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智取宛陵,世之豪傑
卻說蔣幹這邊受命來勸服太史慈,不料太史慈確實勸服了。
可這貨卻臨時改了安排,不僅不想南下,還要主動奪取丹陽重鎮宛陵,完全不聽他勸。
自酒宴散後,他便被扶到了一處屋內休息。
此時酒意上頭,只覺頭昏腦漲,想來想去,覺得不甚妥當。
因他受命而來,任務只是說服太史慈南下。
現在太史慈自作主張要取宛陵,如果成了,他沒功勞,如果不成,他反倒有罪過。
他自然不能坐視太史慈如此施為。
可問題就在於太史慈這人很有主見,不會輕易改變主意。
眼下太史慈已經下令,他該如何更改?
若是往日,蔣干思慮一會兒,自能想到辦法。
可現在酒意上頭,腦內昏昏沉沉,屬實難以理清迴路。
一時躺在床上想著,竟猛然睡了過去。
如此一覺睡到天明起身,方才啊呀一身從榻上翻身而起,衣服都來不及穿,便忙行出屋來叫道:
「太史將軍何在,在下要見太史將軍!」
可他一出門,卻見寨內空了大半,獨有幾個士卒護衛與門口。
見其如此,那士卒便忙道:
「先生起的晚了,將軍今日一早便已領軍下山,現在恐已出山而去!」
「哎呀,將軍何必如此急躁!」
蔣干聽此,自是大為驚駭,當即返回屋內穿衣。
可他穿著衣服,卻又暗想,太史慈已經率兵而去,多半是有把握,他昨天已然勸過,今日再勸,恐會引得太史慈不悅。
左右涇縣離此處不遠,他倒不如看看太史慈能否一戰而取。
若能取之,可見太史慈有本事,那他自然沒話可說。
若不能取,他到時候再勸,卻也不遲。
想到這裡,他索性不再亂想,靜靜坐在屋中等待。
而另一邊,太史慈清晨時分一起床,便帶著麾下兵馬朝著山下行來,一路下得山來,直往涇縣行去。
沿路上手持長槍,背負雙戟,自是雄心萬丈。
見其如此,其麾下副將不由奇道:
「將軍,既是如今劉使君欲與將軍太守之位,又與將軍豫章都尉之職。」
「我等自可順勢南下豫章,雖無糧草,不過籌集一些便是,何必又要攻城?」
在他看來,劉備既然給了好處,那他們受著就是。
南邊即有兵馬,還有糧草,他們也沒必要在此拼命才對!
而他此言一出,太史慈便正色一笑道:
「汝當吾只是取城,不知此中緣故!」
「雖說使君待我甚重,可我終究當日離使君而去,今日未立寸功,便得身居高位,來日必有人不服!」
「故當先取一功,以作立身之本,免得日後有人饒舌!」
他終究少為郡吏,又兼常年奔波,見慣了人情世故,不是尋常戰將可比。
對他來說,劉備對他確實夠意思。
可這不代表他能安心領受這些待遇!
別的不說,劉備麾下關羽、張飛到現在都還沒擔任太守之位。
他一個外將突然受了這種高位,要是沒點功勞支撐,關羽張飛怎麼可能心服?
再者,即便不從外物出發,從他本心這裡也過不去。
要知道當初是他避了劉備招攬而去,結果現在劉備不計前嫌又來招攬。
他要是圖著省事,就心安理得南下接收兵馬,那成什麼人了?
別人臉皮厚可以幹這種事,但他太史慈做不到!
因而現在,他必須要先打出一些亮眼的戰績,方才可以心安理得的向劉備『求取』丹陽太守之位。
他這麼一解釋,麾下眾人自不再言。
他們之所以跟從太史慈,就是因為太史慈壯志勇烈,眼下既然太史慈有此意,他們自然沒有意見。
於是眾人便跟著太史慈一路朝著涇縣方向行來。
卻說這涇縣本是宛陵門戶,地處要地,本該多駐多兵馬。
奈何之前徐琨受孫策之命前來驅逐袁胤所帶兵馬不多,僅有六七千眾。
後來孫策兵敗南下,為了奪回吳郡,又從各處抽調兵馬,導致整個丹陽防備空虛。
此時涇縣城內僅有六百餘人駐守。
縣令一聽太史慈出兵前來,自是大驚,忙招縣尉前來議事道:
「今我軍兵少,敵將兵多,可當如何御之?」
縣尉聽得這話,便忙道:
「吾聞這太史慈乃劉繇麾下舊將,武勇過人,當年與孫策大戰,不分勝負。」
「我軍才多少兵馬,不可迎敵,只可投降!」
縣令聞之,自是心中一沉,嘆道:
「吾自願降,但恐城內兵馬不願!」
他雖為縣令,可卻不是孫策任命,自然沒什麼忠誠度。
只是孫策在這城內有駐軍,不是他想降就降的!
縣尉聽著這話,心說關鍵還得是城內駐軍問題,自是忙道:
「既如此,且看守將請來,問其願不願降!」
縣令急忙依照此言,前去請來孫策駐軍之將。
要說這一將,也是一寂寂無名之人,喚作盍欒,本是徐琨麾下千人將,因其忠心可用,故令其駐守於此。
聞得縣令傳召,便入得縣府之內,結果一聽二人要降,便大怒道:
「吾奉將軍之令駐守於此,豈可言降?」
「太史慈自率兵而來,我卻不懼,但據城而守,待得徐將軍出兵來援,其必退兵,有何懼之!」
當即他便拔出刀來,威嚇二人一陣,又令人關閉城門,派遣信使前往宛陵求援。
這邊剛才布置完畢,便聽守門士兵前來高呼道:
「太史慈於城外求戰!」
聽到此言,盍欒心說上城看看太史慈軍勢,又恐縣令與縣尉作亂,當下拔出刀來威逼二人道:
「爾等隨我一道前去觀之!」
二人無奈,只得隨之一道來到城門,便見城外立著一將,手持長槍,背負雙戟,身後數千兵馬排列,正高聲道:
「東萊太史慈在此,爾等可敢出城一戰!」
如此說著,他一轉馬頭,直將長槍指著城門,威風凜凜,甚為雄壯。
看得縣令與縣尉心驚膽跳,唯獨小將盍欒見之,便高聲罵道:
「一手下敗將,安敢於此猖狂,若是識相,速速退兵,若再不退,待得吾主率兵前來,必教汝敗亡於此!」
太史慈一聽這話,自是冷笑道:
「昔日神亭一戰,惜哉未擒孫伯符,倒叫一豎子在此犬吠!」
「即言吾為手下敗將,可敢出城一戰?」
盍欒見此,當即便罵道:
「吾不願與汝逞匹夫之勇,有膽便來攻城,吾卻不懼!」
太史慈看著城上兵馬眾多,心想城內兵馬必然在此,又見盍欒不敢出戰,必是心中露怯,準備堅守城池!
他若強攻城池,對方必然死守,須得尋個辦法,射殺此人。
思慮一會兒,心中便有了計策,當即回頭高呼道:
「傳我將令,全軍攻城!」
他一聲喊罷,麾下諸將自是領命,帶著兵馬便朝著城池衝來。
「殺啊!」
數千兵馬齊聲大喝,紛紛朝著前方衝出。
太史慈自是一馬當先,騎在馬上朝城牆方向衝來。
他這麼陡然出擊,盍欒自是大驚,他這邊才剛剛關閉城門,守城之物尚未搬來,唯有弓箭迎敵,當即只能忙高呼道:
「與我迎敵,準備射擊!」
說著,他又回身,忙喝道:
「速去搬去擂木滾石!」
可他完全沒注意到一事,那就是太史慈壓根就沒帶攻城器械。
他這麼一回身,便叫太史慈看到空檔。
其人當即將長槍插在地上,張弓搭箭,瞬間瞄準了盍欒。
只見其猿臂一展,兩石長弓拉如滿月,隨之便是一道長箭射出。
可憐剛一回頭,還不知發生了什麼,只聽一聲「將軍小心」,回過頭去,便見一箭朝他射來。
不及反應,登時便被一箭射中腦門,應聲而倒。
其麾下士兵還未反應,便見太史慈高聲一笑道:
「敵將已死,降者不殺!」
他一叫出,麾下眾人自是開始紛紛大呼,一時間聲音響徹了整個城池。
城上士兵見之,自是兩股發顫,卻見太史慈連連拔箭射擊,竟是一箭一個,相繼射死數人。
其麾下將士自是連連高呼將軍神射!
太史慈見之,便即大笑,又連射死二人,嚇得城上士兵膽寒不已。
看到此狀,縣令咽了咽口水,急忙回身高呼道:
「開門獻降,速速開門獻降!」
他這一聲令下,城門自然開啟,太史慈順道便令麾下士卒入城。
待入得城中,又聽盍欒已經派人求援,心想這是個好機會。
當即馬不停蹄,留下數百人於此,帶上五日糧草,又領軍衝著宛陵方向行去。
又說那盍欒信使自出城後,就朝著宛陵進發,連行一日有餘,便至宛陵城中。
見得徐琨之後,言說諸事,又忙請徐琨派出援軍。
要說徐琨這人,亦是孫策手下一員大將,本為孫堅的外甥,隨孫堅四處征戰,可謂戰功赫赫。
此時聽得劉繇麾下舊部太史慈突然進軍涇縣,自是大驚不已。
心想現在孫策遠在吳郡,他們城內只有三千餘兵馬,太史慈恐怕就是看中了他城內空虛這點。
看著涇縣求援書信,自是猶豫不已,忙招麾下文武商議。
眾人這麼聚在一起,便見弘咨出列道:
「太史慈其人先從劉繇,甚有威望,後遁於山中,多為山越人所附。」
「如今江東各處皆反,若叫其把住涇縣,則可與祖郎聯結,若叫其聯絡焦已、嚴白虎等人,則我軍兩面皆敵矣。」
「當速救之,不可讓涇縣陷於其手!」
祖郎其人,乃是丹陽山越宗帥,此次亦是被陳登策反之人,已然占據了涇縣以西的陵陽等地。
這人也是孫策老熟人,當初孫策剛起兵之時,看到孫策在丹陽募兵,就帶兵突襲孫策大營,差點就給孫策送走。
還好程普等人死命廝殺,方才讓孫策脫出重圍。
此時一聽太史慈可能聯繫上祖郎,徐琨便是沉聲道:
「既如此,爾等在此堅守城池,待吾領兵前去增援!」
當下他又領兵千餘行出城來,直往涇縣方向行去。
豈料行道半路,忽聽西南方向喊殺聲起,便見一彪人馬自林內殺出。
卻是太史慈領兵埋伏於此,見得徐琨前來,便拍馬領兵殺出。
徐琨見之,急忙率兵抵抗,力戰不敵,倉皇退去。
太史慈沿路追擊,直殺得徐琨所部丟盔棄甲。
及至城外,又聽太史慈銜尾追來,心知戰太史慈不過,只得撤出了宛陵城,退守潥陽,等待孫策來援。
太史慈接連取了宛陵涇縣,心知已然站穩腳跟,這才發信蔣干,讓其北上相會。
而蔣幹這邊待在山寨之中,才過半日,便聽太史慈已經取了涇縣,心中大為驚訝。
不由暗道這個太史慈果然有本事,怪不得劉備和秦瑱對其如此重視!
他本想等到太史慈回來,便勸太史慈南下,豈料士卒來報,言說太史慈取了涇縣之後,又往宛陵去了。
這下可把蔣乾急得跳腳,心想追過去吧,又擔憂自己壞事,心想不追,又難復命。
沒想到才等兩天,便聽太史慈麾下來報,太史慈已然奪取宛陵。
聽得此信,蔣干一時便愣在了原地,足足過了許久方才嘆道:
「太史子義,果真世之豪傑!」
這一下他可算是服了。
本來還以為太史慈恐會壞事,沒想到人家真就說到做到,屬實是個英雄!
能說服這等能人歸順,他自也與有榮焉。
思慮及此,他便不再猶豫,又將南邊發生的一切寫出書面匯報,朝著壽春方向送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