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視眾人,樊虎沒有停下,他慷慨激昂說著自己心中所想:
「因為這場戰鬥,關係到我大夏的國運,關係到我大夏百姓未來的生活。
若是我們優柔寡斷,心中遲疑,等到突厥一方恢復元氣,他們在領兵來犯,只會造成更大的麻煩。
雖然我大夏精銳無懼任何挑戰,但是主動出擊和被動迎擊,終究是兩種不同的選擇。
同時,如果我大夏能夠拿下西域三十六國,無疑是開闢了前往西域的經商通道,對於我大夏來說,也有著極大的好處。
能夠讓我大夏的商人,帶回更多的財富,為朝廷創造更多的稅收。
不管怎麼說,這件事情值得一試。
接下來,傳朕旨意,召集文武百官,入朝議事,選出領兵人選。」
樊虎可不是優柔寡斷之輩,他很快做出決斷,便是下達命令。
讓禁軍將消息傳出,召集城中所有文武百官一起商議此事。
這一戰對大夏還是很重要的,當然不能掉以輕心,同時他也要選拔出一位可靠的大將,領兵前往征戰突厥。
在此之前,伍雲召等人領兵橫掃高句麗,總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他們做,還是要雨露均沾,給更多的人機會。
現在的大夏人才濟濟,猛將如雲,並不缺乏領兵之才。
原本隋唐亂世人才奇出,如今這些猛將,大多都被樊虎收入麾下,他們將為大夏的發展,發揮出自己的力量。
沒有過去多久,當群臣得到消息,便是第一時間入宮而來。
他們坐在大殿之中,看到神色肅然的樊虎,不由得心中一驚。
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樊虎緩緩抬起頭來,他神色平靜訴說著自己的想法:
「諸位愛卿,朕方才得到消息,突厥竟然趁我大夏與高句麗交戰,便是出兵進攻西域三十六國。
這足以看出,如今突厥仍舊野心勃勃,他們希望能夠掌控西域三十六國,來增強自己的實力,與我大夏對抗。
而西域高昌國,已經派遣使者向我大夏求援,此事應當如何?
朕想聽聽諸位的意見。」
雖然說,樊虎心中已經有了決斷,但是他並沒有直接表露出來。
他想看看眾人是何想法,每個人的認知和目標皆有不同,所以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但是,只要他們站在大夏的立場上,那樊虎就不會斤斤計較。
果然,當眾人聽得此言,皆是面露詫異之色。
一方面,他們沒有想到突厥接連被大夏和高句麗擊敗,竟然還敢妄起兵鋒。
同時他們也沒有料到,高昌國竟然會派遣使者向大夏求援。
那麼現在,大夏應該怎麼做?
是出兵支援,還是置之不理,現在看來,這件事情似乎和大夏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如果大夏當真熟視無睹的話,誰也不知道日後會發生什麼變故。
突厥的實力越發強盛,對於大夏來說,總不是個好消息。
畢竟突厥一直以來,都是華夏大敵,當初大隋時期,雙方就曾多次開戰。
前不久,突厥也是主動打上門來,想要殺進中原,若非樊虎領兵,恐怕邊境就要出大問題了。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是所有大臣都希望出兵。一旦用兵,傷亡在所難免,同時也要耗費大量的資源。
最關鍵的是,大夏前不久才出兵高句麗,雖然說如今大獲全勝,但是短時間內再次出兵,對於大夏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
正因如此,很快就有一名大臣站了出來,他向樊虎拱手說道:
「啟稟陛下,微臣以為,就算高昌國派遣使者求援,我們也沒必要參與其中。
突厥身在漠北,就算我大夏出兵,也未必能夠大獲全勝。
若是他們避而不戰,那我方出兵又有何意義?只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罷了。
甚至於,若是我大夏精銳不慎落入敵軍陷阱之中,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到時候又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
不得不說,這名大臣的擔心不無道理,一旦大夏出兵,就有許多不確定因素,誰也不知道到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一旦大夏戰敗,那可就麻煩了,必然會有巨大的損失,不管是戰死的士卒,還是耗費的錢糧,那都是不可挽回的。
而且這名大臣,也有自己的考量。
哪怕大夏精銳所向無敵,突厥一方不是對手,可是如果他們避而不戰,逃入漠北深處,那又該如何是好?
到時候,大夏耗費了巨大的錢糧,卻無功而返,這件事情根本說不清楚。
對此,樊虎沒有否認,雖然這名大臣的想法,和他並不相同,但是他所言不無道理。
出兵征戰並不是一件小事,而是關係到一個國家命運的大事,若是貿然用兵,只怕會招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樊虎也沒有直接表態,一個人的想法,並不能代表全部。
現在大夏的國力強盛,百姓人心歸附。
所有人都在朝著同一個目標向前,他們希望,大夏能夠變得更加繁榮,大夏能夠走的更遠,能夠變得更加強大。
想要完成這個目標,想要得償所願,他們就不能按照常規的步驟進行。
未來的大夏,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們絕對不能止步不前。
果然,在這名大臣說完之後,立刻就有人站出來表示反駁。
站出來的這名大臣,看著文質彬彬的模樣,但語氣卻頗為強硬,他先向樊虎拱手,接著說道:
「啟稟陛下,微臣以為,王大人方才所言不妥。既然高昌國已經派遣使者前來,向我大夏求援,那我大夏豈能熟視無睹?
要知道,我大夏乃是中原大國,威名傳於四方,這高昌國既然遣使前來,無疑說明他們有意歸附我大夏。
雖然派兵出戰,免不了有些問題,但是如今我大夏,同樣需要考慮國威二字。
如果我們當真熟視無睹,讓突厥拿下西域之地,對於我們來說,當真是一件好事嗎?
此前突厥被陛下領兵擊敗,實力損失慘重,所以他們才不敢對我大夏用兵,而是調轉兵分,對付西域三十六國。
等到他們實力日漸昌盛,他們恢復往日強盛,微臣覺得,他們絕對不會善罷甘休,必然領兵對我大夏出手。
所以在微臣看來,不管如何考慮,這一戰在所難免。
我大夏絕對不能置身事外,必須以雷霆之勢,派出大軍給予突厥沉重打擊,讓他們知道這片土地,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我大夏國威才能傳遍四方,讓各方外族都知道我大夏的強悍。
陛下英明神武,應當更清楚這其中的道理。不管什麼時候,突厥都是我大夏的敵人。
或許現在看來,置身事外能夠減少我大夏的損失,但日後,我們卻需要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
到時候想要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聽得這名大臣之言,樊虎頓時面露詫異,這讓他眼中多了幾分看重。默默將這名大臣記在心中。
如今的大夏人才濟濟,在推行科舉之後,收攏了一大批人才。
這其中有青史留名者,也有在歷史上籍籍無名之輩。
但是,他們能夠通過科舉,能夠脫穎而出,無疑說明了他們的能力,無人能夠忽視。
或許他們在原來的世界,沒有展現出自己的才華,但是既然他們到了樊虎手下,那樊虎就會給他們足夠的機會。
讓他們能夠脫穎而出。
顯然,如今在朝堂上,主要還是兩種聲音。
有人支持樊虎出征突厥,在他們看,來大夏和突厥定有一戰,無非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所以,還不如趁此機會,徹底將突厥覆滅,免得留有後患。
也有人反對樊虎大動干戈,窮兵黷武。
不管怎麼說,大夏前不久才出兵覆滅高句麗。在這種情況下,又突然出兵進攻突厥,未免太過著急。
了解了不同的想法之後,樊虎終於站起身來,他的目光在群臣身上掃過,緊接著他緩緩說道:
「諸位愛卿的想法,朕都已明白,不管是出兵還是不出兵,諸位都是為我大夏考慮,此事無可厚非。
但是在朕看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想要崛起,想要壯大,戰爭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這樣的征戰,並非完全沒有意義,是為了我大夏,為了我大夏子民而征戰。
雖然說,窮兵黷武不是好事,但是如果這場戰鬥,能夠讓我大夏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能夠讓我大夏百姓再不必擔心外族侵擾,那麼這一切就是值得的,朕在所不惜。
未來的事情,沒有誰可以預料,但是朕相信,只要我大夏子民能夠齊心協力,共同向前,那麼未來就無人能夠阻止我大夏的崛起。
當初高句麗何等狂妄,他們不把我大夏放在眼中,他們以為憑藉自己的實力,能夠與我大夏抗衡。
但是結果如何,已經顯而易見。
又或者是前朝的楊廣,他麾下何其兵強馬壯,但是現在不也化為雲煙。
天下百姓人心所向,既然他們支持朕,支持大夏,那朕就要讓大夏變得更強盛,讓大夏子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樊虎的話語很平靜,卻又直截了當的表明了他心中想法。
或許剛開始的時候,群臣還有些議論,他們想要爭個高低,分出勝負。
但是,當樊虎開口之後,他們就知道這一切沒有任何必要了,畢竟樊虎都已經做出決斷,他們說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
而且,如今樊虎的威望極高,當他做出決定的時候,眾人也不會有任何異議。
正如之前的很多事情,他們都不理解,他們不知道,樊虎為什麼要這樣做。
但是事實證明,樊虎並沒有做錯,他的選擇,讓大夏更加繁榮壯大,走上了另一條道路。
可以說,樊虎完全改變了大夏,改變了天下人。
聽到這裡很快,一名大臣拱手說道:
「陛下聖明,如今我大夏蓬勃發展,不懼一戰,我大夏子民也願意為大夏而戰。」
有人帶頭之後,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群臣紛紛拱手道:
「陛下聖明!」
不可否認,在人群之中肯定有人心懷意志,他們的想法與樊虎不同。
但是此刻,他們仍舊錶現出支持的姿態,他們也希望,大夏能夠變得更強盛。
雖然說,樊虎的有些選擇,令人琢磨不透,但事實證明,他做的事情是有利於大夏,如今的大夏,在樊虎的治理下,可以說是蒸蒸日上,變得越發強盛。
他的威望,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多次征戰之中,以及大夏蓬勃發展中所積累的。
說到這裡,出兵之事基本上已經確定下來。群臣並沒有反對樊虎的決斷。因為不管出兵與否,都有著各自的理由。
想要說服彼此,哪有這麼簡單?
而樊虎所言,便相當於一錘定音,塵埃落定,打消了眾人的爭辯。
那接下來,就是確定由誰領兵統領大軍,征戰突厥了。
正如之前那些官員所擔心的一樣。
此番出兵,並沒有這麼簡單,想要對付突厥,也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做到的。
畢竟突厥地域遼闊,如果大夏出兵,卻無功而返,那損失可就大了。
樊虎自然也不想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他必須選擇大將領兵。
能夠統籌全局,真正將突厥擊敗,完成大夏的戰略目標。
沒有猶豫,樊虎直接開口問道:
「不管怎麼說,方才諸位愛卿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
所以,應當由何人統領大軍,進攻突厥,此事至關重要。
不知諸位愛卿有誰願意主動請纓,或者有合適人選舉薦,不妨直言。」
在樊虎開口之後,眾人也都面露思索之色。想要對付突厥,尋常戰將自然難以做到,那如今朝中,還有誰適合統領大軍呢?
想要統領大軍,自然不能只是一介莽夫,更需要擁有統籌全局的能力。
短暫思索之後,忽然有一道身影站了出來,此刻出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徐茂公,只見徐茂公向樊虎拱手道:
「啟稟陛下,臣以為濟南王秦瓊,可為領兵主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