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陽光透過雕樑畫棟的窗欞,灑下一片明媚光輝。
「久仰許公大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許公如此簡譜,真是令在下汗顏啊。來…請上座!」
易華偉引領許辛來到主位,熱情地招呼他和弟子們入坐。
到咸陽已有一段時日,各學派的士人他也見過許多。諸子百家雖未有大富大貴者,但在打扮上卻絕不含糊,無不戴冠佩劍,儀表整潔。
但今日,許辛帶來的農家弟子卻格外特殊。眾人都身著粗麻短衣,那布料樸實無華。腳下是齊楚農夫常見的草履,簡單而實用。
據說農家子弟身上的每一件東西,都是用自己親手種出的糧食所換。這些弟子才三十餘歲的年紀,看著卻好似四五十的人,歲月的痕跡早早地刻在了臉上,手上老繭縱橫,面容黑中透紅,笑起來時,露出一口白牙,格外醒目。
許辛,許行之孫,當今農家巨子。雖衣著樸素,卻自有一股沉穩之氣,與易華偉聊天時並沒有那幾個弟子的侷促感。
易華偉倒是對許辛及其弟子刮目相看,這些人,算是最早的理想主義者吧。
農家在諸子百家中堪稱異類。
他們與墨者有幾分相似之處,生活極為簡樸,身著普通的粗布衣衫。雖大力倡導耕桑之事,卻無屬於自己的一寸土地,過著周遊列國的生活。亦不像儒生那般追逐高官厚祿,只期望能得百畝土地、數畝房宅,定居下來,引領當地百姓潛心鑽研耕作技術。
他們祖述神農氏,傳承后稷之事業,講究播撒百穀,力勸耕桑,旨在滿足百姓的衣食之需。五穀豐足,則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則天下富足,是他們始終堅守如一的理念。
農家學派的起源可追溯到早期官方對農業知識的整理與研究。
在春秋戰國之前,農業生產經驗主要通過勞動人民代代相傳的「農諺」來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官方開始派遣專門的「農官」系統地搜集和整理農業理論,這為農家學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教育壟斷被打破,學術思想開始活躍。各學派都重視農業在封建政權中的地位,對農業的理論研究引起了社會各階層對農業生產的關注,這為農家學派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土壤。
農家發展到許行這一代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學派。許行是第一個留下姓名的農家代表人物,與孟子處於同一時代。他帶領著數十名門徒,從楚國前往滕地講學,主張「賢者與民並耕而食」,要求人們重視農業生產,並且全民參與勞動,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之間維持公平價格。其弟子陳相原本是儒家弟子,後被許行的學說折服轉而學習農家學說,這使得農家學派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農家學派形成後,曾積極參與到百家爭鳴之中。許行的弟子陳相與孟子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的辯論,雖然陳相最終落敗,但這宣示著農家作為一個學派正式加入到百家爭鳴的行列。
許行的主要思想是賢者應該與民同耕而食,饔饗而治,也就是君民並耕。他認為統治者也應參與農業生產,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百姓的疾苦,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這一主張打破了傳統的等級觀念,強調了勞動的平等性。
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礎上,提倡人人平等勞動、物物等量交換。也就是『市賈不二』,這一價格論反映了當時貧苦農民對商人利用市場高利盤剝的不滿,希望建立一個公平的經濟秩序。
孟子則指出,社會中存在「勞心者」與「勞力者」的分工,「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這是基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規律形成的合理分工,統治者承擔著治理國家的重任,不可能同時兼顧農耕等體力勞動。如果要求賢者與百姓一樣去種地,那就是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秩序,會使社會無法有效運轉。
孟子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既擅長治理國家又精通農業生產。而且,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知識,讓擅長治理的人去種地,不僅會浪費他們的才能,也無法保證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所以,農家學派的「並耕而食」理論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而農家學派倡導商品不論質量、工藝等差異,只要數量或重量相同,價格就應相同,即「市賈不二」。孟子則反駁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意思是物品千差萬別是客觀事實,不同的物品在價值上有很大差異,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千倍萬倍,如果強行將它們同等定價,就是擾亂天下的經濟秩序。
按照農家的這種觀點,會打擊生產者的積極性。如果優質產品和劣質產品價格一樣,那麼生產者就沒有動力去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工藝,這將導致整個社會的生產水平下降,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只能說,農家子弟太過理想化。
出發點是好的,但有些不切實際。
因此,無論是君王,還是官吏、商賈都對農家思想敬而遠之。
那些年,諸侯之間合縱連橫,反覆無常,朝秦暮楚,使得東方大地混亂不堪。宋國一舉滅了滕國,然而隨後宋國也被齊國所亡。齊國更是遭遇了五國伐齊之禍,差點就此覆滅,處處皆是戰火紛飛,的確並非農家發展生產力的大好時機。
農家眾人就這樣在顛沛流離中,中衰了漫長的歲月。直至許行的孫子這一代,迎來了難得的機遇:秦相呂不韋欲效仿戰國四大公子納士養客,特意點名邀請農家入秦!
秦國百姓質樸,官府也極為出色,從底層小吏到丞相,官府運作的核心理念竟然是:切勿耽誤百姓耕作!
一切有可能影響農業的事物,諸如游士、商賈等,都被打壓禁止。為了鼓勵生產,秦國上下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他們農家周行天下,苦苦尋覓了數十年,不正是想找到這樣一個重視農業的政府麼。
秦政與農家的理念不謀而合,於是農家便全心全意在秦國留了下來。許辛也頗得呂不韋賞識,根據農家多年來總結的經驗,為《呂氏春秋》貢獻了《上農》、《任地》、《辯土》、《審時》以及《十二紀》等幾篇文章………
「請坐!不用客氣!」
許辛等人在易華偉的熱情邀請下,客套了一番後,緩緩圍坐在桌前。
然而,當他們的目光落在桌上那幾樣新奇的食物上時,心中不禁湧起疑惑。
作為農家子弟,多年來致力於耕桑之事,見過的農作物不計其數,可眼前的這些食物,他們卻完全看不出是由什麼製成。既不似熟悉的五穀,又有著不同於尋常之物的獨特模樣。
許辛微微皺起眉頭,身旁的弟子們也面面相覷,皆不知所以。易華偉看著眾人訝異的眼神,臉上露出一抹微笑,伸手道:「諸位,此乃土豆、番薯所制。這兩種皆是新引進的作物,不妨嘗嘗,看看味道如何。」
許辛眉頭一皺,疑惑道:「土豆?紅薯?玉米?」
易華偉作了個請的手勢:「不錯,這些都是在下從西域尋來的作物,雖說罕見,但產量喜人,諸位放開了吃,不夠還有。」
今天這頓飯易華偉全是用土豆、紅薯跟玉米所制。
一份土豆泥。將土豆煮熟後,去皮用木杵搗碎成泥狀。加入少量的鹽和野菜碎進行調味,口感綿軟,帶有淡淡的鹹味和野菜的清香。當然,易華偉條件好一點,加了些羊油,淋在土豆泥上,增加了土豆泥的滑潤口感和香味。
一份烤土豆,就是把土豆直接放在炭火上烤制。烤至外皮微焦,內部熟透。烤好的土豆散發著獨特的香氣。張樂輝還搭配幾碟醋、鹽、蒜末等調製的簡單醬料,增添風味。
一份土豆野菜湯,就是將土豆切成小塊,與採集來的野菜一起放入鍋中煮成湯。加入少量的鹽調味,湯味清淡,土豆的澱粉使得湯有一定的濃稠度,野菜則為湯增添了一份自然的鮮味。
還有用蜂蜜淋過的蒸番薯,以及烤得金黃的番薯餅,還有加了紅棗桂圓的番薯粥。
當然,少不了烤玉米、玉米燉排骨。
許辛率先舀了一勺土豆泥,放入口中細細咀嚼。土豆泥入口軟糯,帶著一種獨特的口感和味道,一口下肚,不由頷首道:「善!」
其他弟子們也紛紛拿起食物品嘗起來。
「這食物味道奇特,口感豐富。」
「是啊,從未嘗過如此味道的食物,實在是讓人好奇。」
眾人不由齊齊看向易華偉。
許辛心頭一動,看向易華偉道:「趙大人說…產量喜人?」
「不錯,此物名曰『番薯』…」
易華偉笑了笑,拿起手裡的番薯餅道:「其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下能夠迅速發芽生長。而且對土壤的要求相對較低,無論是肥沃的土地還是較為貧瘠的土壤,它都能紮根生長。在正常的種植條件下,產量極高。一畝地所產的番薯,可達數千斤之多。它不僅可以作為主食,還能用於製作各種食品,儲存也較為方便。」
「啊!?」
「不可能?!」
許辛等人面面相覷,幾名弟子更是不敢置信,要知道,秦朝時期一畝地的糧食產量大約在100斤到250斤之間。
具體來說: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的糧食產量較低,大約每畝只有100多斤。商鞅變法後,為了鼓勵生產,秦國政府提高了糧食產量,有的土地甚至達到了一畝250斤的產量。
而到了蔡澤時期,都江堰的建成使得巴蜀兩地(今成都地區)的糧食產量大增,有的土地甚至達到了畝產317斤的記錄,但這是最高紀錄,平均下來每畝地有兩百斤就算不錯了。
而現在…易華偉居然說這種叫『番薯的作物每畝能產數千斤??
在他們的認知中,從未聽說過有如此高產的作物。一位弟子忍不住開口道:「趙大人,這番薯真有如此高的產量?莫不是誇大其詞了吧?」
看著許辛幾人質疑的眼神,易華偉笑了笑,指了指烤玉米繼續道:「此物名曰『玉米』,它喜歡溫暖的氣候,但在較為涼爽的地區也能生長。玉米的生長周期相對較短,一般幾個月就能收穫。其產量同樣可觀,一畝地的玉米產量可達到上千斤。」
頓了頓,端起一碗土豆野菜湯道:「土豆的生長環境較為廣泛,它耐寒、耐旱,即使在較為惡劣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土豆的產量也不低,一畝地可產數千斤。不僅可以作為主食,也可以用來製作各種菜餚……」
許辛等人聽著易華偉的介紹,臉上那抹懷疑之色始終未能全然消散。一位弟子緊緊皺著眉頭,緩緩說道:「趙大人,此等產量著實讓人難以輕信。若真有這般高產的作物,那天下百姓豈不是再無饑饉之憂患?」
易華偉淡然一笑,回應道:「諸位有所疑慮實屬正常,畢竟這些作物你們此前從未得見。不過,我所言確確實實,毫無虛假。而且,我這院子裡就種有這三樣作物。一會兒吃完飯後,我可以帶你們去田間親自查看這些作物的生長狀況。」
「果真如此?」眾人皆露出驚訝之色。
許辛努力壓下心中的驚駭,沉思片刻後問道:「若這些作物真如趙大人所言,那的確是天下之福澤。只是不知這些作物的種植之法是否複雜難行?」
易華偉放下手中的番薯餅,耐心解釋道:「這些作物的種植之法並不繁瑣複雜。番薯可以通過扦插的方式進行繁殖,只需將番薯藤剪成小段,插入土中,便能生根發芽。玉米和土豆則可以通過種子播種,只要確保土壤適宜、水分充足,它們便能夠茁壯成長。」
許辛微微點頭,接著又問道:「那這些作物在不同的地區都能夠生長嗎?」
易華偉認真回答道:「番薯、玉米和土豆的適應性都極為強大。番薯耐旱、耐貧瘠,在各種類型的土壤中都能紮根生長;玉米雖喜歡溫暖氣候,但在較為涼爽的地區也能夠種植;土豆耐寒、耐旱,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能夠存活。所以,這些作物在不同的地區都有種植的可能性。」
「還請趙大人帶我等一觀!」
許辛聽完易華偉的介紹,此時哪還有心思繼續吃東西,當即離席而起,朝著易華偉深深長揖下去。眼神中滿是急切與期待,仿佛看到了改變天下百姓命運的希望之光。
身旁的弟子們也紛紛露出渴望的神情,他們迫切地想要親眼見證這些神奇作物的生長情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