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影視世界從九龍奪嫡開始> 第1114章 北方形勢格局

第1114章 北方形勢格局

2024-11-03 17:52:05 作者: 安心的石頭
  第1114章 北方形勢格局

  稍稍降低了一些決策效率,卻大大增加了決策安全,一群人決定的事情,就是錯了,也有一群人共同來擔。而現實是,制定規則的人幾乎都在這裡面,他們能承認自己錯了嗎?

  就是錯了,也是對的.

  如此高明的政治手腕,就連長孫無忌這個善於玩弄權術的老狐狸,都感到很是棘手。

  至始至終,都不關皇帝的事情,因為皇帝也沒有大權獨攬,卻達到了權力的平衡。

  長孫無忌欣慰的看向上首的年輕皇帝,一方面感到高興,大外甥越來越成熟,能撐起江山社稷,自己肩膀上的壓力就小多了。他又沒有謀反的打算,自然不會狗急跳牆;

  另一方面也有些頭痛,自己若是想重新拿回決策權,就不是皇帝同不同意的問題了,而是要搞定對面這五個老東西。

  他們到手的權利,正享受其間呢,能同意自己一家獨大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由儉入奢易,再從奢入儉就難了,這些人非合起伙來對抗自己不可。別說外人了,就連自己一手陪養起來的走狗劉泊,恐怕也不是很樂意。

  自己想要增加權力,只有一條路子,就是和皇上聯合起來,『恢復舊制』,那樣皇帝就是最大的得利者,首先要把他那六成皇權給他搞到手,自己才能拿到那三成,把這群老狗打回一成。

  首輔的權威,必須依仗皇帝的威勢。

  若是自己想拿回權力一個人享用,是無論無何干不過這群人的,而且皇上有可能還站在那邊。

  最妙的是,這種模式,也並不正式,只是皇上學習理政階段的一種過渡。等到皇帝成長起來,完全可以收回。是繼續回到以前那種,還是依然集體決策,都可以隨意決定。

  別說以後,即便現在,皇帝就可自由在兩種模式下切換,可以和自己單獨商量後,即發明詔,做出決策,讓自己的權力最大化。也能以事關重大為由,招集六大中樞重臣,一塊兒商量。

  甚至更進一步,把御前會議擴大到六部和各署寺主官,讓更多的參與,反正哪個有利,就用哪個?

  高,真他麼的高。

  長孫無忌看著大外甥從容的和幾位重臣淡笑風聲,心裡無可奈何的嘆了口氣。

  算了

  或許這對自己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兒。

  權力分散的同時,風險也分散了,大家也不用再盯著自己,防自己像防賊一樣。自己也不用天天面對自己妹妹的嘮叨,怕恩榮太盛,自己不得善終,長孫家族未來遭到清算。

  權臣是一條不歸路,一進踏入,就沒有後退的機會。最後要麼突破壁障,化家為國;要麼就被皇帝清算,全家都跟著遭殃。

  在此之前,長孫無忌還在猶豫。

  其實權臣的誕生,也要看機會的,更需要客觀的條件。第一要遇到朝庭權力高度集中時期;第二要遇到強勢君主驟然離去,孱弱君主繼位,權力留下了巨大的真空;

  最後就是朝中都是蠅營狗苟之徒,無人制約,而使大權旁落,而現在的朝堂。

  長孫無忌想了想,最後苦笑的搖了搖頭,根本沒有那樣的機會。

  想到這裡,他悄悄的打消了內心深處那一絲絲因為新舊更替而泛起的漣漪和野望,下定決心做一個輔臣。


  大唐收復遼東後,將整個遼東半島和東北一帶,統一設置了遼州大都督府,下轄遼河道、遼北道和遼南道,主要區域正是遼河平原,還有以前的高句麗、新羅和百濟,和一些北方與蠻夷混合雜居之地。

  唐朝時地域廣闊,信息傳遞不及時,往來不便,為『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特意設置了『都督府』和『都護府』兩種管理方式,來分別應對不同的區域和情況。

  其中中樞直轄領地,就用都督府,管十州以上的為大都督府,不滿十州,戶滿二萬以上為中都督府,不滿二萬皆為下都督府。

  全國有二十多個都督府,其中并州、揚州、益州、荊州、遼州、漠南都是大都督府,類似於後世的戰區。其他越州、宣州、申州、台州、泉州、福州等一二十個,都是中小型的都督府。

  這些都督府和行政上的道府州縣在地理區域上交集並存,只不過前者管軍,後者管民。沒有皇帝的聖旨和朝庭的許可,或者十萬火急、天塌地陷的時候。

  軍政兩套系統是完全分開的,人事權和財政權更是互不相交,以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

  大都督府品秩從二品,中都督府正三品,下都督府從三品。

  都督府都督既是軍事長官,故其僚屬也以長史、別駕、司馬為名,品級各有不同。

  大都督因權勢太重,難以委任臣子,一般都是以親王遙領,像李治就是并州大都督,而遼州大都督府大都督,以前是吳王李恪,現在是太子李象。

  漠南大都督府大都督,現在是另一位皇子,代王李厥,阿史那雲在李言登基後,已經卸任所有職位,進入後宮為妃了。

  因為唐朝戰力比較兇悍,動不動就拿下草原和西域等領地,這些地方地廣人稀,多民族雜居,多以部族形式,遷徙流動生活,不適合太過緊密的管理。    所以誕生出了另一種管理方式,就是都護府。

  都護府多在邊疆地區,管理少數民族事務,所謂『都護』,其意在監察,管理較為鬆散。

  都護掌統諸蕃、撫慰、征討、敘功、罪過,總判府事。

  唐從貞觀到天寶間,先後設置過六個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因為李言的亂入,對草原進行了篡奪,歷史被攪得一團糟。原來從東到北再到西的都護府管轄區域被分成了三種狀態。

  東北方向徹底被平定,納入朝庭直接管轄,設置了較為強力的都督府來管理。

  安北、單于、北庭,則被突厥汗國重新奪去,徹底落到了突厥人手中。

  原安西都護府的區域則被分封給了世家勛臣做為諸侯國,完全丟了出去,自然也沒有了都護的意義。

  而安南都護府,被改為安南大都督府,中南半島全在其管理範圍,分成了兩個道數十州,納入了朝庭直轄。

  相對於遙遠的南方半島,區域更小的遼州大都督府卻被分成了三個道。即是因為這裡處在南北兩大勢力的中間,距離中原王朝太近了,地理位置太過重要。

  也是因為這裡太容易失去了,遼東半島幾乎自成一系,非採用嚴格的制約方式不能掌握。

  李言登基後,讓兩位兒子,一位太子兼任遼州大都督府,一位親王任漠南大都督府,也是借鑑了後世,天子守國門的方法,以顯示對這裡的重視。


  不過親王們都是遙領,一般都是選用當朝悍將做為長史,代替這些大都督親自戍邊。像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就是英國公李績,遼州大都府長史是薛國公長孫順德。

  漠南道情況比較特殊,以前阿史那雲做大都督的時候,朝庭為了逐步掌握這股力量,在阿史那雲的兒子阿史那厥出身後,就任命其為長史,實際上權力還是在阿史那雲手中。

  如今,阿史那雲入了宮,阿史那厥也認祖歸宗,為了安撫漠南的軍民百姓,李言提出了任命李厥為漠南大都督,兼任長史,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鎮守此地。

  朝庭重臣們考慮到這裡的特殊情況,也就認了下來。只是又塞了一批中低層將領進去,盡一步掌握這支力量。

  對於李厥來說,兩邊都是自己人,增加漢人在漠南地區的影響力,也有助於他對這塊兒地方的掌握和朝庭對他的包容接納,於是也沒有提出什麼異議。

  至於那些遊牧民族的將領們,對於容入大唐沒有什麼抗拒。草原上的部族歷來都是誰強就跟誰,沒有什麼國家和立場的概念,有的只是利益,只要能過好日子,跟著誰都行。

  反正他們只要在草原上,生活方式就不會發生什麼變化,依然是逐水草而居,放羊牧馬,和婆娘生孩子。哪天大唐敗給了突厥,他們自然而然又會變成突厥的子民。

  不管是被大唐的軍隊驅使打突厥,還是跟著突厥的軍隊打大唐,他們都沒有什麼心理障礙。

  北地的難以約束,是地理形態和依環境產生的生活方式決定的,很難用人力來改變。

  自古以來,遊牧民族似乎好像就是一個和中原王朝相敵對的勢力。

  其實這樣的看法並不準確,應該說這片廣闊無邊的草原,從來都不屬於任何一個勢力,只是偶爾會崛起一個強大的部族,聯合一大群勢力,學著中原王朝。

  組建一個有名無實的『汗國』,與中原皇朝針鋒相對。

  這樣的汗國壽命,一般取決於那個打造汗國的強力統治者的壽命,最多傳不過三代,就會分崩離析。

  而維持這種『汗國』整體的重要方式,就是不斷對外用兵征戰,不斷的調整兵權,並且用擴張的利益安撫眾人,大可汗在不斷攻城滅國的過程中持續積累威望。

  還有轉移矛盾,樹立強敵帶來危機壓制等等,多種方式並行之下,才能勉強維持整體不散。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