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六位龍太子離開之後,許宣才感嘆了一句,「聞名不如見面,傳聞四海龍太子在水域多跋扈,如今一看.才知並非事實。」
龍族在水域之中,本就是橫著走,更別說是龍太子在四海的範圍內行事囂張跋扈了。
但其實,這都是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畢竟凡間一旦起了波濤,就是妖龍惡蛟生祟的傳言,這就讓龍族在凡間的風評,毀譽參半。
而許真君,又一向有斬蛟的戰績在凡間流傳,故而許宣在面對六位龍太子的時候,多多少少是有些堤防的。
因為不只是許真君,他們玉隆宮一脈,在對付惡蛟這方面,也確實有不少的心得,這三百年來,死在許宣手裡的惡蛟,也就兩三條。
其中一個在被他斬殺之前,就曾直言表明自己的身份,說它是出身北海的蛟龍想要讓許宣放他一條生路。
可許宣是個嫉惡如仇的,且深受三藏聖佛「殺生護生」之理念的影響,故而面對這一條在人間作惡的惡蛟,並沒有手下留情,而是乾脆利落的了結了他的性命。
一旁的白素貞笑道:「若說旁人我不知道,但西海的兩位太子,絕非是仗勢欺人的跋扈之輩.尤其是三太子敖烈,他師從三藏聖佛,宛如翩翩公子.當年不知道引得多少女子為他傾心,只可嘆他一心向佛,不涉兒女私情。」
許宣聽了白素貞之言,也是跟著說道:「我也聽過此事,說是三太子大婚之日,新娘萬聖龍女竟然在洞房之中私會九頭蟲,還被三太子抓了一個正著這才讓三太子勘破了情劫,而後拜在三藏聖佛門下,一路西行,立功無數且三太子慈悲為懷,每每在剿滅一山妖王的時候,他總是會庇護那些無辜的小妖這才有了白龍菩薩之名吾以深感敬佩。」
「等北海之事完結了,我引薦你們認識就是。」白素貞拍拍自己的胸膛,自信滿滿,「白素貞不才,同大慈恩寺的諸位長老,還是有些交情的。」
白素貞跟大慈恩寺的關係,還真不錯。
這三百年來,她經常就往大慈恩寺去拜訪三藏聖佛.將自己身上的「情劫」之事,告知給了三藏聖佛,想要聽聽三藏聖佛對此是什麼意見。
法海能有什麼意見?
說實話.事到如今,他也並不會阻礙白素貞的姻緣只是自己那個世界的「許仙」,或許算不上良配。但這個世界的「許宣」,同白素貞倒也是郎才女貌,絕對算得上是一對兒金童玉女。
白素貞並沒有從三藏聖佛得到什麼有效的建議但她也並不覺著意外,畢竟三藏聖佛是佛門弟子,向此等人物請教男女感情之事,或許.是自己的問題。
主要是三界之中多有傳言,說二郎真君與楊夫人重歸於好,那都是三藏聖佛的功勞,若非三藏聖佛為二郎真君指點迷津,恐怕這一對兒神仙眷侶,少不了一個慘澹收場的局面。
在眾大能的圍攻之下,奎剛法祖已經是岌岌可危,此刻的奎剛法祖早就沒有了以往的從容,一身至尊黑袍,如今已經是殘破不堪,被束縛在冠內的頭髮,更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已經被打散,此刻披頭散髮的模樣,竟然還有幾分猙獰之態。
走投無路啊!
奎剛法祖無疑是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雖然現在還能勉力支撐,但也只三界諸位大能在消耗他最後的心力以防逼迫太緊,讓他以弒神槍當真隨機挑一個人同歸於盡。
奎剛法祖當然還留著餘力,他就是存著這個心,但凡有誰露出了破綻.那麼他一定會選對方跟自己一同上路。
三界的大能們雖然現在能聯手對付奎剛,可若是要因此付出自己的性命,他們也是不乾的故而這邊兒的局面,就陷入到了這樣一個詭異的僵持階段之中。
反而是那邊兒法海尊主與無天佛祖的交手場面,才更是驚心動魄,動人心弦。
這是他們兩位第二次交手,第一次交手的時候,他們是在通天河畔當時他們二人交手的場面,其實親眼所見者並不多,大家也都只是能夠感應到一些現場的情況,就好比三藏法師那沖天的魔性。
具體的細節,其實也只有在場當事人,才最清楚。
回想起當年的場面,無天難免會有感慨,如果他沒記錯的,當年自己是以魔界大聖的身份偷襲他們師徒,三藏聖佛當日也展現了他獨步三界的高深佛法。
而如今的,可謂是兩極反轉。
現在的魔界之主,乃是法海尊主,而當年的無天魔祖,則是現在靈山的無天佛祖故而現在是法海尊主施展魔性,而無天所施展的,全都是純正的佛法。
此等場面,也讓在場的眾人大開眼界。
這還不算完,因為還有相似的場面,當年在通天河畔的時候,三藏法師似乎僅憑佛法不能退敵,故而才不再隱瞞自己的一身魔性,從而壓制到了當時身為魔界大聖的無天魔祖的黑蓮分身。
而今日.無天佛祖僅憑自身的佛法,也只是在法海尊主的一身魔性之下,勉強支撐故而這一次,就該輪到他來釋放自己身上的魔性了。
所謂黑化強十倍,洗白弱三分.無天佛祖雖然在放眼整個三界之中,也算的是數一數二的大能了,可在面對法海尊主的時候,顯然還是無天魔祖更加好用一些。
對於無天來說,因為有了三藏的啟發,讓他對佛魔這兩股力量,有了全新的認識,並且能夠完美掌控。
否則,他還真不好應對今日之局面。
轟轟轟轟——!
魔氣之間的碰撞,讓整個北海都不得安穩,法海見狀也不多說,只是給了無天一個眼神,雙方便心有靈犀的一同離開了北海。
此等魔性,已經不是北海能夠承受得了的了。
他們兩個要放開手腳,所釋放出來的法力,也會對北海生靈造成很大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北海海眼就在近左,若是一不小心壞了北海海眼的封印,那可不是小心事情。
還是在外面打,更放心一些,也不必如此束手束腳。
兩邊都是三界難得一見的場面,這就讓那些看熱鬧的修士們心裡十分難受了,在兩邊不能兼得的情況下,看來必須是要做出一個取捨了。
法海與無天不管旁人怎麼想,反正他們兩個先過了這個隱再說。
他們兩個都是佛魔雙修的大能,且就連在一些思想理念上,也十分的相近無天當年就很看好三藏,甚至對如來佛祖說,只要能將佛祖之位傳給三藏,他不來入侵靈山都可以。
這事兒並非是無天口頭上說說而已,此乃他的真實想法。
同樣,法海在得知了緊那羅大菩薩的過往之後,對於這位當年的靈山大護法,也非常的欣賞。
甚至說.如果當年靈山之主的位置,當真是傳給緊那羅大菩薩的話,或許如今的佛門,也會有所不同。
可這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假如.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就很難再做出改變.除非是跟自己一樣,能夠「穿越」一段時光,回到「過去」。
況且事到如今,法海依舊沒有弄明白,自己究竟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的。
不過有一件事情,法海是能夠確認的。
那就是這個三界,與自己那個世界,恐怕並非是同一個世界。
與其說是自己穿越了「時間」,法海更相信自己是穿越到了一個平行世界之中。
法海心中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自己的那個世界,或許是虛妄的,眼前這個三界才是真實而自己,或許是僥倖從那個虛妄世界之中,僥倖逃離出來的幸運兒。
對於自己的來歷,法海還有更多的猜想,但並不能得到印證。
法海不會在這件事情上過多的糾結,但並不代表他就完全放下了這件事情,該想還是要想的只不過並不會以此為執念而已,最多算是一個研究的方向。
如果能夠參透這「平行世界」的奧妙,對於三界來說,應當也是一樁大功德。
勢均力敵。
二人鬥了多時,雖然在某些方面會有一些天枰上的傾斜,但更多時候,其實並不能真正分出一個高下來。
他們兩個從北海打到了南海,從南海斗上了天界,最後又從天界直下幽冥.這也讓他們甩掉了那些想要跟在他們身後看熱鬧的修士們。
陰山。
地藏王菩薩早就接到了諦聽的示警,知道這兩位即將造訪陰山,故而早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並且在此等候二人出現。
「且住!」
兩道光滿在陰山落下,顯現的正是法海尊主與無天佛祖的身形,且他們兩個依舊十分有默契的停手,似乎並沒有想要在陰山動手的念頭。
「多謝。」
一旁的地藏王菩薩連忙道謝,陰山不比別的地方這裡還是凶魂與冤魂匯聚之所在,相對於凡間的生靈來說,其實它們更加脆弱一些,根本經受不住三藏與無天交手時的餘波。
不可否認,陰山之中絕大多數的凶魂都有取死之道,但地藏王菩薩會用自己的方式將他們超度,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因果。
法海與無天都不是什麼嗜殺之輩,當然不會在陰山濫殺無辜。
也是鬥了許久,尋個地方好好交談一番.那當然就是幽冥地府之中,地藏王菩薩的陰山道場了。來這裡會面相談,不論是法海還是無天,都十分安心。
那麼壓力當然就要給到地藏王菩薩了。
通過諦聽,地藏王菩薩也知道北海之中發生的事情,他也萬萬沒想到奎剛法祖會出這樣的昏招,直接將自己送入了三界大能的包圍圈中。
但事已至此,奎剛法祖基本上是沒有逃出生天的機會了現在應該考慮的,是奎剛法祖殞落之後,三界的新格局。
不過這事兒跟地藏王菩薩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冥界之外誰當權都不重要,上位者都要在冥界給他留下一個位置。否則.讓清空的地府的法子,並非是必須將那些鬼魂一一超渡。
「二師兄、三藏.且入內安坐片刻,可否?」
地藏王菩薩招呼他們兩個先進來。
「善。」
法海與無天都沒有拒絕,經過這一場大戰,他們雙方已經確定,一對一想要拿下對方,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該試探的都已經試探了個差不多了,接下來就要談一談正事兒了。
其實他們雙方,對對方現在的處境,都還是比較好奇的。
法海想知道如今被搬進了佛界的靈山,究竟是個什麼模樣;無天對如今的魔界也十分感興趣只是之前在北海的時候,他們兩個也沒辦法在大庭廣眾下交談,畢竟雙方還隸屬敵對還是要尊重一下當時的場面的。
「想不到這才是與聖佛的第一次見面。」
兩人入座之後,無天雙手合十,向著三藏笑道:「可貧僧卻覺著,同聖佛早就相識了一樣。」
「阿彌陀佛。」法海雖然是外顯魔相,但所行還是佛事,此刻他也雙手合十,還了一個佛禮,同樣笑道:「小僧同樣與大護法神交已久。」
他們二人相互之間的稱呼也很有趣。
法海現在明明是統領魔界的尊主,但無天卻稱呼他為聖佛.這倒沒什麼,畢竟就連魔界意志都稱呼法海為「聖佛」。
有意思的是法海,他無視了對方此前作為魔界大聖的魔祖身份,更不承認現在他靈山之主的佛祖地位,反而是稱呼他為「大護法」。
要知道對方這個「大護法」,早就在他被優婆羅陀佛逐出靈山佛門的時候,便一同罷免了。
可這一聲大護法,卻不知為何反而讓無天的內心十分受用,因為那才是他的「本我」。
一旁的地藏王菩薩也是十分的唏噓,這諾大的三界之中,誰還把二師兄當成是靈山的大護法呢?就連地藏王菩薩自己,都早已經忽略了二師兄的這個身份沒想到竟然在三藏聖佛的口中重新聽到了。
「哈哈哈——」無天終於是忍不住笑出了聲音來,「果然還是聖佛更懂貧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