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幻小說> 科研從博士生開始> 第227章 這不就是UFO嗎?

第227章 這不就是UFO嗎?

2024-11-17 17:56:33 作者: 不吃小南瓜
  第227章 這不就是UFO嗎?

  「這個技術完全能應用在航空、航天領域,可以支持製造出飛向宇宙的太空飛行器,軍事上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

  「軍事上意義是太大了,以後的戰機不要考慮什麼航空發動機,不需要在這方面進行投入,引力技術,要高端太多了。」

  「引力飛行器,也要考慮動力問題吧?發動機還是需要的……」

  「我覺得更需要解決的是能源問題,你現在的電池技術,估計也支持不了飛行太久……」

  「具體還要看數據,耗能高是肯定的。」

  「到時候,製造出來的飛行器是什麼樣子的?」

  「這好像取決於那個環狀的反核心吧……」

  辦公室里,三位老師不斷探討著技術轉化的問題。

  他們都有兩個是軍方的老師,有一位是科技工業局的老師,關注的自然是軍事以及航天領域。

  張碩到實驗室和其他人慶祝一番,又交代了後續工作後,也來到了辦公室里。

  王老師馬上問道,「張碩啊,你們那個反應管道,只能製成環形嗎?」

  「我的意思是說能不能變成別的形狀?應用轉化也要考慮環境適應問題。」

  張碩開口的道,「環形是效率最高的,管道內部高溫、高活躍度媒介離子,離子會受到磁場的影響不斷運動,而環形最容易控制的。」

  「其實就像粒子對撞機的加速器,同樣也是環形的,只不過要求沒有那麼高。」

  他說完又解釋了一句,「如果造成方形或者其他帶稜角的形狀,磁場就沒有辦法進行有效控制,內部的活躍離子就會頻繁撞擊到管道表面,會出現大量的能量損耗,而我們需要內部粒子的活躍度保持穩定。」

  三位老師聽著點了點頭。

  李老師忽然道,「這麼說來橢圓的環也是可以的,對吧?」

  「調整磁場就沒問題。」

  趙老師聽罷不耐煩道,「你們總是談反應管道的形狀有什麼意義,以新技術支持製造的飛行器,肯定和原來的飛機不一樣了。」

  「原來的戰鬥機是要符合空氣動力,而現在我們有了引力技術,是可以直接加速起飛的,根本不用考慮引力。」

  「圓環,效率最高,最穩定,自然就用這個形狀。」

  他說著開始暢想起來,「如果是圓環,中間肯定要有電池,造出來以後會是什麼樣子?」

  「這不就是UFO嗎?」王老師馬上接了一句。

  其他人想想好像確實很像UFO。

  這種技術需要持續的電能供給,能源部分會占用很多空間,就像是普通電動汽車,電池占用的空間是很大的。

  一個圓環,再加上中心的能源供給部分……

  不就是UFO的形狀?

  趙老師用力咧開了嘴,驚訝道,「這麼一說,外星人的飛船用的不會就是這個技術吧!」

  ……

  三位老師想到的問題,實驗室里很多人都想到了。

  在實驗確定有了成果以後,很多人都開始談技術應用問題,因為他們的研究是尋找需求低的解組,本來就是針對的技術轉化。


  現在實驗取得了成果,距離技術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但實踐已經為應用提供了最關鍵的技術,後續應用不存在無法突破的壁壘。

  所以可以暢想一下了。

  根據實驗情況簡單的暢想,馬上就會把反應管道的環形和ufo聯繫在一起。

  這聽起來就很有意思了。

  「也許我們和外星人用的是同一項技術?」

  「看起來是巧合,但也許不是……外星人真的存在?」

  「現在有點兒可怕啊……」

  雖然嘴裡說著可怕,實際上所有人都沒當回事兒,因為外星人畢竟是謠傳,網絡上的一些圖片證據到最後都證明是假的。

  另外,考慮這方面也沒有意義,重要的是實驗完成了,他們研究出了技術。

  在討論應用的時候,一直沉默的王強忽然開口道,「你們有關注國外的報導嗎?因為張碩教授的理論,國內外已經有了研究方向的分歧。」

  「國外不認可源點論,不認可我們的研究……」

  其他人都覺得很好笑。

  他們全程參與了實驗,有些人也參與了上一次的理論驗證,都對於張碩的理論無比信任。

  這種已經被實驗證的理論,竟然還有很多人覺得是錯誤的,甚至國外機構全都不認可,聽起來就很有意思了。

  王強的話還沒說完,他繼續道,「看看這幾條評論。」

  「雖然我們同在地球,但物理規則不同,在中國的境內,四大力存在基礎的關聯,電磁力是能轉化為引力的。」

  「他們能以此製造出引力飛船,而他們神秘的高端飛行器,採用的都是這項技術。」

  「全世界瘋傳的UFO,很可能就是中國製造出來的。」

  他連續讀了好幾條兒,其他人則都笑成了一團。

  換成是其他人聽到同樣的信息,都覺得是諷刺,同時也會覺得很不舒服。

  實驗室的人員就不一樣了,他們剛剛研究出來引力製造技術,而且基礎數據需求並不高,再聽到同樣的話以後,就感覺好像團隊的研究被『預判』了。

  「這些人報導的可真准,國外的媒體就是不一樣。」

  「他們預判了我們的實驗,預判了我們的研究發展方向。」

  「了不起,真的是很了不起。」

  好多人都哈哈大笑。

  實驗室的人員當然不只是談笑,他們大部分精力還是放在工作中,因為實驗有了很大的成果,接下來一段時間,實驗室再包括項目團隊,所有人都會變得非常忙碌。

  打報告、整理資料、設備檢測,詳細記錄……

  一系列的工作都要認真完成,後續還要把個人的工作詳細記錄,也和報告一起提交上去。

  工作記錄非常重要,也會被當做檔案封存。

  這些都會成為寶貴的資料。

  張碩團隊的項目歸屬是科技處,實際上是上級直接領導的,包括科技處、軍方、科技工業局,乃至更上層老師,對項目都非常的關心。

  在實驗結束三天以後,更高一級的老師來到了理論中心。


  前來的高級老師參觀了實驗室,了解了一下實驗情況,隨後對項目全體人員進行了慰問,對他們的工作表示了讚揚。

  在講話中,老師還用了偉大來形容實驗工作。

  在做出了一系列肯定以後,老師許諾給每個人記上一功,並保證全力支持後續的研究。

  等等。

  在高級老師離開以後,實驗室的每個人都幹勁十足。

  他們繼續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

  與此同時,國際對於《源點論》的否定進行了一個高潮階段。

  最開始只是幾個官員提出建議,他們的目的是限制國內在尖端物理領域的發展,意思就是『既然走錯方向,就朝著錯誤的方向走』。

  後來科研機構、物理組織紛紛宣布不接受《源點論》,並決定中斷了和高能所,以及國內大學、機構的合作。

  這種中斷主要主要是在理論物理以及高能物理方向上。

  理論物理,針對的是基礎力關係模型、源點論。

  高能物理,針對的是混亂力場、粒子對狀實驗相關的研究。

  現在影響力就更大了,有好多國際頂尖學府都宣布不接受《源點論》,一些學術雜誌也不接收基礎力關係研究的成果論文。

  國內情況正好截然相反。

  國內是不接受《混亂場論》、《高維暗物質理論》方向的研究,全力支持《源點論》、基礎力關係的研究。

  學術,真的出現了國界線。

  歐洲方面對於《源點論》的排斥很嚴重,或許因為他們擁有最大的高能物理機構——核子組織。

  核子組織決定不接受《源點論》,贊同《混亂場論》方向的研究,並一次做了強子對撞機改造申請,就等於給高能物理定下了大方向。

  實際上,有關理論、實驗方向的爭議,核子組織內部是一直存在的,即便他們公開支持《混亂場論》,並否定了《源點論》,還是有不少人覺得不應該這樣做。

  比如,實驗中心主任法比奧拉-吉亞諾蒂。

  法比奧拉-吉亞諾蒂,就是核子組織的一號決策人物,她主張和高能所進行合作,主張多方向進行研究,而不是全盤否定一項理論,並支持另一項理論。

  理論,可不是百分百正確的。

  張碩的《源點論》並沒有被證否,又怎麼能直接否定呢?這不也等於人為劃定界限嗎?

  那些學者們都說是中國的科研支持政策給物理理論劃定了界限,可實際上,他們的做法也同樣是劃定界限。

  不過法比奧拉-吉亞諾蒂的想法不重要,她確實是核子組織決策的一號人物,但她並不是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更偏重於是一名管理人員。

  核子組織內部的頂尖物理學家們,也就是純正的學術派都認為,邁克-約爾的方向才是正確的,張碩的『新物理』和編故事一樣,根本假的不能再假。

  實驗中心二樓辦公室里,吉亞諾蒂就在和數據中心負責人卡斯特洛說著,「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的決策受到了政-治影響,但學術本身不應該是有這種影響。」

  「我們是國際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高能物理研究團隊,也根本不需要在兩個理論方向上做選擇。」


  「我當然同意你說的。」

  羅貝爾托-卡斯特洛用力抿抿嘴,無奈道,「但是沒有辦法,法比奧拉,你要明白,我們不是所謂的頂尖學者,那些理事們都支持《混亂場論》。」

  吉亞諾蒂也只是抱怨兩句而已,她當然知道無法改變理事們的看法,在學術研究方向問題上,他們說了根本不算。

  雖然她是組織的一號決策人,但更傾向於是管理人員,要為組織達成一些合作、籌集資金等,而不是在學術方向上指手畫腳。

  核子組織的理事們,才是在學術方向上有權威的人物。

  這些人都是不能得罪的。

  一則,他們都是頂尖的物理學家。

  同時,他們也是各個國家機構的代表,核子組織本身就是幾十個國家、機構合作成立的,是一個高能物理領域的聯合組織。

  即便是她強硬的做出決定也沒有意義,那些國家和機構只會聽頂尖學者的意見。

  ……

  美國,能源部。

  彼得-卡爾森正凝重的翻閱一份文件,同時聽著外派情報官員的報告,「上個星期,有兩個很特殊的消息。」

  「一個是西部某個額荒無人煙的地區,出現了階段性的煙霧性爆炸。」

  「我們分析認為,是在實驗一種很特殊的炸彈,這種炸彈似乎會產生大量的煙霧,看起來像是化學武器。」

  「不過,他們為什麼要研究化學武器?好像沒有必要吧。」

  情報官員搖了搖頭,「當然,這和能源部關聯不大,最重要的是第二條,中國蘇東,在建的理論中心,張碩教授的項目組。」

  「這幾天有幾個重要老師去了項目組,根據外圍的一些信息綜合判斷,這個項目組很可能有了新的成果,而且是非常重大的成果。」

  「但具體還不確定,也許他們會發表出來?」

  彼得-卡爾森凝住眉頭,問道,「可能性有多高?」

  「百分之85以上。」

  「那已經很高了。」彼得-卡爾森的眉頭凝的更緊了。

  這條消息確實和能源部直接相關。

  費米實驗室就是能源部所屬的科研機構,還有一些其他的尖端物理機構,也都是能源部所屬。

  彼得-卡爾森思考著說道,「也就是說,他們在那個力學關係理論方向上,又有了實驗成果?」

  「我知道這件事,而且重點關注過。費米實驗室提交過一份項目申請,是希望朝著張碩教授的理論方向進行研究,初步申請的經費就高達10億美元。」

  「國際上也有很多的爭議,但更多人傾向於那個新理論,好像和弦理論有關……」

  「如果張碩教授的研究有突破,也就是說,他的理論方向是很有潛力的,可以這麼認為吧?」

  他就是這個問題和同事聊了幾句。

  聽到說張碩團隊的研究有突破,他們其實都根本不在意,因為就只是理論實驗的突破而已。

  高能物理、理論物理,和現有的科技距離太遠了,即便是探究一項新的物理,想要轉化為技術要多久呢?

  二十年、五十年?

  這已經很好了。

  有一些理論技術,即便是上百年都無法轉化為應用。

  彼得-卡爾森在意的還是費米實驗室,因費米實驗室是就在他的管轄範圍內,自然希望實驗室能有很好的發展。

  如果實驗室找錯了方向,後續所有的研究和投入都會變得沒有意義。

  這就關係到彼得-卡爾森的政-績了。

  卡爾森思考了一下,就在資料堆里翻找起來,並找到了費米實驗室提交的那份申請報告。

  然後,他打電話給了莉亞-梅明加,開口道,「你們再提交一份新的報告。」

  「我忽然覺得,人為製造引力有吸引力,是可以考慮一下……」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