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楊浩沉浸在劇組輔助幾女進行生娃大業的時候,微博、斗音以及各大門戶網站頭條全被陸勇案消息占據。
「陸勇,針織品出口企業老闆,慢粒白血病患者,因幫助白血病患者購買印度格列衛,被以銷售假藥罪公訴至人民法院。」
「陸勇被提起起訴,上千名病友聯名求情。」
「他不是在犯罪,他只是想活著,想幫助更多的病友活著。」
「吃不起正版藥,難道就該等死嗎?幫病友無償代購仿製藥就是賣假藥?」
……
陸勇案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感人落淚,網上各種文章大篇幅報導,一下子就讓陸勇背負上藥神的名頭。
也就在這個檔口,又有媒體開始爆料,以陸勇案為原型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即將上映。
韓佳女、徐爭等等一眾《我不是藥神》的主創,頻頻接受各種媒體採訪,為這部電影開始宣傳造勢。
楊浩這個時候也在微博上更新了一條消息。
「《我不是藥神》是我投資的新電影,算是一部文藝片吧,質量絕對有保證,希望大家多多支持,4月28日電影院不見不散。」
楊浩出品的電影口碑毋庸置疑,《夏洛特煩惱》、《繡春刀》、《北京遇上西雅圖》、《滾蛋吧,腫瘤君》等等,沒有一部口碑差的。
楊浩出品必屬精品,這句話不是在開玩笑,許多影迷都認同這句話。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是文藝片,本來不太想看,但現在知道是楊浩投資的,那我必須去品鑑品鑑,看看這部文藝片有什麼與眾不同。」
「起猛了,楊浩不是只投資喜劇和商業片嘛,怎麼也投資文藝片?」
「就沖這是楊浩投資的第一部文藝片,我必須支持一張電影片。」
「《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應該是一部悲劇吧,怎麼請徐爭這個喜劇演員主演?」
……
金杯銀杯趕不上一個好口碑,混娛樂圈口碑實在太重要了。
楊浩這幾年打下的口碑,在這個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微博下方幾乎清一色正面評論。
——
4月24號是《我不是藥神》首映禮的日子。
《我不是藥神》首映禮沒舉辦紅毯、簽名牆這些儀式,經過媒體採訪、影迷互動,就到了電影正片放映。
楊浩坐在電影院前排,挨著楊浩坐的是刺培康、韓三品、韓佳女等等幾人。
沒一會,燈光暗下,電影正式放映。
電影開篇第一場戲通常是人物出場,介紹主角,交代背景。但《我不是藥神》卻拍的不是人,而是神,一個印度的神——迦梨,迦梨女神在印度寓意著「生命起源」,這或許就是在呼應這部電影的主題「藥神」。
接著電影又用幾個特寫畫面拍攝了性感美女海報、印度神油,然後就是一隻小老虎,接著突然跳轉到一個特寫的「大」字。
小老虎和特寫鏡頭「大」字,這其中寓意深遠。
再然後才開始介紹徐爭飾演的程勇,交不起房租,湊不齊父親的醫藥費,妻子懷上有錢人的孩子跑了,親生兒子撫養權也被前妻拿走,這一切一切的困境都在映照現實中的底層百姓。
無數的困境,讓程勇開始奮發圖錢。
開始程勇走私印度格列衛,還是單純的為了賺錢,但當看到無數的病友甚至連仿製藥都吃不起,良知讓程勇選擇一分錢不掙,到最後甚至是進價2000元,售價500元,虧本出售。
在這樣的轉變之中,程勇實現了自己的精神升華,讓人為之折服,也緊扣電影的主題「我不是藥神」。
這是小人物的偉大,這是普通人的救贖,這是藥神的自我升華。
程勇被審判,送進監獄時,那些被程勇幫助過的病人,千人相送,千人落淚。
但當程勇出獄時,卻只有小舅子一人來迎接。那些被程勇幫助過的病人,沒有一個人還記得這位曾經的「藥神」。
大概是因為格列衛進了醫保,程勇這位「藥神」沒有價值了,所以也就沒人記得他。
盲人一旦恢復了視力,第一件事就是扔掉他手上的拐杖。
聾子一旦恢復了聽力,第一件事就是丟掉他耳間的助聽器。
人的劣根性在電影的結局被闡述的淋漓盡致。
這種文藝鏡頭的含義,其實觀影的大多數人都是看不懂的。但好在《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拍攝的也沒那麼雲遮霧繞,很多時候直接用經典台詞點明電影的主題。
「我不想當藥神,我只想賺錢。」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他只是想活著,他有什麼罪?」
……
這些台詞振聾發聵,讓無數觀眾落淚。
影片結束,燈光亮起。
「啪啪啪……」一陣陣的掌聲如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
「恭喜,韓師姐,你成功了。」楊浩對坐在一旁的韓佳女師姐恭賀道。
「師弟,《我不是藥神》是我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
「哈哈!這是大家的成功。」韓三品在一旁附和道。
都是電影圈的行內人,從現場影迷的反應就可以判斷出《我不是藥神》成功了。
——
電影首映禮結束,隨後的三天每天都有不少的點映場次。
伴隨著越來越多人看過《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的口碑也在快速擴散。
第二天,《我不是藥神》豆瓣終於開分了。足足高達9.0的評分簡直亮瞎了一眾娛樂圈從業者。
要知道上一部國產華語電影,豆瓣評分超過9.0的,那還是2002年的《無間道》。
如果只算內地電影,那就是2000年的《鬼子來了》。
神作,絕對是神作。
如此高的評分,在整個華夏影史都不多見。
媒體的嗅覺是靈敏的,知道《我不是藥神》蘊藏著巨大的流量,很快一篇篇文章被撰寫出來,開始瘋狂報導。
「《我不是藥神》憑著零差評的口碑在豆瓣上已有9.0分,成為繼《鬼子來了》之後,內地又一部上9分的作品,擠進豆瓣華語片前10名。」
「內地電影時隔整整十八年,又一部9.0分神作誕生,這是2017五一檔期不得不看的電影。」
「《我不是藥神》的矛盾是人性的矛盾,溫暖是人性的溫暖。」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電影,它用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角色展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與困境,讓觀眾在感動與思考中領略到了電影藝術的魅力。」
……
——
看病難看病貴一直被老百姓詬病,《我不是藥神》直接抨擊諷刺了這一現象,這點引發了無數百姓的共鳴,無數網友在網上激烈討論這部電影。
「以前覺得楊浩只會投資爆米花電影,沒有什麼內涵,但看完《我不是藥神》後,我徹底扭轉了這一觀點,楊浩永遠的神。」
「《我不是藥神》太經典了,黃毛的死去,簡直把我哭的稀里嘩啦,我要二刷,我要帶著家人一起二刷,致敬這部經典。」
「一直覺得徐爭就會演個喜劇,沒想到這個徐光頭有了頭髮,居然也能演的老子落淚。」
「不是,這電影明晃晃抨擊醫藥集團,想不通是怎麼過審的?」
……
——
《我不是藥神》口碑大爆,太多人因此受益。
《港囧》雖然票房大賣,但口碑崩盤,無數網友大罵徐爭騙錢,這讓徐爭的口碑受到不小的影響。但現在《我不是藥神》的成功,徐爭的口碑直接逆轉,甚至還要遠勝從前。
如果不是韓三品,娛樂圈根本沒人認識韓佳女,而《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直接讓韓佳女一夜封神。
至於楊浩吃到的紅利更是不小,之前外人都覺得楊浩投資電影厲害,導演電影厲害,捧女演員厲害。
現在發現楊浩好像捧導演也有一手。
如果沒有記錯,韓岩、韓佳女都是楊浩一手挖掘的。
真是奇了怪,難道導演還分姓氏的嗎?
怎麼楊浩挖掘的兩位導演都是一個姓氏?——
參加完《我不是藥神》首映禮,楊浩立馬返回劇組。
「恭喜楊導!」
「恭喜楊導電影票房大賣!」
……
從劇組主要演員到幕後工作人員,甚至一些機靈的群演,都紛紛向楊浩拱手道喜。
但要說反應最大的那還要數大蜜蜜。
晚上,一番負距離接觸,楊浩正摟著大蜜蜜聊以慰藉。
大蜜蜜趴在楊浩胸膛上,嗲聲嗲氣的說道:「老公,《我不是藥神》的口碑也太好了吧,9.0分,早知道是這個口碑,當初韓佳女邀請我客串的時候,我就該答應的。」
「蜜蜜,《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邀請過你?是讓你飾演哪個角色?」楊浩還真不知道有這回事,所以有些疑惑。
「就是那個為女兒賺錢治病的鋼管舞女郎,韓佳女說讓我客串這個配角,當時不正主演《誅仙》嘛,就給拒了。」
「嗯哼~好氣啊!早知道這部電影口碑這麼好,軋戲我也要去演。」
「都怪你,都怪你,你怎麼不早告訴我這部電影口碑會這麼好?搞得我錯失這部電影。」大蜜蜜越想越氣,小粉拳不停的在楊浩胸膛捶打。
楊浩投資的電影票房幾乎全部大賣,口碑也不錯,有幾部電影豆瓣評分巔峰時候也過了8.0分,但畢竟是爆米花電影沒啥營養,隨著時間推移,如今豆瓣評分大多都是7點幾,和《我不是藥神》9.0分相距甚遠。
《我不是藥神》太經典了,口碑太好了。
這種經典電影對會在華夏影史留下濃墨重筆,說不定五十年後,依然有人記得。
她大蜜蜜可是要當人民藝術家的,現在卻錯過了這種級別的電影,大蜜蜜感到胸口一陣氣悶。
「老公,我這裡氣的悶的慌,你快幫我揉揉。」或許是賢者時間過去,大蜜蜜又開始發燒,將胸口的一團重重壓在楊浩的胸膛上,說話間就去抓楊浩的手,將之牽引到又白又大又軟的一團上。
……
——
隨著《我不是藥神》的口碑擴散,電影的預售票房也在節節走高。
五千萬、一個億、一點五億、兩個億……
在電影正式上映的前一刻,《我不是藥神》的預售票房高達2.3億。
這個預售票房成績簡直亮瞎了一眾娛樂圈從業者。
預售票房2億多,之前也不是沒有過,但那都是什麼電影?
是《唐人街探案》、《魔女》、《誅仙》、《美人魚》這種,在華夏票房都是三十億,乃至五十億的存在。
難道《我不是藥神》這部文藝片,最終票房也能有三十億以上?
《我不是藥神》可是文藝片啊!
有票房這麼高的文藝片?
票房這麼高了,還是文藝片嗎?——
很快《我不是藥神》的預售成績又衝上了熱搜。
「《我不是藥神》十五日預售票房高達2.3億,打破華夏文藝片電影預售票房紀錄。」
喜歡這部電影的粉絲在歡呼,楊浩的粉絲在歡呼,徐爭的粉絲在歡呼。
但無數影視公司則開始罵娘了,本來他們覺得楊浩腦子本門夾了,才去投資一部文藝片。
但打臉來的這麼突然,就這麼一部文藝片,預售票房居然也能達到2.3億,真是離了大譜。
有正面報導,就有負面報導。
有些媒體不知道是收了別的影視公司錢,又或者想要標新立異博流量,對《我不是藥神》發表了不少負面報導。
「《我不是藥神》並不是文藝片,而是一部披著文藝片的商業爽片。」
「《我不是藥神》未經許可,在電影中使用了原告張某拍攝印度新德里建築物照片,已被訴訟至法院。」
「《我不是藥神》邏輯荒謬,控訴藥廠無良,卻把販賣非法藥物的販子變成了救助病患的英雄。」
……
一款新藥研發,動輒投資數十億美金,而仿製藥卻沒有研發成本,如果所有國家都像印度一樣隨便仿製,這無疑是在摧毀科學家的研發熱情。
短期來看,販賣仿製藥確實救了上千人,但從長期來看,無異於是殺了成千上萬人。
這個觀點一經出現,立馬就引起了不少人的贊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