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保甲制度,招攬孔明
正所謂實幹興邦,空談誤國。
在劉備同意之後,秦瑱就帶著孫乾從府內行出,準備開始辦事。
途中還將簡雍和諸葛瑾招了過來幫忙。
畢竟現在文官空缺極大,反倒是他們的軍隊正在整訓,事務相對清閒。
閒著也是閒著,自然要將其活用起來。
眼下他承辦了劉備的問題,可孫乾的問題卻還未解決。
正好他也要出城選址,索性帶著眾人騎著馬一路來到了壽春城外。
自從孫策離去之後,壽春城外的水壩就被劉備軍給拆卸,而那些溝渠卻還留在此處。
又因下雨溝渠積水,便有不少難民聚在兩側。
來到城外,一眼望去,只見難民四散於城外,將壽春四門圍住。
有不少粥攤於城門邊上擺開,不少軍士嚴陣以待,防止災民作亂搶糧。
以粥攤為線,災民在城外由遠及近搭建窩棚。
有來的早的還有帳篷,有來得晚的就用麻布支著擋雨。
整個場面十分無序,雜亂不堪!
隨著秦瑱等人行出,一雙雙麻木的目光朝著他們看了過來。
其中老弱婦孺居多,眼中全無神采,滿是對現狀的麻木。
看著此狀,似秦瑱、簡雍等人均是一臉冷肅,唯獨諸葛瑾年紀最小,見得此狀,不由嘆道:
「如今天氣漸寒,百姓如此,如何抵禦!」
「孫先生何不求主公下令讓災民入城安置?」
而他話一說出,孫乾便是一嘆道:
「子瑜年紀尚小,哪裡知其中兇險!」
「若是災民不多,放入城中自也無事。」
「眼下災民如此之眾,一旦入城,必然生患。」
「再者城內早已人滿為患,那些城內百姓親族拖家帶口前來,早已沒了空房。」
「這些災民在城外還能伐木取暖,若入了城中,又無灶可用,何處取暖?」
「三五成群容易生亂不說,就怕引起火來難以救援!」
說到此處,他便看向了秦瑱道:
「如今之景,軍師想必也知詳盡,現今不僅壽春,似西曲陽、陰陵等地都如此狀!」
「難民扎堆,實難治理!」
而秦瑱在看了一會兒災民狀況之後,卻反問道:
「吾觀這些災民似乎亂中有序,雖是聚在一處,卻又涇渭分明,這是何故啊?」
從他的視角看去,災民數量確實很大。
可與一般災民不同,這些災民似乎以幾十數百人為一堆,扎堆在各處,互相之間似乎有分明的界限。
一聽這話,孫乾便搖頭道:
「此乃劉元穎之意也,他以災民甚眾,不可雜居為由,讓在下以亭分之。」
「本為一亭的百姓安置一處,設一代亭長,用以分配各項物資。」
秦瑱聽得此言,搖頭笑道:
「似這等治民,久必生亂!」
「彼人既是難民,便須避齊拉幫結派,若以亭治之,不出三月,必有人反!」
這裡便要提一句秦漢之時的治理體系。
在秦漢時主體治理體系是郡縣制,而在郡縣之下,還有更小的單位亭。
秦法規定,十里一亭,設亭長,十亭一鄉。
就是簡單而粗暴的將地理範圍劃分為一個治理區域。
這種政策本來就不科學,因為古代人煙稀少,有的村寨人口眾多,有的人口較少。
若是平常,用亭長制度也能維穩,但賑災之時,再用亭長制度,那就是禍亂之源。
畢竟災民之中同樣有利益分配,這種時候再以亭分之,就會造成人多的亭力量更強,災民之間可能會為了水源、食物而私鬥。
到了那個時候,官府即便出面,也解不了災民之間的私怨。
一旦有人振臂高呼,就容易出亂子。
對於此事,孫乾自有說法,一聽便即嘆道:
「不瞞軍師,實則城外每日皆有私鬥之人。」
「在下也知此制不對,奈何事物繁雜,實在無暇顧及!」
「我也知先生之難,並非責備先生!」
秦瑱見狀,自是好生安撫道:
「實則劉元穎治民確實不差,我也知他所想,必是欲熬過今冬,再讓你以亭給他送回去!」
「如此倒是方便他日後安置,反倒讓先生多受累來!」
「要依我之見,無論本地災民還是外地災民,皆當一視同仁。」
「眼下既是難民雜居,便可分而治之,你且安排下去,將亭打散,以戶為基準,每戶不管人口多寡,推一戶長!」
「把十戶編為一甲,設一甲長;十甲編為一保,設一保長;保甲之間編號,用以登記造冊!」
「從今往後,日後不管發放糧食,還是安置房屋,皆以保甲為主。」
「若是每戶之間生怨,就讓甲長出面,兩甲之間生怨,便讓保長出面。」
「若有兩保私鬥之事,我軍也溯源懲戒,不至於使民生怨。」
「若有那等作奸犯科之人,可由甲長上報我軍處置。」
「如此,日後無論我等招工還是發放物資,都更為方便!」
保甲制自然也是後世的制度,始創於宋朝,直到民國時期還在使用。
現在他們難民最大的問題就是混亂無序,亭鄉已經不再適用,因而需要一套新制度。
同樣,這也是改革所需要的第一步,從基層治理體系搞起。
而這先進的保甲制自是把孫乾聽得一愣一愣的,可隨之他又是一喜道:
「軍師此法極佳,在下正愁無法可解此事,若依此保甲之制,可解難民之亂也!」
說著,他一激動,便準備離去,吩咐手下人開始分配。
但秦瑱見之,卻是一把將他拉住道:
「不急,且再觀難民如今之狀,一道定之!」
他常年治理,知道難民的問題不是一個保甲制便能解訣,當下又帶著孫乾等人一路行出。
結果一到遠處,便聞到一陣惡臭,遠遠看去,只見外圍滿是污穢糞便。
秦瑱見之,自是一指此地道:
「似這等污穢之物,疫病常從此生,不可任之由之。」
「當與城外挖出糞池,設立廁所,一保一廁,以每甲輪值,挑來堆放一處,搭建木棚避雨。」
「免得雨雪來了溢出,又讓百姓染病!」
孫乾聽著,便急忙令一小吏拿著逐漸過來記下。
秦瑱見之,索性又來到了水源邊上,指示孫乾派人看守水源,不得讓人污染。
同時嚴令百姓不可取污水飲用,每天以保甲為單位燒制熱水供給。
而後又吩咐小吏去喚趙雲,帶兵前來劃分居所,以方塊土地為基礎,搬遷百姓進入劃地區域暫居。
如此吃喝拉撒全部安排一遍之後,方才結束視察。
孫乾見之,自是一臉欣喜,心道秦瑱果有辦法,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問題所在。
這一套規劃治理之法施行下來,莫說再來數萬難民,就是來上幾十萬,他也不至於手忙腳亂。
當下便即連連稱謝,感慨秦瑱之功。
秦瑱對此,卻是毫不在意,只說是舉手之勞。
實則治理二字,說起來頗為高大上,實際論起本質,就是解決百姓生存的問題。
只要肯下基層依次解決,就能搞定大半問題。
孫乾之所以會束手無策,就是受限於這個時代的眼界。
換句話來說,孫乾不是沒有能力,是在於沒有創造力,只能聽命行事,不能主政。
這也顯示出了他們勢力的一個缺點,差一個能主政的大才!
這種人才是類似於蕭何、荀彧、諸葛亮這種,你只需要把權力放下去,他就能源源不斷給你產出錢財和軍糧。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眼下著重於軍事,總不能兩頭兼顧。
看到問題幫忙出出辦法還行,很多事情很難深入解決。
思慮之間,他又看向了諸葛瑾問道:
「說來還不知子瑜家中狀況,家中可有兄弟姐妹?」
現在時間點差不多,他也該準備招攬諸葛亮了。
不求諸葛亮一來就能上手主政,起碼也能先培養用著,等到諸葛亮成年之後,再慢慢用之。
此時他們正在前往工坊選址的路上。
他突然來上這麼一出,到讓諸葛瑾愣了好一會兒。
沉吟片刻之後,諸葛瑾方才回道:
「敢叫軍師知曉,在下家中倒是有不少姊妹。」
「因家父早逝,便都由家叔帶往荊州居住,前年長妹方嫁與襄陽蒯氏子弟蒯祺,去年小妹又許配給了龐德公之子龐山民。」
「除了兩個妹子,尚有弟二人,長者亮,字孔明,今年已十八,在荊州遊學。」
「幼者均,年歲尚小,未及表字。」
「獨有在下一人居於琅琊,已多年未見。」
他不知秦瑱到底何意,可秦瑱既然問起,那就一定有緣故。
所以他索性將自己知道的消息一併告知。
但他哪裡知道,秦瑱對此是明知故問,就是為了引起諸葛亮。
眼下一聽諸葛亮在荊州遊學,便即笑道:
「如此看來,葛氏日後恐怕是要在荊州定居矣!」
「不過吾觀荊州劉表,徒為一守家之犬,居於荊州,難以長久!」
「子瑜如今雖只入我軍不過半年,卻已身居要職,不知視我軍形勢如何?」
諸葛瑾一聽這話,不假思索就回復道:
「回稟軍師,若說我軍形勢,自是蓬勃向上,主公知人善任,又有軍師經天緯地之才。」
「待過得今年,來日南下江東,便可雄踞東南與曹袁爭雄!」
對於當前劉備軍的形勢,他自然十分看好的。
因為他就是劉備軍崛起的親歷者。
若說這段時間給他的感覺,那就是一路向上。
本來只是想在一個小公司裡面過渡一下,結果一入職就升到高管。
同時公司不斷合併擴大,眼見有了上市的可能,他沒理由不看好。
但如此說著,他又是言語一滯,感覺有點不對。
秦瑱先問起他兄弟姐妹,又貶了一下劉表,隨後問起了他對勢力的看法。
這三者之間顯然是有聯繫的。
思慮之中,他又看向了秦瑱道:
「不知軍師是何意也?」
秦瑱見其醒悟,自是悠悠一笑道:
「倒也沒有他意,只是吾觀子瑜乃幹練之才,日後必成大器。」
「可為人者不當只為己考慮,須得慮及家室。」
「眼下江東已亂,我軍入主江東指日可待,來日必要西進荊州。」
「待兩州一取,便可雄霸東南,比之曹袁亦不遜色。」
「既是子瑜二弟年已十八,何不趁現在用人之際招來幹事!」
「須知現在我軍缺才,來之便可得用。」
「若是等到日後雄踞兩州,再想升遷,便難行事矣!」
「吾觀子瑜尚且年輕,恐慮不到此事,我身為長吏,自當提點!」
他自是想招諸葛亮前來,可不能明說,索性裝作關心下屬的模樣提出。
而諸葛瑾一聽這話,自是目露感動之色。
他不知秦瑱所想,只以為秦瑱是為了他這個下屬考慮,心中自是有些動容。
畢竟,秦瑱是提拔他的人,自入職後就多有關照。
如今更是幫他考慮家小問題,如此循循善誘,比起上司,更像一個長者。
當下他便是一臉誠懇道:
「軍師提點的是,是在下少慮!」
「我那二弟也算年少聰穎,應可一用,待在下寫信招來,從先生學之,定可有所益處!」
他心想自己二弟諸葛亮也是個聰慧之人。
與其現在繼續遊學,不如過來和他一道跟著劉備混。
反正有秦瑱這條大船,不比在荊州巴結世家好?
如此想著,他便定下了決心,等回去就給他二弟寫信。
秦瑱見狀,自是滿意的一笑,看了看周圍地勢,一揚馬鞭朝著岸邊一指道:
「便定下此地建坊,來日我軍一切產業,均在此地興建!」
這亦是權力的好處,他只是遙遙一指,便定下了日後數年劉備軍的經濟來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