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清正史編代> 第1章 作者前言(總)

第1章 作者前言(總)

2024-08-11 16:13:27 作者: 呂善明
  歷史該從何時寫起?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何時開始書寫歷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縮影,是人類認識自身、認識世界的重要載體。只有釐清中國歷史的時間軸,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

  一、中國歷史的節點

  中國歷史的確切起點一直存在爭議。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歷史應該從人類在中國大地上最早的足跡開始,即從舊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算起。這一觀點強調了中國文明的源遠流長,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但也有學者認為,作為一個有組織的政治實體的中國,其歷史應當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開始。這一觀點強調了有文字記載才算得上正式的歷史。

  不同的觀點反映了對"什麼才算是歷史"這一問題的不同理解。一般而言,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歷史的重要分水嶺在於:

  1.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這一時期,原始農業社會初步形成,為後來的中華文明奠定了基礎。

  2. 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這一時期,有了最早的王朝政權出現,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國正式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

  3. 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5年)。這一時期,中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王朝政權進一步鞏固,文化發展更加豐富多彩。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認為,中國正式的歷史書寫應當從夏朝或商朝開始較為妥當。這一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王朝政權,並留下了大量文字記錄,為後世的歷史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先秦文明的興起與發展

  無論從何時開始書寫中國歷史,先秦時期無疑是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包括夏、商、周三大王朝,以及春秋戰國時期,歷時約1500年。在這段漫長的時期里,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重大變革,各種文化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首先是夏朝。夏朝是中國最早的王朝,但由於史料缺乏,其歷史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不過,夏朝的存在毋庸置疑地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了有組織政治實體的時代。在夏朝時期,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夏朝也為後來的商、周兩大王朝奠定了基礎。

  緊接著是商朝。商朝是中國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王朝,出現了甲骨文等珍貴的歷史文獻。在商朝時期,中國的都城、宗教、禮樂、文字等諸多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商朝還發展了占卜、天文曆法等科學知識,為後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後是周朝。周朝延續了商朝的文明成就,並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更加完備的禮儀制度、思想文化。周朝時期,儒家學說興起,極大地影響了後世的中國文化。同時,周朝還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混戰埋下了導火索。

  再後來,中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多思想流派競相發展,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關鍵時期,為後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可以說,先秦時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原始社會向更加複雜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轉變,各種文化形式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這些成就為後世的中國歷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中國歷史的主要朝代概述

  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後,中國歷史呈現出一個又一個崛起與衰落的王朝輪替的格局。從夏、商、周三大先秦王朝開始,到秦、漢、唐、宋、明、清等歷代王朝,中國歷史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奠定了中國君主專制的政治模式。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延續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並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繁盛的時期之一,被譽為"盛世"。宋朝(960年-1279年)則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儒學統治的王朝,在此期間,中華文明達到了鼎盛。清朝(1636年-1912年)則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

  這些王朝的興衰起伏,標誌著中國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每一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特色,為中國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對這些朝代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四、中國文化傳統的形成與演變

  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也是中國文化傳統形成與演變的過程。從先秦時期的興盛,到歷代王朝的相繼出現,中國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

  首先是先秦時期思想文化的形成。這一時期,儒家、道家、法家等諸多思想流派相互激盪,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支柱。其中,儒家學說尤為突出,以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影響了後世的中國文化。這些思想在後世的發展與演變,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底色。

  其次是歷代王朝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每一個王朝都在前朝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展,推動了中國文化的不斷前進。如唐朝的詩詞文學、宋朝的理學思想、明朝的藝術成就等,無不代表著歷代王朝文化的輝煌成就。

  再次是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中國文化不僅在國內廣泛傳播,而且還影響了周邊國家和地區。從朝鮮半島到日本,從中亞到東南亞,中國的文字、宗教、藝術、哲學思想等,都對這些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使得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是文化傳統的持續演變。儘管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脈絡一直延續至今,但它也在不斷發展和變革。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遷都會對文化傳統產生影響。如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大量輸入,就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面貌。這也使中國文化呈現出持續的活力。

  總的來說,中國文化傳統的形成與演變,與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密切相關。它不僅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成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重要動力。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特質之一。

  五、歷史研究的不同視角和方法

  雖然中國歷史的時間脈絡已經比較清晰,但對於如何研究和書寫中國歷史,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方法。

  從研究視角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政治史視角。這是傳統的研究方法,側重於探討政治制度、政權更替、政治鬥爭等。


  2. 經濟史視角。這種視角關注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生產關係變遷等經濟因素。

  3. 社會史視角。這種視角著重於社會階層、民眾生活、文化習俗等社會層面的變遷。

  4. 思想文化視角。這種視角探討思想觀念、價值理念、文化傳統等精神層面的發展。

  5. 國際關係視角。這種視角關注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互動關係。

  不同的視角往往會得出不同的歷史認知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採取綜合性的研究方法。

  從研究方法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文獻考證法。通過系統研究歷史文獻資料來復原歷史真相。

  2. 比較史研究法。通過比較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歷史現象,探討其內在聯繫。

  3. 跨學科研究法。運用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來分析歷史問題。

  4. 定量分析法。運用統計分析、數理建模等定量方法來研究歷史變遷的規律性。

  5. 口述歷史法。通過收集和整理個人回憶、日記等第一手資料來重建歷史真相。

  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和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只有多角度、多方法地研究歷史,才能真正把握其複雜多樣的面貌。

  六、中國歷史書寫的終點

  當前,如何確定中國歷史的終點同樣存在爭議。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歷史應該一直書寫到當代,直至今天。這種觀點認為,只有將當代歷史納入其中,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體系,更好地理解中國歷史的整體發展趨勢。

  但也有學者認為,中國當代歷史與傳統歷史在性質上存在一定差異,應當分開書寫。他們認為,傳統歷史主要是研究封建社會時期的歷史進程,而當代歷史涉及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新的歷史階段,應當單獨作為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來研究。

  對於這一問題,我認為應當採取一種更為開放和靈活的態度。中國歷史的終點究竟在何時,應當根據具體的研究需求而定。對於傳統歷史的研究,當然應當延續到現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但對於當代歷史的研究,則可以單獨成冊,以更好地反映其獨特的特點和規律。

  總之,中國歷史的起點和終點雖然存在爭議,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釐清中國歷史的時間坐標,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中華文明發展的整體脈絡,更好地理解中國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入認識中國歷史,也將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提供重要啟示。

  該從何時結束?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文化最為悠久的文明之國。從夏、商、周到秦、漢、隋、唐,再到宋、元、明、清,一個個王朝的興衰更迭構成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進程。無論是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還是絲綢之路沿線的交匯融合,中國的文化內涵都深厚而獨特。這些文化的沉澱和傳承,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之國。

  然後我們當然要找一個節點來結束它,答案只有一個也只有一個,把眼界放大,各朝各代編寫史書僅編到前朝,我們要有延續與傳承,所以答案只有一個———————民國!

  所以我將給此書,賜予一個名字,名曰:「清正史編代」.

  後世之人可能會忘了我,但不會忘了有一本書的名字叫「清正」

  僅此.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