他完全沒防備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說,所有生產火銃、火炮、子藥和炮彈的工廠與技術一直都是絕密,而且技術工人一直把控的很嚴。

  皇帝嘴上說著漢蒙一家,實際上並不允許外族人接觸這些東西。

  而會打仗的將領一定明白,火器出現以後,戰場邏輯已經不再是誰的騎射好誰就能贏了。

  明朝的軍事理論也在朱厚照的引導下往這方面發展,雖說不是武器決定論,但熱兵器時代的作戰武器彈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皇帝在正德二十七年下了一個明確的旨意:所有負責生產火器的官員、衙門不得與在外駐守的將軍有任何公開或不公開的聯繫。

  理由很簡單,也很直接,為了江山穩定,為了皇帝自己的位置坐得穩。


  這沒什麼好隱瞞的,邊軍將領自己也不准去打聽這類事,給你什麼你用就是了。

  以至於到現在,生產這些武器的工廠位置成了朝廷的軍事機密。

  老四二十萬西征大軍的火器供應就是從新疆運過去的,在當地生產、調試、入役這倒是很經濟、也很方便,對啊,等他們這一代人走了,更方便後面的人直接獨立分裂,甚至轉過頭來打你。

  這是在西邊。

  東邊區域,奴兒干都司的轄區向東至苦兀島,向西至斡難河,南接圖們江,向北則是外興安嶺,再北方那裡實在是人跡罕至,連漁獵民族都不樂意去。

  奴兒干都司同樣被強化了一輪控制,經過成化犁廷以後,東北並無強大的反抗力量,所以幾十年來朝廷做的就是進一步把官僚體系搭建起來,同時把『抽丁』的政策帶到了這裡。

  20萬西征大軍中,約莫一萬人也是這裡補充的。

  至於朝鮮已經被《明約》在經濟層面納入中原地區,政治層面它原本就是藩屬國,而且是和琉球一樣比較忠心的藩屬國,國王繼位需要過問大明皇帝,漢字、貨幣也全和中原一樣。

  朝鮮同樣是抽丁政策的適用地,這裡的丁口主要被抽去了日本駐軍。

  如今的日本已經淪為一個秩序喪失之地,明軍和朝鮮軍共有十三萬人駐紮在此,主要的一件事就是鎮壓叛亂。

  只有這裡夠慘,他們出去當奴隸才會覺得是一種幸福。

  在南面,大明的存在是以海軍的形式體現的,而海軍就駐在各個軍事港口之內。

  十幾年前顧首揆就在建議朝廷要多造戰艦,這當然被准允,所以如今大明在高雄港、石塘港、金蘭灣港、萬里港、爪哇島的青水港以及暹羅國大唐港駐紮有大小軍艦一百二十多艘,共有海軍士兵十一萬人。

  朝廷的抽丁政策暫時沒有用到這些藩屬國身上。

  這也是他們不滿的地方。

  因為大明很講道理,我從你這裡抽丁,相當於拿走了最好的青年勞動力,所以通常情況下都會給一些補償。

  像是布拉特部落所得到的那些。

  這種方式才能搞得長久些,不然總是壓迫,瀕死的人才不管你正德大帝是誰,你如果只給他反抗這一條活下去的路,那麼他也只能走了。

  表面上是這樣。

  但實際上朱厚照當初之所以這麼做,其目的是在於『腐化』各部落、國家的統治階層。

  人性就是這樣,奢華享受之間很難誕生英明神武的統領,他們拿點兒吃的喝的穿的,然後把自家年輕人『賣』出去。這也沒什麼奇怪的,即便在所謂的現代文明世界,也多的是賣國求榮的領導人。

  長此以往,這些出去的年輕人在大明和自己部落統領之間也會分出好壞。

  而在南洋諸國之所以不推廣抽丁,一方面是因為不需要,南洋如今是經濟建設的主題,沒有多少國家在這裡打仗,也沒有人敢在這裡打仗。

  另外一個原因是他們不算優秀的戰士,個頭矮,身材瘦,而且生活在熱帶的民族天生沒什麼組織性,蒙古漢子都比他們好訓練。

  如此,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真正的萬里江山就是正德三十五年的大明。

  不止如此,在皇帝授意下,博望侯在正德二十五年又出發,上次是向西,這次則是向東,朱厚照的目標自然就是後來的大洋洲,那裡現在還都是土著人。


  到了正德二十九年,博望侯返回,並帶回了還有一片超級大陸的消息。

  自那以後,許多商人興沖沖的跑到那裡去兜售貨物,但大部分都賠本而歸。

  說起來大洋洲其實適合人類生存的土地很少,大部分都是荒漠和沙漠,所以又有被詛咒的大陸這個稱號,只在東部和東南部沿海有相對不錯的地方。

  而因為是獨立的一塊大陸,人到了上面很難憑藉自身再出來,天生的就是一個牢籠。

  所以朱厚照沒有拒絕這個用處,清朝時有流放寧古塔的說法,他也搞了個類似的刑罰,就是流放大明次屬大陸——這是他起的名字。

  好吧,又多了一塊次屬大陸,雖然只是名義上的。

  但這依然是一個巨大的疆土,有人將唐成為巨唐,現在大明也可以說是巨明了。

  為了做好這樣的統治,大明的依仗除了二十五萬北方邊防部隊、二十萬西征大軍以及駐南洋的十一萬海軍和駐防本土軍港的五萬海軍以外,還有一個最強戰力,這便是大名鼎鼎的京師衛戍軍區。

  上面的這些,四十五萬陸軍,十六萬海軍,還有那些駐守日本、次屬大陸的二流部隊,不是今日大明的國力能夠供養的極限。

  遠遠不是。

  因為在每個區域,譬如新疆、河套、遼東這都有對應的土地墾殖,糧食根本不是他們的問題。南洋的駐軍有保護各國的名義,當地屬國都要分攤這部分費用。

  所以富裕的江南、興盛的海貿、火熱的產業這些東西所產生的財富又流去哪裡呢?

  答案就在京師衛戍軍區。

  正德三十五年,越國公周尚文仍然健在,他已經六十五歲,但身體硬朗,畢竟在歷史上,他七十幾還上戰場呢。

  這位由皇帝一手提拔的老將,幾十年下來幾乎贏得了如開國功臣那般地位的國公爺依舊統領著強大的京師衛戍軍區,共三十萬職業軍人。

  要說的是,北方的疆界往外擴展以後,原來的九邊體系已經逐漸瓦解,繼續沿著長城屯兵沒有意義,而對於京師周邊的影響就是宣府、大同、薊州等原本的軍事重鎮在地位上不斷下降。

  現在它們已經失去了軍事衛所的色彩,更多的開始成為如同內地的一個府那般,並開始經濟建設。

  但鑑於京師的重要性,所以周尚文在後面這些年致力於研究和制定京畿地區的防衛網絡,自然的,這三十萬人也並不是全部集中在城內,而是分布在京師周遭重要的城鎮、關隘,如此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的防禦體系,以達到拱衛中央的目的。

  像居庸關、紫荊關這都已經劃歸京師衛戍軍區的管轄範圍,大同、宣府和薊州也作為其中的一個節點而有駐軍存在。

  這些人也不都是騎兵,雖然騎兵有其勇猛之處,但三十萬騎兵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這裡又不是北涼。

  況且也不需要,既然是拱衛中央,所以整體上是以騎兵、步卒和火器兵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軍事訓練和戰力提升,而且還能依賴雄城、雄關。

  這是朱厚照考慮到安史之亂而做出的決定,就是打造一個強大的中央,可以這麼說,現在的大明若要都城陷落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內部亂了,如果防禦體系運轉正常,是外面有人反叛欲進攻京師,那麼外圍防禦節點的大炮都夠他喝一壺了。

  一個強大的京畿部隊,也許一輩子都看不到它綻放的那一天,它的價值就是在平淡的日子中震懾那些野心之輩,用這份強大讓他們冷靜,並放棄自己的打算。

  所以儘管有人不理解,世界軍事史上也從來沒有打不破的鐵桶、攻不下的要塞,也許等到真的需要動用這份力量的時候,天下早已糜爛,但朱厚照明白,在幾十年的時間裡讓四方安穩、人心安定,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也正因為此,他這個帝王才能在紫禁城受得百官朝拜!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