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元軍東路軍,在參知政事董文炳帶領下,自南征以來,一路摧枯拉朽,所到之處,皆無不降,得州縣無數。
這個董文炳深謀善斷,膽略過人,歷史上元世祖忽必烈曾稱其為「董大哥」,可見元世祖對其多麼信任。
德祐元年七月焦山之戰中,董文炳與張世傑在長江夾灘上各率親兵,短兵相接,飛矢蔽日,聲震天地,橫屍遍野,長江水流都幾乎被阻斷了,從寅時戰至午時,宋軍大敗,張世傑往海上敗走,董文炳乘船追擊,但因船隻小,追至入海口方才停止追擊,繳獲戰船七百艘,其中就有一部分海船。
十月份起,董文炳東路軍沿著海岸線進逼臨安,所部軍紀嚴明,不擾民眾,大軍所經之處,宋朝官員紛紛投降。行經嘉定時,簽判告知有一夥海盜,橫行海上,經常上岸騷擾,想讓董文炳除掉。董文炳此時正需要海戰之人,便欲招降這股海盜,遂命招討使王世強及兒子董士選前往,務必招降他們。董士選如父親一樣,藝高人大膽,與王世強僅乘一艘小船找到海盜頭目朱清、張瑄,講明形勢,恩威並施,成功納降他們,獲五百艘海船,三千人馬。
進入德祐二年正月,董文炳部已到距臨安不遠的鹽官縣,招降鹽官後,與伯顏中路軍會師於臨安城北約三十里處,並令水軍連同收編的海盜駐紮於澉浦。澉浦本就是宋軍水師所在,駐軍已被張世傑帶往海上,營房水舍馬槽仍在,省去不少事情。就在這時伯顏令到,宋將張世傑欲帶三宮逃往海上,命其出兵堵住錢塘江入海口。董文炳經與張弘范、阿里、范文虎、張瑄等人商議,決定派出一萬人馬,兩百艘戰船,繞出臨安城南,到浙江亭據守,並報伯顏丞相同意。
本來董文炳欲讓都統范文虎領兵前往,他知道範文虎已派出一隊海船每天在海上巡視,防止臨安大臣逃跑,但伯顏元帥派其拜見兩宮太后,因此便由萬戶哈剌突和千戶張瑄於正月十九日下午先行前往,待范文虎回來後再領兵支援。
但哈剌突已離營數個時辰,為何遲遲沒有軍報?宋軍水師主力已南逃,昨日也沒有風浪,不會有什麼事吧?董文炳等到深夜,只好睡下以待明日。
翌日一早,董文炳便在軍營等待哈剌突的軍報,海盜朱清建議派出多路斥候,一路駕船原路走,一路向深海出發,一路沿錢塘江岸,重點在江潮漲落迅猛處看有無異常。董文炳當即應允,並要朱清親自帶隊駕船去往深海查探。
未幾,斥候來報,在岸邊發現破損海船,十多具元軍屍體。董文炳率隊趕往現場親自查看,發現屍身上有刀槍傷,還有碎鐵片,慘不忍睹。董文炳心裡一沉,知道大事不妙。隨後岸上元軍屍體越來越多,中間夾雜著少數宋軍屍身。
午時,快馬來報,浙江亭未發現我軍駐紮,其旁邊仍有等待投降的宋軍鄉兵紮營。
董文炳已經確信這一支隊伍出事了,無聲無息的,上萬人就這樣人間蒸發了?他趕緊派人向伯顏報告,一面再派海船接應朱清,同時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哈剌突率領的這支隊伍因何消失,張世傑的水軍有如此強的戰力嗎?從目前情況看,宋軍傷亡不是很大,難道宋軍主力折返而來嗎?那幾個海島上的軍寨還有多少戰船?還有,伯顏丞相與南宋談判有何結果,那個謝老太后和小皇帝會丟下上百萬子民出逃嗎?應給大宋施壓,皇室三宮和重臣如果棄城逃跑,不安安生生投降,將會受到我大元的猛烈報復,常州城就是先例。
董文炳覺得應該儘快奏告伯顏丞相,當即讓王世強謄寫軍報,快馬報與伯顏。
此時伯顏、行中書省右丞阿塔海、都元帥闍里帖木兒,元帥唆都、萬戶忙古歹以及左路軍統帥阿剌罕等人正在皋亭山帥府議事,聽取呂文煥、范文虎二人入臨安城的情況,在聽了二人報告後,伯顏隱隱覺得謝老太有異。
這時探馬來報:「丞相,臨安探報。」
伯顏閱後臉色突變,「這個謝老太竟敢戲弄某家,傳令,速著萬戶忽剌出帶三千精騎、都督范文虎帶兩千兵丁追擊。」
原來是謝太后派國舅楊亮節和殿前禁軍統領、攝行軍中事江萬載,將楊淑妃和兩個小王爺偷偷轉移走了,連同皇室、士大夫及家眷、宮女太監、工匠雜役,約六萬餘人,浩浩蕩蕩從臨安一路向南,已經三天了。
忽剌出所部以蒙古騎兵為主,為伯顏絕對主力,接令後不敢怠慢,立即點齊三千精騎和范文虎所部動身。
這邊剛派出騎兵,那邊董文炳接二連三的軍報過來,眾人又是吃驚不小,但伯顏畢竟統兵數十萬,臨大事而不驚,一場戰敗而已,還是沉得住氣的。
萬戶哈剌突本是一員驍將,雖然海戰經驗欠缺,但是在近海處又無宋軍水師,且有千戶張瑄相助,一萬兵士卻為何一將一兵一船都沒有下落?裡面還有我蒙古勇士近千人,此事古怪至極。如真的這一仗勝我,必將大漲宋軍士氣。還有謝老太和那個吳堅,也和以往不太一樣,有點不聽話了。常州之戰因反抗已盡屠其城,謝老太又是庸碌昏頭之輩,每天念佛祈求佑護子民,難道還想臨安成為下一個常州城嗎?可惜我大元皇帝已將安民黃榜告諭全城,且宋人已不抵抗,本帥怎能違抗聖命?
伯顏有點騎虎難下。他曾在幾天前上疏元帝,欲「所有倉廩府庫,封籍待命,奉揚寬大,撫戢吏民,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華如故。」向元帝討要安民黃榜,並在多次和宋使者談判中堅守兵不進城的承諾,怎能出爾反爾?
都元帥闍里帖木兒道:「我軍兵精將廣,少萬人尚不足惜,目前對外需做施壓的樣子,逼宋主儘早投降,對內底線仍暫不進城,保持城內正常秩序。」
行中書省右丞阿塔海道:「不妥,如施壓太緊,恐宋主會狗急跳牆,破罐破摔,再生變節,則臨安城破敗不堪,我主豈不失信於民?不若靜觀其變,與宋室繼續車馬往來,一事一定,施以緩兵之計。」
「末將願帶本部兵馬鎮守浙江亭,阻斷宋主浮海之路,請元帥下令。」部將懷都道,他所部為蒙古精騎,一路戰無不勝,宋軍見到非死即降,為伯顏三大主力之一。
「也不妥,臨安城距錢塘灣海岸咫尺之遠,地窄沙軟,不適合騎兵作戰,非海船不能阻擋。」阿塔海道,「只能再以董文炳部水師派駐。」
各說各有理,伯顏思慮片刻道:「如今先弄清敗仗情況,命董文炳部一定找到這支宋軍水師,救我被俘勇士。還要徵調海船兵勇,凡是熟知水戰的人都併入董文炳部,近海各島必定藏匿了宋軍水師,誓要圍剿他們。」
「某認為,右丞相所言甚是,此仗尚不足改變我軍既定計劃,接下來繼續與宋使商議投降事宜,可由右丞相率呂文煥、囊加歹、孟祺等人與宋使往來,靜觀其變。浙江亭不須派兵去守,但要通稟大宋,如謝太婆和小皇子逃跑,本帥必將屠城。還有,我大元自去年南征以來,一路大勝,此役如實為宋軍所敗,某身為元帥,當請罪於帝。」
「遵命!」眾人議定,各自準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