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8章 大勢在心
在沙俄、西葡帝國和英格蘭之外,歐洲當然還有值得高務實關注的勢力。
例如法國。在1602年,法國正處于波旁王朝的統治之下,亨利四世在位。亨利四世是法國歷史上著名的君主,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亨利四世的盛世」。
他在位期間,法國經歷了宗教戰爭的動盪,但他通過頒布《南特敕令》結束了這場戰爭,實現了國內宗教的和平共處。在經濟方面,亨利四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增強了國家的財政實力。
然而,此時法國的中央集權程度相對較低,貴族勢力依然強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不過,同樣是眼饞於西班牙在海外的巨大收穫,法國此時也開始將部分力量投入到殖民擴張之中。
當然,法國的殖民擴張只是剛剛起步,暫時還不至於與大明——或者直白一點說,與南疆有什麼衝突,所以高務實認為只要保持關注就行了。
畢竟按照後世的普遍觀點,法國的殖民擴張開始於1604年,而抵達印度就已經到了1676年……呃,那會兒我應該已經不在人世了吧。他想著。
接下來是荷蘭。在1602年,荷蘭正處於荷蘭獨立戰爭(八十年戰爭)的後期,荷蘭聯省共和國已經事實上脫離了西班牙的統治,但戰爭尚未結束。
荷蘭在這一時期成為了歐洲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其海上貿易和殖民擴張為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荷蘭的金融體系相對發達,阿姆斯特丹成為了歐洲的金融中心之一。荷蘭的海軍力量也相當強大,他們在海上與西班牙進行了多次激烈的戰鬥。
荷蘭的崛起,標誌著一個商業和海洋強國的誕生,且它的對外殖民擴張比法國早得多。不過高務實對荷蘭絲毫沒有畏懼之意,這個國家目前確實有些制度相當不錯,大明或者南疆在這些制度上都有可借鑑之處,但荷蘭本身體量太小,無論對大明還是南疆都不能形成直接威脅。
相反,在大明與南疆都有足夠的對荷蘭的武力威懾前提下,荷蘭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貿易夥伴,高務實對此反而頗有期待。
再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在1602年,神聖羅馬帝國依舊處於哈布斯堡王朝比較強力的統治之下,魯道夫二世在位。
然而眾所周知,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央集權程度極低,各個邦國擁有極高的自治權,皇帝的權力相對較弱——所謂「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這雖然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為了激發本國民族主義而進行的嘲諷,但哪怕這句嘲諷不完全成立,卻也多少有點道理。
這種現實情況導致了帝國內部的分裂和動盪,各邦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不斷。例如在宗教方面,神聖羅馬帝國內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依然尖銳,這進一步加劇了帝國的不穩定——所以再過十幾年,以神聖羅馬帝國為主戰場的歐洲宗教戰爭,即「三十年戰爭」也馬上就要開打了。
[註:歐洲宗教戰爭並非僅僅因為宗教衝突才爆發,更多的是披著宗教衝突的皮,各邦國乃至其他歐洲大國進行利益爭奪的戰爭。這事太複雜,三言兩語說不清,這裡就不展開了。]
儘管如此,神聖羅馬帝國在文化和科學方面仍有顯著成就,許多藝術家和科學家在這一時期活躍於帝國境內。總之,正因為他們內部鬥爭過於激烈,所以暫時無力涉及海外殖民,與大明、南疆都不會有多少衝突,高務實覺得暫時不用太在意。
除了上述提及的國家,瑞典也將在九年後,也就是1611年迎來其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統治。
在他的領導下,瑞典這個過去的北歐小透明將迅速嶄露頭角,他的軍事改革使得瑞典軍隊成為當時歐洲最現代化的力量之一,從而在三十年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波蘭立陶宛聯邦雖內部矛盾重重,但仍維持著龐大的規模和不容小覷的實力,在東歐具有顯著的影響力,同時繼續保持與沙俄的持續衝突,直到因為其離譜的選王制,導致國家層面從無力「進化」到無能,被沙俄全面碾壓,最後被俄普奧三國數次瓜分,終於「毫無波蘭」。
所以,儘管此時的波立聯邦仍有一定實力,但高務實並不關心,它的歷史使命在高務實眼中只剩下一個:能拖住沙俄多少力量。畢竟,這關乎到大明西部能穩定到什麼時候。
至於義大利城邦如威尼斯和熱那亞,儘管不再享有中世紀的霸權地位,依然保持著繁榮的商貿活動以及在地中海地區的海軍力量。威尼斯尤其以其精明的外交手腕和穩固的海上防線著稱,成功抵禦了奧斯曼人的多次侵襲……
哦,對了,奧斯曼,這位可是《歐陸風雲》系列中當了兩三百年主角的國家,可不能忘了它。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始於13世紀末,最初是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地區眾多貝伊利克(封建領地)之一。在蘇丹奧爾汗及其子穆拉德一世的統治下,奧斯曼人開始向拜占庭帝國的心臟地帶推進,最終在1354年跨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歐洲。這一事件標誌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時代的開端,也是它逐步成為橫跨三大洲超級大國的關鍵轉折點。
[註:「拜占庭帝國」並非該國的官方自稱,而是後來的一些歐洲史學家搞出來的稱呼。一說是為了更好的與西羅馬帝國進行區分,一說是故意對其進行蔑稱,這個問題本書不下判斷。總之,對於該國國民而言,他們始終自稱自己的國家為「羅馬帝國」,或「東羅馬帝國」,而對自己則自稱為「羅馬人」。]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領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徹底終結了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國(或稱東羅馬帝國)。此舉不僅象徵著XXX世界對基督教世界的重大勝利,也讓奧斯曼帝國獲得了重要的戰略據點,控制了東西方貿易的咽喉要道——博斯普魯斯海峽。
隨後的幾個世紀裡,奧斯曼帝國不斷向東、南、西三個方向拓展版圖,先後吞併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西部和北部非洲的部分區域,實力極其強大。
對歐洲而言,奧斯曼帝國的快速擴張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和威脅:
軍事方面,奧斯曼的軍事力量,尤其是其騎兵部隊和海軍艦隊,一度讓整個歐洲瑟瑟發抖。1480年至1481年間,奧斯曼軍隊甚至入侵了義大利南部,迫使教廷緊急動員基督教國家組建聯軍進行防禦。1529年和原歷史上的1683年,兩次維也納圍城戰更是險些改寫了歐洲的歷史進程,後者更是讓波蘭翼騎兵的聲威達到巔峰……但也可能是絕唱。
經濟方面,奧斯曼帝國對東地中海航線的控制,嚴重阻礙了傳統的東西方貿易路線,導致歐洲的商品價格飆升,商人利益受損——歐洲人之所以要搞「大航海」,一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原先的商路被奧斯曼切斷,無法買到東方的絲綢、瓷器、香料等極受歐洲歡迎且利益巨大的商品之故。此外,奧斯曼對周邊國家徵收重稅,也加劇了當地經濟負擔。
文化與宗教衝突……這條略過。
最後就是政治影響了,奧斯曼的存在促使歐洲各國調整外交政策,形成了多變的同盟體系,有時甚至出現基督教國家與異教國家結盟以抵抗共同敵人的情形——你們知道我說的是哪位天主孝子吧?誒,法蘭西同學,你先坐下別激動……
這種被奧斯曼單方面吊打的局面,一直要到1571年的勒班陀海戰才逐漸開始扭轉,這一年,由西班牙、威尼斯和教皇國組成的神聖同盟擊敗了奧斯曼海軍,暫時——注意只是暫時——遏制了後者在地中海的擴張。
直至如今的1602年前後,奧斯曼帝國依然是歐洲最大的外患,它的每一次軍事行動都能引發廣泛的恐慌與動盪,迫使歐洲各國必須時刻警惕並準備應對這一強大對手的挑戰。
本來,高務實對於奧斯曼帝國的態度是「幹得不錯,繼續努力」,因為奧斯曼越強,則歐洲就越難有空閒力量向外擴張。不過,這個態度在劉綎西征之後傳回的一條情報之下出現了一點改變。
簡單的說,就是奧斯曼帝國向布日哈圖提供軍事援助一事被劉綎發現並通知了高務實,這不僅是引起了高務實的不滿,關鍵是引起了他的注意——你奧斯曼的手伸得這麼長?
不過,最近劉綎在平叛過程中又發現了一些新的情報。情報顯示,奧斯曼帝國向當時占據葉爾羌的察哈爾部提供軍火甚至技術,首要假想敵可能並不是大明,而是波斯。
這事其實有點複雜,長話短說就是當年奧斯曼崛起之時,恰好波斯這邊也崛起了一位少年雄主。此人以小小一個阿爾達比勒地區開始發動征服,竟然在1502-1509這短短七年間相繼占領了波斯大部、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伊拉克的廣大領土,建立了後世頗為著名的波斯薩法維帝國——此人就是伊斯瑪儀一世,而在他發動征服的1502年,他才15歲。
但是很可惜,1514年,在與奧斯曼帝國蘇丹賽利姆一世爆發的查爾迪蘭戰役中,他因為小看了奧斯曼帝國的火炮而慘敗於奧斯曼軍隊,大量曾經一直追隨他,甚至可以說看著伊斯瑪儀長大,如同兄父一樣的股肱之臣,也在這一場戰爭中殞命。
此後的伊斯瑪儀日漸消沉,終日酗酒。1524年5月,在訪問故鄉阿爾達比勒的途中逝世,享年也僅38歲。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兩國間的戰爭主要集中在爭奪美索不達米亞、亞美尼亞高地和亞塞拜然地區的控制權。雙方都曾取得階段性勝利,比如薩法維帝國在塔赫馬斯普一世時期的反攻,以及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初——也就是大明「萬曆中興」這段時間,薩法維帝國在阿拔斯大帝領導下的軍事重組和反擊,成功奪回了大片失土。
儘管期間有過短暫的和平協議,如1555年的阿馬西亞條約和1639年的扎黑蘭條約,但這些協議往往只能帶來暫時的平靜,因為兩國的根本利益衝突未得到根本解決,一旦時機成熟,戰火便會再次燃起。
那這和察哈爾部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很大。在高務實將察哈爾西逐之後,察哈爾部占據了葉爾羌地區,該地區原本官方信仰的教派與奧斯曼帝國一樣,但同薩法維帝國同一教派的信眾也還有不少,這就導致了奧斯曼和波斯都希望爭取葉爾羌與自己「同宗」。
在這種情況下,察哈爾部忽然殺過來把葉爾羌給征服了,而它本身既不信X派,也不信S派,所以奧斯曼和波斯都更加急切的要拉攏察哈爾部改宗。
布日哈圖在搞清楚內幕之後,也知道在當地想要穩定統治遲早得要改信改宗,因此就兩邊拿好處,同時權衡「跟誰混」更好——當然,他的「跟誰混」只是教派層面,不是政權層面。
結果則是,布日哈圖以「遠交近攻」的原則為基礎,仔細權衡了雙方的綜合國力,最終選擇親近奧斯曼。這就是此前布日哈圖能從奧斯曼帝國搞到大明稱之為「魯密銃」的火槍的緣故。[註:當然布日哈圖還進行了其他貿易交換等,這個本書前文寫過,就不重複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大明西征再次趕跑了察哈爾部,現在察哈爾部又占據了原先的布哈拉汗國,據說正在繼續西征希瓦汗國,這樣一來它就真的與波斯接壤了。
不僅接壤,實際上如果布日哈圖願意成為奧斯曼帝國的盟友,那麼波斯的處境就更艱難了,因為它事實上被奧斯曼帝國和察哈爾的「大元」三麵包夾。
面對此情此景,高務實就不得不考慮一點:假如大明希望繼續打擊察哈爾部,理論上似乎可以考慮聯絡一下波斯。
巧了,正當他最近把大明內部派系問題解決得七七八八,開始考慮國際格局的時候,一位傳教士忽然抵達南京,給他送來了「枕頭」。
——
感謝書友「書友20170107012220447」、「書友20191115180024768」、「流光劍語」的月票支持,謝謝!
PS:要不要猜猜傳教士找他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