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草蛇灰線
「治大國如烹小鮮,此事牽一髮而動全身,只能從長計議,徐徐圖之。」
見皇帝咬了鉤,張雲逸反而不急了。
「朕自然清楚,愛卿但說無妨!」
萬隆帝只當他害怕惹禍上身。
當然,張雲逸確實是因為,擔心皇帝急功近利,才不忘提醒。
不過,卻也是因為,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試圖將問題導向李從文。
聽了皇帝的話,才好整以暇道:「國朝鼎立不過百年,那些地方豪族,卻不乏千百年的世家大族。想要徹底根治,還得雙管齊下。」
他略一沉吟,道:「說到底,陛下雖坐擁天下,富有四海,可卻不能如臂指使,這才給了士紳可乘之機……」
這話雖有些犯忌諱,卻也撓到了萬隆帝的癢處,忙催促道:「說下去!」
「臣見識有限,只能從仙民的政策中揣摩一二,還請皇上指正!」
張雲逸先打了個補丁,以免皇帝懷疑自己的初衷,方道:「地方上,宗族之法大於國法,除了士紳威望過高,亦不乏衙門人手不足的緣故。
另外,也是擔心官官相護,導致對衙門的信任缺失。
仙民的三法司與國朝不同,刑部探察案情,都察院監督受理,大理寺判案,三者互不統屬,從某種情況上來說,減少了官官相護的可能性,亦可增加百姓對朝廷的信心,此為其一。」
雖然這個時代的衙門,缺乏一定的公信力,但三司會審的名頭,卻時常出現在戲文里。
不論是出於政治正確的目的,還是戲曲本身的需要。
總之,一旦到了三司會審,總會有一個不錯的結局,潛移默化之下,對於三司會審的公信力,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若是能夠讓所有案件都走這個程序,無疑會增加百姓對官府的信心。
當然,若只是這一條,非但不足以說服皇帝,還會讓他懷疑自己的目的。
所以張雲逸不等皇帝詢問,便繼續道:「查案少不得人手,地方縣衙,三班衙役人數有限,不足以應付,所以必須擴充人手。
一方面,這些人隸屬於刑部,地方上掣肘的地方不大,另一方面,他們只負責探查案情,維護治安,不但減少了鄉紳挾制的可能性,也加深了皇上對民間的掌控!此為其二!」
「這是要將五城兵馬司推行地方?」
說起來,張雲逸說的第二點,基本屬於防火緝盜的範疇,乃是五城兵馬司的職責。
只是,受制於財政和機構冗餘方面的考慮,只有京師和金陵、長安等大城,才設有五城兵馬司這個衙門。
故而,皇帝也是一點就透。
「皇上聖明!」
張雲逸又適時的拍了個馬屁,方繼續道:「有了這兩方面的鋪墊,待到時機成熟,皇上再輔以推恩令類似的陽謀,即便無法效仿仙界,將土地的所有權,悉數收歸朝廷,可買賣必須經過朝廷審核,卻是水到渠成,哪怕那些士紳會有反彈,也不足為慮了。」
推恩令乃是漢武帝為了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陽謀。
說明白點,其實就是分家,一步步削弱諸侯的封地,以避免諸侯的勢力,經過一代代累積膨脹。
這個方法,換到宗族身上,只要稍加改進,同樣適用。
哪怕不能給庶子一定的繼承權,可只要給其他嫡子一定的繼承權,效果同樣不會差。
且,這是陽謀,拿榮國府來說,賈母難道就不想給賈政名正言順的爭取利益?
哪怕不似賈母一般偏心,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同樣是嫡子,哪怕真的一碗水端平,也未必會抗拒這個政策。
只要從內部加以分化,反抗也就不攻自破了。
這也是推恩令得以推行的原因。
萬隆帝自然知曉這陽謀的厲害之處,眼中精光一現,深深注視著張雲逸道:「愛卿既然這般深謀遠慮,怎麼也早些向朕建議?」
「回皇上,此事干係過大,稍有不慎,便會動搖社稷,若非陛下問起,臣萬萬不敢胡言亂語!」
說到這,他又搖了搖頭道:「且萬事開頭難,有些思想根深蒂固,臣也不曾參與政事,說的也是紙上談兵,萬一大張旗鼓,卻收效甚微,只怕反而虛耗國庫……」
話只能說到這裡,已經做足了鋪墊,若皇帝想要加強皇權,必然會借著李從文的事情為契機,借題發揮。
若沒有這個想法,再說,非但不會起到任何作用,甚至,會適得其反。
所以,把話說盡,他便一言不發。
萬隆帝沉吟良久,方擺了擺手道:「罷了!這件事干係重大,你知朕知,切莫再讓第三人知曉!」
說到這,萬隆帝稍作停頓道:「刊登出去的報紙就不必追回了,但下不為例,以後刊行之前,須得將樣板分別送與內監和內閣審核!」
聽了這話,張雲逸喜憂參半。
「臣謹遵聖命!」
雖說,對李從文的目的達到了,可殺敵一千,自損百八,也讓皇帝對報紙產生了緊惕。
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損失不小。
可打倒了李從文,非但收穫了王徽和張松淵的感激,也通過這件事,加強了與雲光的聯繫。
另外,也藉此立了威。
此前,甄家的案子,雖然他也算立了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甄家是觸了太上皇的霉頭,他最多只能算是跟著沾光。
而此次李從文倒台,則與之不同。
京城做為中樞,絲毫不必擔心消息的傳播,李從文和他的齟齬,王徽投身仙學,雲光上書,加上報紙刊登的案情,等一系列事情,不難產生聯繫。
以後,不論是誰,想要給他使絆子,都得考慮一下自己有沒有李從文的實力。
胡蘿蔔加大棒,永遠是不二法門。
他掌握著天工院和仙學,手握錢財和晉升兩條通道,不缺胡蘿蔔利誘,卻沒有讓人敬畏的本錢。
如今,也算是敲山震虎。
「你先下去吧!」
揮退了張雲逸,萬隆帝仰靠在龍椅上,閉著眼睛,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權衡了良久,他方猛然睜開眼,一個前傾,伏在龍案上,並沖御書房外大喝一聲:「宣谷大壽覲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