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跟著姓名學國學> 第23章 衣食足而知榮辱

第23章 衣食足而知榮辱

2024-08-11 13:34:03 作者: 青港沉沙
  《管子·牧民》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老百姓的糧倉滿了,吃得飽飯、穿得上衣服的時候,才會有心思去顧及禮儀,看重榮辱。管仲之說,比孔夫子接地氣。因為他真正吃過平民之苦,真正切身體會過下層人的艱辛。

  這種體會,是孔子不可能有的。

  據《論語·鄉黨》記載,孔子吃飯很講禮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yi)而餲(ai),魚餒(nei)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夫子吃飯講究到了什麼程度呢?飯菜做得越精細越好。變味了的陳糧和腐爛的魚肉,不吃。食物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是正當時令的食物,不吃。

  這些我們還能理解,總不能吃壞肚子吧?但下面的作法就有些鋪張浪費了:肉切歪了,不吃;佐料沒放好,不吃。擺在桌上的肉食再多,吃進口的不會超過米麵的量。酒不限量,但是不會喝醉。從集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餐必須要有姜,但是不多吃。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當天要吃掉,不留到第二天。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否則就不吃了。

  孔子穿衣服也很講究: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zhen)絺(chi)綌(xi),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ni)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he)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孔子衣櫃裡的衣服,恐怕比愛美的女孩子還要多。

  他的衣服不用黑中透紅或青中透紅的布鑲邊,居家穿的衣服則不用大紅大紫的布。他夏天穿著葛布做的單衣,而且裡面一定要穿一套內衣。他穿黑色的羔羊皮袍就配黑色的罩衣,穿白色的鹿皮袍就配白色的罩衣,穿黃色的狐皮袍就配黃色的罩衣。他在家穿的皮袍會做得長一些,而右邊的袖子要短一些。他睡覺時要穿睡衣,而且長度剛好是身高的一半。他用狐貉的厚毛皮做坐墊。他喪服期滿脫下喪服後,會佩帶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剪裁。他去弔喪的時候,一定不穿黑色的羔羊皮袍,不戴黑色的帽子。每月初一,他一定穿著莊重的禮服去朝拜君主。他洗澡的時候,一定要穿用布做的浴衣。他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而且還要換個房子住,不與妻妾同房。

  由此看來,孔夫子吃得很好很豐盛,穿得也很好很體面,而且他還不止擁有一套房。孔子這種吃穿用度的氣派,用詩聖杜甫的話來形容,差不多可以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孔夫子經歷的苦難,不是老百姓經歷的那種苦難。他所謂「吾道窮也」的窮,是貴族士大夫鬱郁不得志的富貴窮愁,而不是黎民百姓那種吃不起飯、穿不起衣服的貧窮。

  所以,他的道與仁,必然缺乏對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同情。

  統治者不可能真正懂得人間疾苦。

  相傳晉惠帝司馬衷執政時期,國內發生過一次很嚴重的饑荒,很多老百姓因為沒有飯吃而活活餓死。晉惠帝對此很不理解,他提出了一個發自靈魂的拷問:「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老百姓沒有糧食充飢,他們為什麼不吃用肉熬的粥呢?

  升斗小民家徒四壁,窮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天肚子餓得咕咕叫,滿心只想著有個窩窩頭填飽肚子,有件不打補丁的衣服遮風保暖。活下去,是他們最現實最迫切的需求,怎麼可能有時間顧及禮義廉恥,怎麼可能有心情和孔子一樣講究飲食穿著?


  當我們餓得前肚皮貼著後肚皮,冷得縮成一團瑟瑟發抖的時候,孔子如果賞我們一碗他不吃的飯食,送我們一件他不穿的衣服,我們一定會很感激他。但他要是穿著精緻的衣服,打著飽嗝同情地跟我說禮義廉恥,並友善地指出我穿破襖子不合禮儀,吃老樹皮不合禮法,我一定會和殷若夏小朋友一樣大叫起來:「哎,哎,你怎麼這樣呢,太過分了!」

  孔子小時候可能貧窮過,但是他的貧窮只是寒門之清貧,比上可能不足,比下則綽綽有餘。

  孔子是庶出,小妾生的兒子。他的父親叔梁紇避難逃到魯國後,官至陬邑大夫。叔梁紇是春秋時期鼎鼎有名的大力士,與魯國名將狄虒(si)彌、秦堇父並稱為魯國三虎將。公元前563年,晉楚聯軍進攻逼陽國時遇到伏擊,叔梁紇用雙手舉起城門,幫助戰友脫險。公元前556年,齊靈公入侵魯國,叔梁紇率三百甲士夜襲齊軍,護送魯國大夫臧武仲返回大本營。

  叔梁紇的原配正妻姓施,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兒子。叔梁紇的第一個兒子是小妾生的,名字叫孟皮,天生是個跛子。叔梁紇不喜歡孟皮,在六十六歲的時候將不到二十歲的顏徵在納為妾室。老夫少妻,這在當時是不合禮制的。於是他們在尼山結廬而居,偷偷生下了孔子。這就是孔子字仲尼的由來。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就死了,顏徵在被正妻施氏趕出家門,帶著孟皮和孔子過日子。從孔子早年的經歷來看,他雖然清貧,但一直混跡在貴族圈裡。

  孔子十五歲有志於學,開始學習儒家禮法等知識。他十七歲的時候,魯國權臣季氏宴請國內貴族,孔子本有資格赴宴,卻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孔子十九歲娶妻,二十歲生子,魯國國君魯昭公賜了一條鯉魚給他。孔子於是給兒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管仲也窮過,他的窮是真正的貧窮。在古代,商賈被認為是微賤的職業,士、農、工、商,商人名列最後。為了謀生,管仲和好朋友鮑叔牙合夥做過生意,結果經商失敗。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真摯。他們倆一起做生意的時候,如果賺到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一些,少分給鮑叔牙一些。鮑叔牙從不和管仲計較,因為他知道管仲家中貧困,需要錢。管仲多次參加戰爭,每一次都會臨陣脫逃,別人嘲笑他。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因為家有老母,全靠他一人供養,他不能死。管仲也幫鮑叔牙辦過幾次事,不過最後都沒有辦成,還給鮑叔牙添了很多麻煩。很多人都覺得管仲無能,鮑叔牙卻說管仲其實很有事情,事情沒有辦成,只是因為時機不成熟罷了。後來,鮑叔牙力薦管仲為齊相,輔佐齊恆公成為春秋霸主。管仲多次感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生我的是父母,懂我的是鮑叔牙啊。

  人生在世,敵人是越少越好,但朋友卻不必越多越好。像鮑叔牙這樣的好朋友,一輩子有一個也就足夠了。

  管仲被後世譽為聖人之師、春秋第一名相,孔子對他的看法卻很微妙。他一方面評價管仲「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如其仁,如其仁!」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敞開,成為蠻夷之人了。他認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享受著他帶來的好處,這是管仲的仁德,這是管仲的仁德啊。一方面又評價「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認為管仲這個人的器量非常狹小,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管仲為生計而經過商,治政手段偏向法治、權謀而非德治。為了促進齊國經濟發展,管仲甚至開設了官辦妓院,因此被民間視為娼妓業的祖師爺。他的這些作為,都是孔子不能接受的。

  管仲一度窮困潦倒,切身體會過老百姓的艱辛,也提出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觀點,但他骨子裡仍然是貴族,是士大夫,而不是平民百姓。管仲姓姬,是周穆王的後人,他的父親管莊曾任齊國大夫,後來因故家道敗落。管仲能真正解決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呢?恐怕也不能。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