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坤卦中的《論語》(一)
2024-08-11 13:33:36
作者: 青港沉沙
如果說《道德經》是《易經·乾卦》的方法論,那麼《論語》也可以看作《易經·坤卦》的方法論。
《彖》辭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達到了至極啊,生成萬物的大地。萬物依靠它成長,它卻柔順而秉承天道的法則。大地厚重而載孕著萬物,功德廣闊無窮。它蘊藏著恢弘、光明、遠大的能量,使萬物受到滋養而順利成長。母馬馳騁在無邊的大地上,它的性情柔和溫順,有利於守持正道。君子應該仿效這種品德而行動,爭先就會迷失正道,順從則會找到常道。
乾健坤隨,這是《易經》著重闡述的一個道理,適用在家庭中是夫唱婦隨;適用在君臣之間,就是《論語·顏淵》中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有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有兒子的樣子,各安其事,各盡其責。
君主和臣子應該要有什麼樣子呢?
《論語·八佾》回答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國君要依禮對待臣子,臣子要忠心侍奉國君。
倘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如之奈何?
《論語·顏淵》回答說: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這句話是齊景公對孔子說的。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齊景公覺得,如果君王沒有君王的樣子,會被砸掉飯碗,連飯也沒得吃了。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說得更直白。他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主對待臣子如同手足,則臣子把君主當做心腹;君主對待臣子如同犬馬,則臣子把君主當作一般人;君主對待臣子如同塵土草芥,則臣子把君主當作強盜和仇敵。
這就是先秦儒家「君臣對等不平等」的觀念。到了漢朝,董仲舒在漢武帝支持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三綱五常」的倫理觀。君臣相處之道至此開始變味。
何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說文解字》曰:綱,維紘繩也。綱,是提漁網的那根主繩。《呂氏春秋·用民》中說:「一引其綱,萬目皆張。」提起漁網上的那根大繩子,所有的網眼都張開來。
宋朝以前對三綱的解釋仍然符合君臣對等之意,大致都是榜樣、垂範的意思。如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在《大學衍義》中說:「君為臣綱,君正則臣亦正矣;父為子綱,父正則子亦正矣;夫為妻綱,夫正則妻亦正矣。故為人君者必正身以統其臣,為人父者必正身以律其子,為人夫者必正身以率其妻。」大致是說身為君王、父親和丈夫,要做臣子、兒子和妻子的好榜樣。
元朝以後,對三綱的解釋開始變得奴性十足。元朝大儒吳澄說:「為之綱者,為之天也。」綱,就是天,要絕對服從。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他的家書中言及三綱之道「是地維所賴以立,天柱所賴以尊。」他說君、父、夫都是天,是至尊,進而提出「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