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坤卦中的論語(五)
2024-08-11 13:33:51
作者: 青港沉沙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龍在郊野中戰鬥,流出黑黃相間的血液。
君子的志向是經世致用,是創造崇高的事業,但是如果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不務正業,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孔子奔波一生,卻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內心是很蒼涼的。《論語·子罕》篇中,孔子嘆道: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鳳凰不再來了,黃河中不再出現河圖了,我這一輩子也完了吧!
孔子71歲的時候,魯哀公狩獵抓到一頭怪獸,請孔子來辨認究竟為何物。孔子看到後哭了起來,叫道:吾道窮矣。他說這是麒麟啊,仁義的瑞獸出現在世間卻被人們殺死,他的理論學說也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啊。
第二年孔子逝世,終年72歲。
孔子生活在東周末世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蜂起,群雄逐鹿。堪稱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對當時的社會亂象,孔子極為不滿。
《論語·八佾(yi)》中,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指責篡權的魯國貴族季孫氏,連逾越禮制這樣的事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佾這個字,現在基本已不可見。據《說文新附》釋義:佾,舞行列也。 佾舞是古代宮廷的一種樂舞,主要用於天子、公侯和大夫等貴族祭祀時演出。這種舞蹈的最高等級是八佾舞,以六十四名舞者成正方形,整齊分成八行八列,故稱八佾,是周天子才能享有的禮制。諸侯國君最高只能享有六佾舞。季孫氏只是魯國的大夫,卻命六十四名舞者在庭院中歌舞奏樂,這是極其失禮的行為。
極度失望之餘,孔子和老子一樣,也生出了避世的想法。有一次,孔子對子路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如果他的思想不被採用,就乘坐小小的木筏子到海外去隱居,能跟我一起的大概只有子路你吧?子路聽了很高興。但孔子終究沒有乘桴浮於海,而是繼續投身於滾滾紅塵,行走於春秋亂世,遊說於諸侯之門,終其一生奮力推行他的儒學思想和禮樂制度。
用六:利永貞。
永遠保持正道,吉利。
孔子是很執著的人,為天下大同的理想奮鬥了一生。無論後世儒家為他粉飾了多少顏色,他是一位值得我們尊敬的老人家,他真誠而恭敬,有理想,有追求,有笑有淚,有血有肉。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孔子死後,被歷代封建帝王奉為大成至聖先師,被讀書人尊崇為文聖和萬世師表。
關於後世孔子祭祀的盛行,與他是殷族後人有關。
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後,他的故鄉曲阜便以孔子的故居為廟,建設了歷史上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不過,這只是一座孔氏的家廟,廟裡還奉祀了孔子的孔子母親、夫人及其子孫。
到西漢漢成帝在位時期,天災頻頻,社會動亂,而漢成帝本人又長期沒有生下兒子,儒生梅福認為這是因為沒有祭祀孔子的緣故,因此上疏建議封孔子為殷商後裔。他說,當年漢元帝尊周王后代姬嘉為周承休侯,地位僅次於諸侯王,又派人尋找殷商的後代。只可惜殷姓已分散成十幾個姓氏,雖然能找到殷商後人,卻因為弄不清楚輩分而無法加封。孔子也是殷商後裔,雖然不是殷氏正統,但他是聖人啊。諸侯可以強改宗子,聖人當然也可以強改嫡子,所以封孔子的子孫為殷氏後人,這是合乎禮法的。而如今孔子的廟不出其故里,聖人只享受匹夫的祭祀,這實在沒有道理。
漢元帝採納了梅福的提議,下詔封孔子為殷商後人,接續先王的祭祀。又命人以歷代文字典籍為依據相互考證,封孔子的後代為殷紹嘉公。孔廟祭祀,由此開始盛行。
親愛的朋友們,成功從來不是唾手可取,但付出一定會有回報。認定了的事情就要堅持做下去,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孔子是這樣,唐僧師徒就是這樣。他們為了普度眾生的偉大理想,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了真經,修成了正果。
他們從西天取來的經,是佛教的經文,是佛家學說和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