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朝倭國蠻不講理,大鳥圭介一方面逼鮮朝否認自己是中國屬國,另一方面提出五項二十七條改革方案,強迫鮮朝限期接受。
不過鮮朝當時是親清的,倭國駐鮮公使館杉村濬所強詞奪理,故意抹黑:「當時的情況是,趁朝鮮變亂之機出兵的清國,暗中有所圖謀,本應予以反對,但朝鮮政府不僅無絲毫憎惡之感,反而予以同情」。
鮮朝十分反感於倭國的蠻橫,一再督促倭國撤軍。
倭國的狼子野心不死。
雙方談判宣告破裂。
這一日,倭國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帶著倭國聯合艦隊準備在周圍逛逛,順便給鮮朝施加壓力。
「哼,倭國已經從狗變狼,區區鮮朝也敢敷衍倭國,今天咱們就去近海狂吠,嚇不死他們。」
「若是大清前來幫助鮮朝,我們該怎麼辦?」副官有點擔憂。
倭國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帶著輕蔑的笑容:「你要是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掌管大陸的話,咱們還是好狗,不過大清嘛,看看這些年大清變成什麼樣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實在不行還可以找洋人調停一下,花點錢總能辦成的,不用顧忌。」
「說的也是,不得不說,大清是個好政權,若是換成其他朝代,倭國哪有機會。」
天氣不錯,海面風平浪靜。
倭國聯合艦隊趾高氣揚的行駛在海面上。
萬朝聯軍海軍劃分為四支強大無比的艦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這四支艦隊宛如四顆璀璨的星辰,各自閃耀著獨特而耀眼的光芒。
每一支艦隊都擁有令人矚目的實力陣容。
它們分別配備了 10艘威風凜凜的無畏艦和 6艘氣勢磅礴的前無畏艦;此外,還有 5艘身形矯健的戰列巡洋艦作為中堅力量,再加上眾多巡洋艦和驅逐艦等支援和輔助艦隻。
不僅如此,朱明更是將大龍王朝所處的時代,將沒收的其他各國的大量戰艦等等,除了用以教學研究的部份,其他納入到艦隊之中。
甲午戰爭之時,倭國那所謂的聯合艦隊,其總噸位不過才區區四萬有餘。
然而如今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支艦隊中的任何一支,其規模與實力都遠超於它十倍不止!
建文鄭和與永樂鄭和二人,分別率領著青龍艦隊和朱雀艦隊勇往直前。
要知道,他們倆在各個朝代之間經常往返大陸和倭國,對於航線可謂是了如指掌。
此刻,在青龍艦隊的指揮艙內,鄭和與來護兒正全神貫注地拿著朱明從後世帶來的珍貴資料仔細研究著。
鄭和不禁嘆息道:「唉,實在是太可惜了啊!想當初北洋水師剛剛建立之際,其實力明明遠在倭國之上。可誰能想到,後來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導致許多戰艦逐漸落伍於時代潮流。若不是這樣的話,那場甲午之殤或許就能夠得以倖免吧。」
「那只是一方面。對了,把大龍李鴻章叫過來。」
很快,來自大龍的李鴻章跑步過來。
鄭和拿出一份資料遞給對方:「自己看看,看完之後,你自己把你自己先打一頓。」
朱明也翻看了一下從後世弄來的各種資料。
失敗的原因很多。
一、明治維新後的倭國與晚清
明治維新過後,倭國成功地踏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大道,這一歷史性的變革猶如一陣春風,極大程度地解放了其倭國的生產力。
在經濟領域,他們積極推行改革措施,大膽借鑑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扶持工業生產,使得國家的經濟蒸蒸日上。
同時,倭國高度重視教育事業,通過普及義務教育等手段培養出大量具備現代化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為國家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倭國堅定地走上了工業化的康莊大道,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興國家。
與此同時,大清帝國卻依舊深陷於封建專制制度的泥沼之中難以自拔。至高無上的皇權主宰著一切,朝廷內部充斥著腐敗墮落之風,官員們大多不思進取,只知貪圖享樂。
更為嚴重的是,清政府對百姓的思想和行為嚴加禁錮,極力壓制新思潮的傳播和科技創新,導致整個社會如一潭死水般毫無生機。
如此一來,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便日益拉大,呈現出一優一劣、一進一退的鮮明對比。
二、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與落後的海軍建設理念
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界的發展變化閉目塞聽,尤其對海洋權益毫不重視。
儘管曾經耗費巨資從西方國家購置了大批軍艦,但這些舉動的初衷僅僅是為了守護大陸,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海軍力量。這種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思維模式註定了國家海軍戰略的被動與挨打局面。
令人惋惜的是,即便在 1888年清朝成功組建起當時亞洲實力首屈一指的海軍艦隊,在此之後,清政府竟然再也不肯在海軍建設方面投入哪怕一分一毫的資金。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倭國很早就敏銳地認識到了海權對於國家崛起的至關重要性。
天孫不惜節衣縮食,小鬼子紛紛踴躍捐款,舉全國之力來大力發展海軍。最終打造出了一支強大且富有攻擊性的海軍力量,時刻準備著向外擴張和爭奪更多的利益。
三、
在明治維新時期,倭國這個小小的島國便野心勃勃地制定出了一連串令人咋舌的擴張計劃。他們妄圖一步一個腳印地征服灣灣、鮮朝、滿蒙乃至整個龐大的清王朝甚至爭霸世界。為此,他們不遺餘力地大力興辦軍火工業,並積極構建起一支堪稱先進的強大海軍力量。
1890年,此時倭國的軍費開支竟然占到了其國家預算的整整百分之三十!
僅僅過了兩年,也就是 1892年的時候,這一比例更是驚人地提升到了百分之四十一之多。
反觀同一時期的清王朝,從 1875年至 1894年這段漫長的歲月里,其軍費總支出不過區區 4600萬兩白銀,用於軍工方面的投資也僅有 4200萬兩,兩者相加總共才 8800萬兩而已。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倭國從 1888年一直到 1895年短短几年間,軍費支出居然已經高達 4.63億兩白銀,這個數字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因為它竟是清朝二十年軍備支出總和的 5.2倍之巨!
要知道,海軍建設從來都是一項極其耗費金錢的事業。
購買一艘艘嶄新的軍艦、購置一門門威力巨大的先進火炮、採購數不勝數的炮彈以及支付數額不菲的軍餉等各項開銷,無一不需要投入海量的資金。
可當時分配給清朝海軍那少得可憐的經費,甚至連維持艦隊的日常運轉都顯得左支右絀,更遑論推動其進一步向前發展壯大了。
萬朝聯軍海軍之所以能夠擁有如今這般令人矚目的強大實力,這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謂是難以估量。
要知道,這支強大的海上力量可是足足集合了將近二十位皇帝的共同智慧與資源方才得以打造而成!
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朱明直接從後世直接引進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並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資料以及各類工廠設施等重要資源,從而極大地節省了原本可能需要耗費的海量資金投入。
若非如此,萬朝海軍絕對達不到今天的實力。
大龍王朝也不可能在所處的時代,威震整個世界,想要讓世界各國紛紛學習漢語,光靠嘴上功夫可不行,必須要有實打實的強大實力作為堅實後盾才行。
到了甲午海戰,大清海軍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首先,其艦隊存在明顯的航速劣勢和噸位不足問題。
由於長期缺乏足夠的經費支持,大清海軍不得不使用質量低劣的燃煤作為動力燃料。這種劣質燃煤燃燒時會產生滾滾濃煙,不僅使得艦隊極易暴露自身位置,成為敵人攻擊的顯眼目標,還對鍋爐造成嚴重損害,更為關鍵的是極大地制約了艦艇的航行速度。
北洋水師的航速僅能維持在 8~ 9節左右,
倭國海軍則憑藉先進技術和充足資金,將其艦隊的航速提升到了令人驚嘆的 14 ~ 15節。
此外,從雙方艦隊的規模來看,差距同樣顯著。
當時北洋水師擁有著大小軍艦共計 25艘之多,此外還有 50艘輔助軍艦以及 30艘運輸船隻。其官兵數量4000餘人,而所有艦艇的總排水噸位則達到 3.4萬噸。
倭國海軍擁有多達 32艘軍艦以及 24艘魚雷艇,其總排水量更是高達 72000噸!
在火力、防護等方面,北洋水師都處於下風。
再者,北洋水師所配備的海炮也顯得十分落伍,射速緩慢且性能不佳。其炮彈數量稀少,而且大部分都是性能較差的型號。特別是那些口徑 305毫米的主炮,平均每3分鐘才能發射一發炮彈,並且這些炮彈主要是以填充沙石為主的穿甲彈,爆炸威力有限。
倭國海軍裝備了大量的速射炮。它們每分鐘能夠連續發射 5至~10發炮彈,且所用炮彈均為高效的火藥炮彈,一旦命中目標便能引發大面積爆炸,殺傷力巨大。
隨著戰鬥的進行,北洋艦隊逐漸陷入彈藥耗盡的絕境。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英勇無畏的將士們只能懷著滿腔悲憤與決絕,毅然駕駛著自己的軍艦沖向倭國艦隊,以壯烈的撞擊來捍衛最後的尊嚴。
可惜,面對敵艦強大的火力優勢,視死如歸的勇士們還是未能扭轉戰局,一艘艘戰艦相繼被擊沉,沉入那冰冷黑暗的大海深處……
四、清廷腐敗,北洋水師經費被挪用。
慈禧太后祝壽、修建頤合園,挪用大清水師經費1200萬兩白銀。
讓本就資金不足的北洋水師雪上加霜,買炮彈、買炸藥的錢都沒有。
五、大清李翁同龢黨爭,導致經費被截留。
李中堂屬於後黨,翁同龢屬於帝黨,雙方矛盾重重,翁同龢掌管的戶部找各種藉口阻攔撥付清朝海軍經費,導致清朝海軍無法正常備戰。
六、情報戰失利。
大清對倭國國情的錯誤認識,對倭國戰力的錯誤評估。倭國傾全國之力發動戰爭,而大清在未充分準備情況下匆忙開戰。
倭國早就派遣了大量間諜潛入大清,獲得大量的秘密情報。
甲午海戰前,由於疏忽,大清電報密碼被倭國破譯。大清兵力布置、一舉一動,倭國洞若觀火。
七、協調作戰能力差,軍事指揮不力。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作戰是勇猛的,悲壯的。
5個小時的戰鬥,北洋水師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
倭國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
此戰也暴露了北洋水師協調作戰能力不足的問題。
倭國魚雷艇未到戰場,北洋水師4艘魚雷艇卻沒有發揮出作用。
黃海海戰後,李中堂命令北洋水師躲進威衛軍港避戰,徹底喪失制海權。後來被倭國水陸並進,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李中堂瞎指揮,龜縮戰術,使北洋水師完全被動挨打,終致覆沒,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整個甲午海戰中,南洋水師也沒有出動軍艦支援。北洋水師孤軍奮戰,力量消耗殆盡。高層缺乏整體協調作戰能力。
八、士氣不足,作戰意志力不足。
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士氣不錯。但是此戰失利後,士氣明顯下降。
倭國攻擊旅順要塞前,清軍最高指揮官竟然不戰而逃,使得倭國順利占領旅順要塞。
清廷以保全其統治地位為根本,沒有決心與倭國海軍決戰。
後來的龜縮戰術就是大清高層作戰意志力差搞出來的敗筆。
種種原因下來,註定了甲午海戰的失敗。
清軍參戰約63萬人,倭國參戰約24萬人。
最終清軍陣亡3.15萬人,倭國共死亡13306人(其中1132人陣亡,其餘為非戰鬥性減員)
小李看完資料。
忍不住懷疑,歷史幾十年後的自己,怎麼跟現在自己完全不同。
他不懷疑資料的真假,自己的陛下,根本沒必要弄點假資料,小李甚至猜測,歷史上,可能還要不堪。
「啪」的一聲
給了自己幾巴掌,小李大喊:「司令,末將申請關禁閉,接受所有處罰!」
鄭和擺擺手說道:「行了行了,讓你看不是為了處罰你,你也算是有才之人,好好學習,現在距離倭國不遠,之後遇到小鬼子,給我往死里打。」
朱明拿著望遠鏡察看。
遠方出現一支艦隊。
「你看看那是不是鬼子的艦隊?」
鄭和幾人聞言仔細觀看片刻,變得非常的激動:「不錯,就是它們,想不到這麼快就遇到了,航速不慢,看樣子應該是它們的第一游擊隊,資料記載平均航速達19.4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