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人口最頂峰時期,出現在唐玄宗在位期間。
據史記,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間,大唐的人口大概在八千萬至九千萬之間,而作為大唐最是繁榮的長安,當時常駐人口是一百七十萬至一百八十萬之間。
而唐初的貞觀年間,雖有盛世之兆,但也只是徵兆,遠不及天寶年間繁華。
自然,常駐人口也不及天寶年間的一半,只有七八十萬出頭的本地人,若是算上來此做生意的外邦人和各地行商及其人馬......
現在的長安差不多有近九十萬人。
根據白居易的《賣炭翁》一文中的:『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
可以得出信息,在詩句中所涉及到的宮市強買,官吏壓價拿走千斤的木炭,卻只付了賣炭翁半匹紅綃一丈綾的買炭錢。
要提前說明的是,唐朝並無銀元這種大額貨幣,平時流通用的是通寶,也就是銅錢,大額交易通常就是用高檔絲織品做等價物。
所以官吏用綃和綾做交易並無不公,但聯合上下文,也有強買強賣和壓價的嫌疑。
而按照當時的物價,綃屬於生絲織品一類,物價算不得高,差不多是與絹的價位相仿。
而一匹絹當時的市價是四百六十文,半匹紅綃,折合下來就是兩百三十文左右。
而綾屬於上等絲織品,按當時的市價,是一尺六十五文。
唐制一匹為四丈,或四十尺,也就是說一匹綾的價格是兩千六百文,一丈綾的價格是六百五十文。
綜合所述,官吏用八百八十文買走了千斤木炭,一斤木炭合不到一文錢。
但那是發生在元和年間,是在安史之亂後,物價普遍不高。
再加上那時的政治黑暗,宦官橫行無忌,導致官市常有發生強買強賣,或者強取豪奪的事情......一斤木炭一文錢絕對是賠本生意。
但如今正處盛世前夕,長安百姓們從戰亂里來,雖然貧苦但稱得上是衣食無憂,是有些家底和生計的。
所以在與徐建、單婉娘、單鷹這三位大總管商議後,李斯文將煤的價格定在了一斤煤一文錢的價格,也方便日後記帳和查閱。
如果長安城中的這些百姓們相對節儉,只選擇在最冷的時候燒煤,那一天也至少需要一斤煤,也就是一文錢。
七十萬人一人一天一分錢,就是七十萬錢,合七百貫錢。
一年冬日有六十到八十天,也就是說販煤一年,少說也可以穩定賺到四五萬貫錢。
但刨除烏鞘嶺的人力物力.......又只在長安城中經營的話,稱不上是太賺錢的生意。
「這還不算掙錢生意?」
聞言,長孫皇后都有些懷疑自己還沒睡醒,不然怎麼會聽到長樂在說胡話。
皇后試探性的伸手捏了捏長樂的臉頰,直到她痛呼一聲,長孫皇后才如夢初醒,但還是覺得有些不現實。
長樂到底在湯峪農莊裡見到了什麼,才會覺得這一本萬利的煤炭生意不掙錢?
「母后!」長樂嬌嗔一句,將李斯文告知她的計算結果盡數告知。
「如此說來,只由一家做這煤炭生意確實利益不大。」長孫皇后口不對心,恨不得馬上命人去烏鞘嶺大采特采。
僅憑曹國公一家,想要疏通烏鞘嶺的經營權,一路上的人吃馬餵和後續的人員支出,那煤炭生意就會從月入數萬貫的大生意,縮水成月入近萬貫的小生意。
月入萬貫的小生意,長孫皇后心生感慨,什麼時候自己也配嫌棄月入萬貫的小生意了。
但如果是由皇室牽頭,聯合幾位各有長處的國公和貴戚,將這門生意擴大到一州、乃至周邊數州的話。
這門生意就會一躍而上,成為不遜色於精鹽生意的金山銀山......
思考至此,長孫皇后嫣然一笑,笑的李斯文心裡發慌。
「藍田侯,你是否與長樂所說,想要把這煤炭生意獻給陛下,充盈國庫?」
「啊?」此言一出,李斯文頓時就愣在了當場。
剛才皇后的惋惜和公主的告知都是附耳密談,他又怎麼敢聽,就連挨得緊的孫紫蘇見此,都偷偷的跑到了案幾遠端,就是擔心會引起皇后不喜。
這憨貨都知道偷聽一時爽的道理,精明如他才不會自找沒趣。
所以當他聽到長孫皇后的詢問,整個人都和傻掉了一樣......
我咧個長樂公主呀,咱們商量的不是煤爐生意麼,怎麼就突然變成煤炭生意了,我還指望著大朝會上那造價不菲的煤爐能一炮而紅,大賺特賺呢。
你這個敗家娘們真的是......
李斯文一言難盡,但頂著長孫皇后的駭人目光,他又不能裝聾作啞,磕磕絆絆的說道:「呃、這個...其實...」
長樂一見他反應就知道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急忙起身捂住他亂說的嘴,向皇后解釋道:
「煤炭一事是影響民生的國家大事,彪子這是一想到寒冬的百姓能暖和暖和身子,就激動的無法言語,本宮說的對吧?」
李斯文感知著來自後腰的刺痛,很是不情願的點頭應聲,雖然不知道長樂這丫頭在搞什麼,但她偷摸向自己擠眉弄眼,明顯是要自己配合。
於是脫離長樂的束縛,拱手而道:
「衣食住行,是關乎國策的大事,而煤炭可為萬民驅逐苦寒,此法一出必能振奮萬民心緒,讓陛下成就聖明,獻上此法,某自是情願的。」
說這話時,李斯文心裡都揪得慌,自己舟車勞頓大半月,結果又被皇后摘了桃子......
長孫皇后心腸澎湃,恨不得立即前往太極宮向陛下告知這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