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幻小說> 科研從博士生開始> 第4章 不存在的偏差評估體系

第4章 不存在的偏差評估體系

2024-08-10 18:57:02 作者: 不吃小南瓜
  第4章 不存在的偏差評估體系

  羅勇軍比張碩要激動的多,仿佛就是他自己完成了大研究。

  也不怪他這麼激動。

  數學,尤其是純數學方向,是最難的學科,甚至都沒有『之一』。

  多數數學博士都要延遲畢業,卡住他們的就是兩個字--

  論文!

  純數學的每一個方向都很難,PDE(偏微分方程)已經是最大眾的領域。

  這個領域方向多、應用多、範圍大,也就代表可以研究的內容多,但好多博士依舊卡在論文問題上。

  畢業論文,只是其中之一。

  好多高校都要求學生在讀博期間發表SCI論文,蘇東大學也有同樣的要求,博士畢業需要發表至少一篇SCI。

  PDE領域的數學學者是最多的,專業學術論文的數量也是最多的,但想發表優秀SCI論文的難度依舊很高。

  以影響力來劃分,SCI期刊被分成了四個區,一區、二區的影響力最大,三區則是超過50%的分界線。

  多數數學博士在讀博期間,只能勉強發表一、兩篇SCI四區論文,或者乾脆轉方向發一篇數學計算機論文。

  想要發表數學類SCI三區論文,就需要有內容、有創新性了。

  這是非常難的事情。

  PDE方向的學者眾多,無論是哪個小方向都可以說被研究透徹,多數創新性研究都只是在一個小領域上進行拓展。

  比如,不可壓縮流體。

  一大堆的學者都從事不可壓縮流體的研究,也能找到數不過來的論文,想在相關方向有創新研究,也只能在一個微小的方向進行拓展。

  張碩研究出來的PDE方程組變化法,可以通用於帶有一個PDE方程的方程組,甚至可以拓展到兩個,應用涉及的領域就非常多了,也就是說,研究本身有很大的應用基礎。

  有了應用基礎,發表出來以後引用就會很多、影響力也會很高。

  這種涵蓋範圍大的數學論文,只看內容就達到了SCI三區期刊標準。

  如果試著爭取一下,投稿二區期刊也可能會通過。

  數學類的二區SCI論文,放在數學教授身上都會是個人履歷的重重一筆,對申請項目、職稱提升都會帶來直接性的幫助。

  更不用說,張碩就只是入學半年的博士生。

  「等回學校,你就把重點放在寫論文上,內容、英文,也包括投稿等方面,有什麼問題都來找我。」

  「有這篇論文打底,你就可以安心準備博士論文了……」

  羅勇軍連續說了一大堆。

  張碩擺出一副認真聽的姿態,他知道羅勇軍是為了他好,只是他從來沒有擔心過論文問題。

  ……

  第二天,羅勇軍、張碩以及劉成傑早早的來到辦公室。

  羅勇軍快速進入工作狀態,開始認真寫起了數據報告。

  他們組已經完成了實驗數據的計算分析工作,剩下的就是做個小總結、把重點數字列出來,再簡單寫個報告就好了。


  「一個小時做完!」

  羅勇軍決定正式工作時間前完成,就能第一時間把報告送到審核組,到時候,其他人就會知道,他們組用一天就完成了工作。

  劉成傑則有些無所事事。

  他也不能參與寫報告的工作,就乾脆找了個電影打發時間,但是他明顯有些心緒不寧,總忍不住扭頭朝著張碩看。

  他和張碩並不熟悉。

  博士入學以後,他們沒有分到一個宿舍,平日裡也只是上課和每周討論的時候會見一次。

  但同在一個導師手下,心裡總會有比較的心思。

  劉成傑一直覺得自己比張碩強,得知張碩被取消了碩士學位,他心裡甚至有點瞧不起對方--一個碩士論文都涉嫌抄襲的傢伙,研究生階段大概率是混出來的。

  即便學校沒有開除張碩,決定讓他繼續讀博,但能不能繼續讀下去、讀下去能不能畢業,都變得很不確定。

  昨天則是一場顛覆。

  張碩展示出非常優秀的計算能力,能和導師一起快速完成複雜工作,後來導師還激動的誇讚他的成果?

  還說最高能投SCI二區?

  「所以說,東港大學說什麼『論文抄襲』,取消了張碩的碩士學位,應該有問題吧?」

  「張碩這麼優秀……」

  「但是,為什麼呢?同樣是剛入學的博士,我在本科、研究生階段,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難道東港大學教學水平更高?」

  劉成傑想不明白。

  張碩就沒想那麼想法了。

  他的心思不在報告、不在論文上,而是專注於查看電腦里的B區實驗數據。

  《源點論》最初提出,就源於大型粒子對撞實驗的數據分析中,發現了不能解釋的現象——軌跡偏移和電磁能量耗損。

  對碰撞後微小粒子進行整體、細緻的研究後,研究組織發現帶質量粒子的軌跡和模擬軌跡存在偏差。

  電磁能量耗損,是根據粒子對撞帶來的電磁輻射以及遺留能量計算出來的。

  兩個現象和模擬情況偏差很小,只有進行超大型的粒子對撞實驗,並進行非常精確地計算才能夠分析檢測出來。

  另外,偏差也有很多解釋。

  最初的解釋都是外在干擾,即便只是聲音的干擾,也能影響到檢測結果。

  其他解釋還包括『質量和能量的計算偏差』。

  粒子束的碰撞會產生能量,而能量具有傳遞性質,實驗中對比初始和最終結果,存在粒子軌跡和能量的偏差也很正常。

  源點論對此的解析是,電磁力和其他力之間產生了關聯。

  這個觀點最初完全不被接受。

  傳統物理學認為,四大力是宇宙中的基礎力,相互之間不會產生任何聯繫。

  伴隨著『源點論』影響力的擴大,有更多人參與到理論塑造工作中,源點論也變得越來越完善,就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接受。

  源點論的吸引力,主要在於突破了物理瓶頸,給技術發展創造了無限的可能。

  張碩跟著導師胡建接觸源點論,後來則深深的為其中的數學邏輯所著迷。


  在進行深入研究後,他對源點論深信不疑,科研目標就放在完善和驗證理論上。

  現在進行的也是粒子對撞實驗,目標是測定粒子的量子態特性,需要多次進行重複性實驗,積累到量變產生質變的程度。

  他們參與的只是研究過程中的一次小實驗,但不管實驗規模再小、強度再低,基礎都是進行粒子對撞,並通過數據監測來分析研究微觀物理現象。

  「大型粒子對撞實驗,會存在軌跡偏移和電磁能量損耗現象,小型的粒子對撞實驗,肯定也有同樣的現象,只是信號微弱到檢測不到。」

  「或許偏差量很大的情況下,也能測定?能用什麼手段呢?」

  張碩思考著。

  前世粒子對撞實驗的偏差測定,使用的是有一種名為『Lbnt分析』的方法,來分析碰撞現象的模擬偏差問題。

  『Lbnt分析法』,不止可以用來研究粒子對撞,還可以用來研究宏觀世界的現象,比如爆炸、撞擊、火山噴發,等等。

  「『Lbnt分析法』太複雜了,短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出來。」

  「這次實驗的數據規模也不大,或許可以找覆蓋式的分析方法?」

  「如果從中心的數據出發,做錨點進行連線分析,計算量只會多幾倍,但因為計算簡單、數據規模也不大,使用超級計算機運行一段時間能完成。」

  張碩思考著,寫起了分析方法。

  在畫了個幾個算法框架後,他忽然想到了科研輔助系統,試著建立了個研究任務——

  【任務一】

  【研究項目名稱:中心錨點連線分析數據模擬偏差(難度評估:C)。】

  【進度:0.203%。】

  (任務可取消,當前取消任務需要科研幣數量:0。)

  (剩餘進度需要科研幣數量:100。)

  【科研幣:1。】

  「C級?」

  「有這麼高?」

  「中心錨點連線的方法,即便是設計主程序的難度也不高,難點應該在於……偏差評估體系?」

  「這個世界沒有偏差評估體系,所以……」

  「把知識拿過來用,也能算作是我自己的研究?」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