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工業大明從北平開始> 第690章 對別人更有利所以大明先不用

第690章 對別人更有利所以大明先不用

2024-08-10 06:31:52 作者: 鍵盤戰鬥家
  朱瞻基知道父親重視科學技術,離開了文華殿,與諸位學者參觀了京城國子監的博物館,博物館有許多的收藏,其中包括最初的抽水用蒸汽機,以後後續改進的各類蒸汽機。

  「洪武二十五年春,當初還是燕王嫡長子的皇帝陛下,與大工匠師傅萬三一起發明了抽水用的蒸汽機,這台使用煤炭充當動力的蒸汽機是劃時代的產物。」

  「並不是說機器有多先進,其實以現在的眼光看來,數十年前的蒸汽機非常的原始和簡陋,但是機器動力代替了其餘力是巨大的進步。」

  京城國子監的工作人員激動的介紹。

  隨行的人員還有大學者曹端,因為曹端的名氣太大,朱瞻基請動了此人加入隨行名單里,還有陶鏴這位來自北平的自然科學思想家。

  「萬三蒸汽機屬於活塞式蒸汽機,主要的作用在於礦井。」

  「韓有昌大師通過觀察蒸汽機活塞的運動,想到了加蓋理論,發明出了項圈,提升了蒸汽機的氣密性,效率大大的增加,可以用在其他行業上。」

  「到了韓有昌大師繼續改良蒸汽機,通過蒸汽冷凝的原理,減少了蒸汽機浪費的效率,從此有了火車、公車、乃至蒸汽輪船等事物的普及。」

  「雖然韓有昌大師已經離世,但是留下的大量手稿是最寶貴的遺產,他的後人捐贈給了我們京城國子監博物館,永久的收留。」

  工作人員指著玻璃罩子裡的一沓圖紙,臉上驕傲的說道。

  「京城國子監與大明工局蒸汽機工廠合作,關於蒸汽機的研發工作一直都是最重要的項目,如今最有成果的高壓蒸汽機,已經有了模型機。」

  桌子檯面上,有一架半人高的模型。

  朱瞻基聽得很仔細,這些他回去後,會找機會向父皇轉述,父皇對科學技術上的事一向很留心,並且詢問的詳細,如果不能聚精會神的記下來,可能會被父皇問住。

  不想讓父皇失望,所以朱瞻基哪怕是太子,平日裡也非常的用心。

  「高壓蒸汽機在化工生產中,高壓蒸汽常用於加熱反應釜、提取和蒸餾設備等,同時,高壓蒸汽還被用作化工熱能消耗的重要手段。」

  「天津各家化工廠雖然還沒有使用,但是已經開始對接,很快會進行現場試驗,如果試驗沒有問題,將會是一項新的重要的技術發明。」

  「而且在建築和其餘工業環境中,高壓蒸汽機可以用於溫控系統,通過加熱水並將其轉化為蒸汽,然後將蒸汽通過管道輸送到需要加熱的區域。」

  「各類洗滌的設備里,高壓蒸汽機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參觀完了博物館,京城的國子監還為太子一行人準備了更多的節目,其中有各類的有趣試驗。

  朱瞻基與文武官員們坐在台下。

  幾名學者在台上布置物品。

  準備了一塊琥珀,用一根細線懸掛在半空中。

  一名學者左手絲布右手握著玻璃棒不停的磨擦,摩擦了一陣後,那人慢慢拿著玻璃棒靠近半空中的琥珀,然後發現琥珀竟然動了。

  空中的琥珀自己向玻璃棒的方向移動,台下的人們看得仔細,有人目瞪口呆,有人雖然不能解釋其中的原理,但是猜到了是自然科學中的現象,等著學者們的解釋。

  「這是電。」


  「摩擦可以使不同的物品帶電,有的物品卻不能帶電,不能帶電的物品,我們暫時稱為絕緣體。」學者開始了解釋。

  果然,聽到學者的介紹,不少人震驚起來。

  「啊?」

  「可是雷電的電?」

  朱瞻基也忍不住驚奇的問道。

  實驗的現象並不足奇,哪怕是小老百姓日常也能發現,但是學者們的說法解釋為電,朱瞻基忍不住感到了神奇和懷疑。

  「是的,與天上的雷電屬於同一種類型,只不過現在的摩擦生電,威力遠不如自然界中的雷電,但是我們相信,如果摩擦足夠,威力也自然增加。」

  「豈不是掌握了雷電啊。」

  「離掌握雷電還早,不過我們發現了陰陽二級,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現象。」

  學者搖了搖頭,誠實的說道:「我們尚未掌握雷電之道,然而我等已覺察陰陽之理,及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之象。此乃天地萬物之本質,亦電之本質。」

  說到這裡,那學者眼神明亮,越說越有精神。

  「自古以來,先賢哲人皆致力於探究天地之奧秘,電亦在其中。昔日,有賢者觀雷擊之威,見電光之疾,心生敬畏,亦生好奇。遂窮畢生之力,研習天地之道,深究電之奧秘。」

  「經過前人的努力,更有我大明的光復,我等終得陰陽二極之理。同極相斥,異極相吸,此乃天地萬物運行之規律,亦電之運行規律也。得此理,我等方有可駕馭電之力,使其為大明服務。」

  解釋了一番後,學者又不好意思起來,聲音逐漸變小。

  「只不過電的奧秘無窮盡,仍需我等繼續探索。不過我們會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探尋天地萬物之奧秘,為大明與百姓謀求福祉。」

  「說得好。」

  朱瞻基帶頭鼓掌,現場一片祥和。

  朱瞻基代表皇室,向京城國子監捐贈了一筆糧票,第二日,報紙上詳細刊登了太子殿下的行為,並為太子殿下的行為進行了肯定和歌頌。

  文樓。

  五軍都督府幾位都督和僉事,以及兵部官員,還有內閣的幾位閣老皆穿戴大品官服,有序的坐在地毯上的大方椅上,大方椅墊了厚厚的褥子。

  「番薯和土豆,以及玉米產量可以達到很高,而且對環境的要求又很低,遠東地區的惡劣環境,經過多年的試種也獲得了成功。」

  聽到學者們的報告,文武官員們臉上露出了複雜的神色。

  這些從很遠的土地上搜索回來的農作物,果然非常的優秀,甚至在最惡劣的寒冷地區都能種植,這讓官員們非常的慎重。

  極寒地區為什麼活不了人,除了天氣寒冷的原因,更因為無法獲得糧食。

  打獵是維持不了的,更不提極端的環境裡,打獵是非常艱難的行為,獵物也極其的稀少,很大一片區域能活一點點人都不容易。

  但是有了土豆就不同了,土豆是耕種,耕種的背後是高性價比的糧食。

  有了糧食就能有多餘的人口,哪怕是遠東地區也能生活和繁衍人口了,所以眼前的東西看起來沒有什麼特色,實際上是可以改變遠東地區生態模式的大殺器。

  聰明的官員們看出了其中的厲害,朱高熾更不提,一臉的沉重。


  自古以來。

  唯有東方的遊牧民族往西方入侵的事跡,不但證明了東方文明的優秀,也證明了東方文明的強大,東方農耕文明的對手,無論是失敗者還是勝利者常能吊打西方。

  直到沙俄打破了這個慣例,是唯一從西向東擴張的成功國家。

  後世有句話,叫做去西伯利亞種土豆。

  土豆在沙俄向東擴張和極端環境下的生存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土豆是一種適應性強、產量高的農作物,可以在遠東地區的極端氣候和土壤條件下生長。在沙俄向東擴張的過程中,土豆成為了重要的糧食來源,為開拓者和移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障。

  在西伯利亞地區,土豆的種植和食用對當地居民的生存至關重要。

  由於氣候寒冷、土地貧瘠,傳統的農作物難以生長,而土豆卻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存活並獲得豐收。土豆成為了當地居民的主食之一,為他們在極端環境下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和營養。

  沙俄有幅名畫就是幾位農夫圍著篝火,篝火的鍋里煮著土豆。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土豆的出現,也就沒有沙俄的東擴。

  西方的探險家們對美洲的大發現,對於西方文明而言,的確是讓西方文明的物資升上了一個大大的台階,哪怕是沙俄都沾到了大光。

  「此物雖然有大利,但是對於當下的大明而言,反而要控制此物。」

  朱高熾開口說道。

  楊士奇等人連連點頭,認可了皇帝的意見。

  「大明的人口雖然連年在增長,但是土地的擴張也很快,人口增長速度追不上土地增加速度,內地不提,西部七省、大瀛島區、高麗半島、渤尼都司,呂宋都司等還有巨大的人力缺口。」

  「朕可以清楚的預料,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至少二三十年裡,遠東和極北方向是不會遷移人口的,也很難有人願意去極寒之地。」

  「那麼此物如果落到外人的手裡,豈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朱高熾說完,有些人恍然大悟,眾人總體上支持了皇帝的想法,只是露出了惋惜。

  如此好的東西卻不能拿出來,實在是太可惜了。

  朱高熾雖然也有些捨不得,但是也沒有太過在意,目前的大明人均資源太過龐大,土豆番薯等農作物的出現,並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為了不讓外人占到大便宜,朱高熾寧願捨棄一點點利益。

  畢竟對於大明不是至關重要的土豆和番薯等農作物,在別的國家卻是神器,很多國家自從引進了這些農作物,直接改成了以這些為主糧,徹底改變了原來的食物鏈。

  例如十六世紀末,英國人打敗了西班牙,引進了馬鈴薯,在愛爾蘭廣泛種植,迅速成為了愛爾蘭人的主食。

  糧食產量的激增,讓愛爾蘭人短短的一百年,從一百一十萬人口增加到了五百二十萬,又四十年的時間,從五百二十萬增加到了八百三十萬。

  所以不是只有漢人能生。

  而是自古以來漢人發達的農業技術,豐富的糧食積蓄,讓漢人始終維持了更多的儲量,這些多餘的糧食皆用來被生育了人口。

  西方因為落後的農業技術,所以人口一直低下,當獲得美洲的高產作物後,人口也開始了大爆發。


  馬鈴薯土豆番薯的功效,如果說對於大明是兩倍的作用,那麼對於別的國家而言,至少是十倍的作用,基於大明人口有限,外擴能來緩慢的條件下,因此朱高熾做出了隱藏這些高產作物的決定。

  這些高產作物自從被商人們從新大陸帶回來後,一直掌握在皇宮事務局手中,在皇莊裡小範圍的實驗種植,也只有極少部分相關的人員清楚。

  當保密的旨意下達,對於這些作物的保密並不是大問題,不過雖然不大規模推廣,卻也會不斷的研究,掌握更多的種植技術。

  「其實西亞七省比較適合種植。」

  任禮惋惜的說道。

  結束了馬什哈德大都督,任禮調到了中軍都督府擔任都督同知,雖然失去了直接常駐軍隊的兵權,但是有了統率方面軍的資格。

  這也是大明的潛規則。

  中下層的軍官駐紮軍隊,與軍隊的關係很深,雖然有地方衛所的挾制,但是權利仍然很大,到了上層就不同了,上層的元帥指揮軍官,那就不需要駐紮在軍隊。

  明朝的這套制度其實一環套一環。

  下面以營為單位的明軍基層作戰能力是不錯的,上面的指揮則是有經驗的勛貴擔任,各司其職發揮出其能力與效果。

  但是土木堡之變後,明軍不光失去了大量的精銳野戰士兵,也失去了上層的指揮力量。

  勛貴的落寞,導致了大明失去了大軍團作戰能力。

  當下不是如此,雖然許多老將領去世,例如豕勇軍的丘福,忠勇軍的王聰,但也還有一批經驗豐富的老將領,例如原密雲衛指揮僉事,現京營老將的鄭享。

  剛剛年滿六十歲的鄭亨,經驗無比的豐富,如果需要的話,把方面軍交給他指揮帶領,無論是朝廷還是朱高熾都會很放心。

  任禮最大的短板就是他不是北平系,不過現在新皇帝登基,這些老黃曆也不是最重要的了。

  「西部七省的確適合種植,不過西邊的加茲溫等地區更適合種植,他們的荒地更多,糧食的短缺是他們最大的短板。」

  楊士奇解釋道。

  聽到內閣首輔的主動解釋,任禮也不再說話了。

  見眾人沒有了意見,朱高熾這才說起了德里蘇丹國。(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