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靈青則開始研究拘靈化神法。閱讀
此時他正閉目研讀著,投影在他眼前的面板上,所顯示的拘靈法。
拘靈法作為根本法門,就是用來提升修煉之人的心念,使其能夠感知、引導,並拘納天地精靈。
所以此法共分為感靈術、引靈術、拘靈術和納靈術四術。
顧名思義,靈,
代指為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
感,動人心也。
感靈,以心承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繼而感其為靈。
引,本義是開弓,引申指拉。
引靈,以心靈之力牽動、引領自然之精靈,撬動天地之權柄,以致隨心驅使。
拘,止也,束縛、限制。
拘靈,將自然之精靈或連同天地所賦予其權柄,如同生靈一般拘禁起來固定住。
納,收入,容納,使之融入。
納靈,則是將拘禁而來的精靈權柄收納之一器之中,以其器物為載體。
僅將感悟的自然之精靈拘納至心神,則為煉法;連同天地之權柄一同拘納至一器,則為用法。
感、引、拘、納,此為拘靈四術。
這既是一套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修煉之法,也可單獨拆出來以作應用之法。
其實這拘靈法跟德魯伊傳承的自然之道也有那麼幾分相似之處。
其中感靈術、引靈術和自然感受差不多。
也是感應自然,引導平衡其靈性。
不同的是,拘靈法乃是將這種靈性強制拘禁,並容納到某一器物之上。
然後再將其通過凝神、融神之法,匯聚成各種各樣的權柄。
最後利用化神法中的術法發揮自然靈性的威力。
而自然之道則是接受大自然的靈性饋贈,將其化為屬於自己的自然原力。
再用這種原力去應用法術等。
可以說分別走的是萬法歸一神,一靈化萬法的道路。
其實認真想起來,無論是自然之心、拘靈法、還是張哲祭器法門,。
亦或是昨天抄錄經書的過程,其根本都相差不多。
德魯伊之道,以感悟、踐行自然之道,獲得饋贈。
拘靈法需要感靈、拘靈。
張哲的祭器法門需要將日夜修持的咒力加持到法器中。
而抄錄經書同樣如此,需要將讀經時的感悟融入到筆墨書寫到紙上。
四者雖做法不同,但其本質相同。
都是將一些道理通過某種行為化作一種特殊的力量。
相通了這一點之後,靈青心中豁然開朗。
雖然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修行的本質,但對於現在的他來說算是找到了一種基本法了。
以此理應用到平日裡的砍柴中,亦是大有收穫。
往日他砍柴時更多的是利用五禽戲的技能等級和經驗,來化解揮斧時產生的反震之力。
擔柴時亦是如此,扁擔的拋接之間也是憑著經驗。
而現在他可以以感靈之法,感應並總結砍柴擔柴時的規律。
再將其融入到常用的幾個行為動作當中。
吃過早飯後,來到柴山,靈青開始早晨的感悟行動起來。
果不其然,當他結合五禽戲將砍柴擔柴,初步歸納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動作時。
一道信息浮現在他的眼前。
「人物在砍柴、擔柴中有所感悟,領悟出特有的使力、用勁技巧(1/7)。
註:人物的感悟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可將其整理為通用技能。」
「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將其感悟整理為技能?也就是說自創技能嗎。」
靈青看著懸浮在眼前的提示信心,心中若有所思。
所有的技能都是由生靈創造出來的。
這創造技能也無非就是觀察事物運行的原理,總結其規律。
然後在依據自身的習慣來中和自己行為習慣和其規律的相性,使之形成一套契合自己的方法。
但說來簡單,做起來卻並不是那麼的容易。
每一步都是看似容易,實則十分的繁瑣複雜。
但好在靈青在創造這個技能的過程中,不僅有著德魯伊的自然感受,還有感靈術的感應之法。
在運用自然感受的時候,只要不去調理周圍的自然平衡,就不虞觸動柴樹內的濁煞之氣。
兩種感知能力,讓他能夠清晰的感知到每一步、每一個動作的優劣和產生變化的好壞。
並將其瞬間產生的靈感抓住。
這不需要他多麼深刻的明白,其中所蘊含的大道理。
只是需要感知告訴他這麼做對,並行之有效,那就用這個動作。
這麼做不對,會妨礙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捨棄、避免這個動作。
想要優化動作,使其效果更好也是如此。
可以依靠感知找到最好、最優的選擇。
雖說有種種優勢,但想要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技能仍舊不是那麼容易的。
靈青依舊需要像當初學習五禽戲入門一樣,一點點的總結、應用、調整、再總結。
當然還有拘靈法未入門,導致他無法自如的運用。
不過這樣一來,一邊創造著新技能,一邊鍛鍊自然感受,一邊學習著拘靈法以求儘早入門。
如此一舉三得,也讓他在打柴的時候多了一份動力。
當人們在做一件感興趣的事物時,往往會忽略其過程中的疲憊。
靈青也是如此,在沉浸在創造新技能的過程中。
時刻掛在身上的疲憊狀態,對他所產生的影響也削減了幾分。
及至下午收工時,靈青再次有了一次階段性的感悟,將創新技能的進度條推進到了2/7。
簡單的清洗了一番,吃過晚飯後,靈青等一行人不約而同的直奔藏經殿而去。
不說昨日一直不斷感悟的清淨之意,讓靈青的思維更加的清晰了一些,對於經文的理解也透徹了幾分。
其餘人也各有收穫,雖然沒有靈青來的明顯。
但他們同樣能夠感覺到,在日常修煉中,所產生的靈感要比往日多了幾分。
到了藏經殿,拜見了萬師兄後來到偏殿。
靈青拿起昨日抄錄的稿件,準備繼續往下抄寫。
仍舊是默誦一遍玄蘊咒後,開始默讀經文。
與昨天不同的時,昨天他在讀經的時候更多的是將注意力放到經文內容上,被動的感悟經義之中蘊含的清靜之意。
這一次則是利用感靈之法,仔細感悟在誦讀經書時的心念變化。
以求能夠更加清晰的感悟經文中蘊含的清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