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土豆

2024-08-03 12:20:43 作者: 愛吃芋頭蒸排骨的房卿
  「走!父親,咱們即刻去找爺爺,將土豆之事向他訴說。這可是關乎百姓生存的要事,片刻都拖延不得。咱們要儘快讓爺爺知曉這土豆的奇妙之處,力爭早日推廣種植,讓百姓不再遭受飢餓之苦。」朱雄英緊緊拽著朱標的衣袖,急切之情溢於言表,臉上滿是焦灼與渴盼。

  朱元璋正在御書房全神貫注地批閱奏摺,神色莊重而專注。就在這時,一陣奇異的微風拂過,他不經意間抬眸,竟瞧見本已離世的朱雄英出現在眼前。他驚得雙目圓睜,滿臉皆是難以置信的神情,手中的硃筆險些掉落。緊接著,他的臉上瞬間湧起激動之色,眼眶泛紅,淚水不受控制地奔涌而出,聲音顫抖地高呼:「大孫兒,你來看爺爺了,爺爺好想你啊!」

  「爺爺,您莫要憂心,我安好無恙。雖說經歷了諸多波折,但我如今安然無恙地站在您面前了。」 朱雄英快步走到朱元璋身前,眼中飽含著深切的思念與濃情厚意。

  朱標趕忙行禮:「父皇。」

  朱元璋擦了擦淚水,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快,快跟爺爺講講,到底經歷了何種磨難?我的孫兒啊,爺爺這顆心一直為你高懸。」

  朱雄英說道:「爺爺,此次歸來,孫兒帶來了一件關乎民生的珍寶。您瞧,我帶回的這個土豆,它可是個稀罕物。這種作物極易栽種,對土壤和氣候的要求極低,哪怕是在貧瘠的土地上,它也能堅韌生長。而且其產量奇高,一畝地約能產出三百擔,而咱們常見的稻穀,一畝地最多也就一百擔左右。倘若在咱們這兒廣泛推廣種植,必能大幅增加糧食產量。屆時,百姓們再也不必為糧食短缺而憂愁,定能解決百姓的溫飽難題,讓大夥不再忍飢挨餓。」朱雄英越說越激動,眼中閃爍著熠熠希望之光。

  朱元璋接過土豆,仔細端詳,眼中滿是期待:「果真如此神奇?這小小的土豆真能有這般巨大的作用?」

  朱標在一旁說道:「父皇,雄英所言屬實。兒臣也仔細探查過,還請教了不少經驗豐富的農夫,這土豆確實是難得的好物。若能妥善利用,必定是我大明百姓的福祉。」

  朱元璋站起身來,來回踱步,沉思片刻後說道:「此事至關重大,必須謹慎處理。標兒,你速速召集相關官員和農學家,一同研討這土豆的種植之法,務必確保毫無差錯。」

  朱標領命:「兒臣即刻去辦。」

  朱雄英接著說道:「爺爺,孫兒甘願親身參與此事,與大家共同研究種植之法,定要讓這土豆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根開花,讓百姓都能過上富足的日子,造福萬民。」

  朱元璋欣慰地看著朱雄英:「好孫兒,有你這份心意,爺爺甚是歡喜。若此事能成,你當居首功。咱們朱家子孫,就應當心懷天下,為百姓謀取福利。」

  在朱雄英帶回土豆後不久,朱標便迅速召集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官員和農學家。在一間寬敞明亮、莊嚴肅穆的屋子裡,眾人圍坐一團,目光如炬,緊緊鎖定在朱雄英帶來的土豆上。

  一位頭髮花白的農學家率先發聲:「這作物模樣甚是奇特,不知其習性究竟如何?依老夫多年經驗,但凡新物種,都得摸透它的脾氣,方能種好啊。」他緊皺眉頭,手指輕輕摩挲著下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朱雄英趕忙說道:「我在外面見識到,這土豆對土壤要求著實不高,哪怕是稍顯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而且,它似乎耐旱能力極佳。最為重要的是,這土豆產量極高,一畝地能產出約三百擔,而咱們常見的稻穀,一畝地最多也就一百擔左右。」


  眾人看到朱雄英,皆是驚詫萬分。

  那位頭髮花白的農學家驚得直接從椅子上蹦了起來,雙眼瞪得猶如銅鈴一般,手中的茶杯「哐當」一聲掉落在地,他顫抖著聲音高喊:「這怎麼可能!這簡直是聞所未聞的驚天奇蹟啊!老天開眼,老天開眼吶!殿下歸來,必定是大明的洪福祥瑞!」

  旁邊一位官員嘴巴張得大大的,半晌都合不攏,手中的摺扇也停止了搖動,呆若木雞地立在當場,隨後如夢初醒般激動地說道:「殿下死而復生,定是上天對我大明的垂憐眷顧,此乃祥瑞之兆啊!」

  另一位年輕的官員則滿臉通紅,興奮得手舞足蹈,差點碰翻了身邊的椅子,高聲呼喊:「殿下福澤深厚,此番歸來,必能引領大明邁向更加昌盛的明天!」

  還有一位農學家直接雙膝跪地,熱淚縱橫,叩頭說道:「殿下大難不死,實乃百姓之萬幸,願殿下千秋萬載,庇佑我大明子民!」

  眾人紛紛抒發著自己的震驚與喜悅,房間裡瞬間充斥著對朱雄英歸來的崇敬與祝福之音,那聲音仿佛要衝破雲霄,直達天際。

  朱雄英微微抬手,示意眾人安靜,神色莊重肅穆地說道:「諸位,暫且莫要激動,當下還有正事亟待商討。這土豆雖好,然其在我大明落地生根、茁壯成長並非易事。咱們需得深思熟慮,仔細斟酌種植的時節、地域,以及向百姓傳授種植之法的方式。種植時節若有偏差,恐怕會誤了收成;地域選擇不當,亦難以獲得高產。況且百姓們大多未曾接觸過此等作物,傳授之法必須簡明易懂、切實可行,務必保證人人都能掌握要領,讓這高產的土豆成為百姓的糧倉保障,充實我大明的國庫。」

  眾人聽聞,皆神色凜然,專注地看向朱雄英,屏息聆聽。

  一位官員向前一步,拱手說道:「殿下,依臣之見,可先在江南與江北分別選取數地進行試點,江南雨水豐沛,江北相對乾旱,若兩地皆能成功,便可大面積推廣。」

  朱雄英微微點頭,說道:「此議甚佳,但試點之地需詳盡考察,土壤肥力、水利灌溉等條件皆要考慮周全。」

  一位農學家緊接著說道:「殿下,關於種植之法,臣認為應當繪製詳盡的圖譜,配以簡潔的文字說明,再派遣專人下鄉指導。」

  朱雄英思索片刻,回應道:「此法可行,只是這專人需經驗豐富、耐心細緻,方能將種植技巧傳授到位。」

  另一位官員接著道:「那它所需的水分和肥料又當如何把控?若是水多了或者肥少了,恐怕也難有如此高的產量。」他神色凝重,手中的摺扇輕輕敲打著桌面。

  一位年輕的農學家急切地說:「依我之見,我們得先進行幾次小規模的試驗,分別嘗試不同的澆水和施肥量,觀察其生長狀況,再做定論。」

  這時,一位年長的官員搖頭道:「不可操之過急,試驗雖要做,但也得考慮各地土壤的差異。江南的土地肥沃濕潤,北方的土地乾燥貧瘠,豈能一概而論?」

  眾人紛紛點頭,陷入了激烈的討論。

  「那我們是否要根據不同的地域,制定幾套不同的種植方案?」

  「可如此一來,操作難度會不會太大?百姓們能否準確掌握?」

  「不如先挑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試點,總結經驗後再逐步推廣。」

  「但試點地區的選擇也需謹慎,要綜合考慮氣候、土壤、水利等諸多因素。」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時而爭論得面紅耳赤,時而又陷入深深的思考。那激烈的場面,仿佛是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鏖戰。

  經過多日晝夜不停的探討,以及反覆的小規模試驗和分析,一套充分考量了大明各地土壤、氣候等條件的土豆種植方案終於問世。那方案恰似一盞明燈,照亮了大明百姓邁向豐衣足食的康莊大道。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