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歷 325 年,顓頊帝將皇位傳給了姬俊,也就是後來的帝嚳。帝嚳即位時,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最為嚴重的便是洪水泛濫和共工氏的威脅。
共工氏,這個曾經輔佐顓頊帝的部落,在顓頊帝駕崩後,逐漸壯大起來。他們以洪水泛濫為由,蠢蠢欲動,試圖挑戰帝嚳的權威。帝嚳深知共工氏的實力,決定暫避其鋒芒,將都城遷至亳。
亳,這座古老的城市,成為了帝嚳的新根據地。在這裡,帝嚳開始了他的治國之路。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國家,首先要解決的便是洪水問題。於是,他任命治水大臣,負責治理洪水。
治水大臣帶領著人們日夜奮戰在抗洪一線。他採取了堵截的方法,試圖阻止洪水的蔓延。然而,洪水的力量過於強大,人們努力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成效。
在帝嚳的部落里,有一個地方叫做辛,這裡遭受水災的侵襲比較嚴重。每當洪水來臨時,老百姓們只能被迫遷徙到其他地方。但是,重新遷徙的地方往往也會遭受水災,老百姓們又不得不再次遷回來。這樣遷來遷去,讓老百姓們無法安居樂業,生活苦不堪言。
帝嚳看到老百姓們受苦受難,心中十分著急。他知道,如果不能解決水災問題,部落就無法安定發展。於是,帝嚳決定帶領老百姓們共同努力,加高住處的地勢,以抵禦水災的侵襲。
帝嚳親自帶領部落民眾,肩挑背扛,挖土填坑,開始了艱苦的加高地勢工程。他們用簡陋的工具,辛勤勞作,一點一點地將地勢加高。然而,加高的速度卻遠遠趕不上水漲的速度。頭天加高的地勢,第二天又被洪水淹沒了。
帝嚳看著自己和老百姓們的努力一次次被洪水摧毀,心中十分難過。他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必須想辦法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一天夜裡,帝嚳睡不著覺,他獨自來到后土廟,向土地神訴苦。他說:「天既然生了人,為什麼又故意與人們為難,不叫人們活下去呢?」 說著,帝嚳便傷心地哭了起來。
后土廟的土地神被帝嚳的誠心所感動,他決定幫助帝嚳。土地神告訴他,在天庭有一位盤古大神,他擁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困難。土地神建議帝嚳前往天庭,向盤古大神求助。
帝嚳聽了土地神的話,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他決定親自前往天庭,向盤古大神求助。土地神帶著帝嚳來到了天庭。帝嚳見到了盤古大神,並向他講述了部落遭受水災的困境。
盤古大神聽了帝嚳的講述,心中十分同情。他決定幫助帝嚳,解決水災問題。盤古大神派天神帶著先進的工具下界,幫助帝嚳把 「辛」這個地方的地勢抬高到了水面以上。從此以後,「辛」再也沒有遭受過水災的侵襲,老百姓們終於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為了紀念帝嚳和盤古大神的功績,人們將「辛」改名為「高辛」,帝嚳也因此被稱為「高辛氏」。他的智慧和勇氣,傳遍了整個華夏大地,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和領袖。
在治水的過程中,帝嚳並沒有閒著。他深知,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而當時的人們雖然有了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卻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這嚴重製約了農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決定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
帝嚳親自帶領著一群學者和官員,踏上了探索天象的征程。他們日夜觀察天象,記錄下每一個細微的變化。經過多年的努力,帝嚳終於發現了天象與物候變化之間的規律,並成功地劃分出了四時節令。
春、夏、秋、冬,這四個時節,成為了人們生活的重要依據。帝嚳下令,讓人們按照節令進行農畜活動。春天,人們播種;夏天,人們灌溉;秋天,人們收穫;冬天,人們休息。這種科學的時辰順序,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帝嚳的治國之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和讚譽,他的威望也日益提高。
然而,共工氏並沒有放棄他們的野心。他們看到帝嚳的威望日益提高,心中越發不安。於是,他們決定發動叛亂,推翻帝嚳的統治。
帝嚳得知共工氏叛亂的消息後,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決定採取先禮後兵的策略。他派遣使者前往共工氏部落,試圖勸說他們放棄叛亂。然而,共工氏卻拒絕了帝嚳的勸說,並發誓要與帝嚳決一死戰。
帝嚳見共工氏如此頑固,決定出兵鎮壓叛亂。他率領著大軍,與共工氏在不周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不周山,這座高聳入雲的山峰,成為了雙方的戰場。帝嚳的大軍如潮水般湧向不周山,共工氏也不甘示弱,奮起抵抗。雙方展開了一場慘烈的廝殺,鮮血染紅了不周山的土地。
在戰鬥中,帝嚳展現出了他的英勇和智慧。他指揮若定,巧妙地運用戰術,最終擊敗了共工氏。共工氏的首領,在戰鬥中身負重傷,逃之夭夭。
不周山之戰,以帝嚳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鬥,不僅鞏固了帝嚳的統治地位,也為華夏民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黃帝歷345年,共工氏部落聯合了九大部落,再一次氣勢洶洶地前來攻打帝嚳的領地。
群臣們聽到這個消息,震驚不已,他們心中都充滿了憂慮和恐懼。然而,帝嚳卻鎮定自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從容和自信。帝嚳深知,這是一場關係到部落存亡的戰爭,必須謹慎應對。他看著群臣們驚慌失措的樣子,心中明白他們的擔憂,但他更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刻,作為領袖,他需要保持冷靜和理智。
帝嚳坐在王座上,沉默了片刻,然後緩緩地說道:「不必驚慌,九個部落齊來攻打我們,我們若與他們硬拼,必然顧此失彼,難以取勝。但是,九大部落都想獨吞我們的地盤,他們彼此之間必然互不相讓。我們只要能讓他們互相爭鬥起來,就能坐收漁翁之利。」 群臣一聽,恍然大悟,紛紛稱讚帝嚳的智謀。
帝嚳隨即下令,派遣使者分別前往九大部落,挑撥他們之間的關係。使者們巧舌如簧,在各個部落之間散布謠言,挑撥離間。很快,九大部落之間便產生了嫌隙和矛盾,他們互相猜忌,彼此攻擊。
帝嚳見時機已到,便率領部落軍隊發動了反擊。此時的九大部落已經陷入了混亂和內戰之中,他們自顧不暇,根本無法抵禦帝嚳的進攻。帝嚳的軍隊勢如破竹,迅速攻占了一個又一個部落。最終,九大部落聯合起來攻打帝嚳的計劃以失敗告終,部落聯盟又恢復了往日的和平。共工氏餘部一直從黃河中上游跑到長江中上游,至此共工氏失去了逐鹿中原的機會。
這場戰爭的勝利,讓帝嚳的威望大增,部落民眾對他更加敬佩和信服。但是,戰爭的勝利並沒有讓帝嚳放鬆警惕,因為他知道,部落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外部的敵人,還有內部的災難。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廣施恩惠、仁愛,講究信譽。他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由於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
帝嚳亦能知人善任。在部落中有一個青年,射術極為高超。人們以上古箭神羿的名字稱呼他。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部落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咸黑製作了九韶、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磐等樂器,讓 64 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
帝嚳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棄,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三妃陳鋒氏名慶都,生子放勛;四妃娵訾氏名常儀,生子摯。
帝嚳在四位妃子中,最寵愛的是慶都。慶都跟隨帝嚳回到了亳都,仍然住在茅草屋裡,粗衣淡飯,帝嚳對她的恩愛有增無減。一年之後,慶都為帝嚳生下了一個兒子。慶都對這個兒子愛不釋手,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帝嚳的母親正好去世,帝嚳為母親服喪,沒有時間來看望她們母子倆。慶都就帶著兒子回到了娘家陳鋒氏部落居住。
慶都的兒子漸漸長大了,他天生聰慧,勤奮好學,對什麼事情都感興趣。他尤其喜歡觀察星辰的變化,常常一個人坐在山坡上,對著天空發呆。慶都覺得這個兒子很奇怪,就給他取名叫放勛。
放勛十歲的時候,慶都帶著他回到了亳都。帝嚳看到放勛已經長成了一個英俊瀟灑的少年,心中非常高興。他把放勛叫到身邊,問他最近都學了些什麼。放勛回答說:「我喜歡觀察星辰的變化,我發現星辰的運行是有規律的。」帝嚳聽了,覺得這個兒子很有天賦,就對他說:「你既然喜歡觀察星辰,那就去學習天文曆法吧。」於是,帝嚳就請了一位名叫羲和的天文學家來教放勛天文曆法。
放勛跟著羲和學習了十年,他掌握了天文曆法的精髓,能夠準確地預測日月星辰的運行。帝嚳對放勛的學習成果非常滿意,就讓他擔任了天文官,負責觀測天文現象,制定曆法,指導農業生產。
放勛擔任天文官之後,他認真負責,勤奮工作。他每天都早早地起床,爬上高高的天文台,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他記錄下每一個天文現象的時間、地點、特徵等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和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放勛終於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曆法,這套曆法被稱為「夏曆」,它是中國最早的曆法之一,對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帝嚳看到放勛的工作成績如此出色,心中非常欣慰。他覺得放勛是一個有才能、有品德、有責任感的人,將來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君主。於是,帝嚳就決定把帝位傳給放勛。
帝嚳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零五歲。他駕崩後,其子摯被推上了帝位,這就是帝摯。
帝嚳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一位偉大的帝王,也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的智慧和勇氣,為華夏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