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搞愚民政策稍微有點反智
對於某些女人而言,讓他回去找個人嫁了相夫教子可能是對他最大的羞辱就像對太后這樣的女人一樣,太后一心想要做的是跟男子一樣做國王。
甚至他想做的要比國王更好,他要將整個三弗齊帶領走向更加富強,他瞧不起新國王的所謂改革,覺得如今在整個三弗齊窮苦百姓是最多的。
如果不收窮苦百姓的稅光是收富有者的稅,根本不足以支撐三弗齊整個國家的運行,所以他對國王的改革嗤之以鼻。
所以他反對國王的改革,不僅因為國王的改革觸及了他們的利益,更因為他骨子裡邊瞧不起國王的改革,覺得這樣不切實際。
於是他在夏元吉跟他說叫他找個人去嫁了的時候也對夏元吉說道:「你們明朝來了這裡之後,也想要實行跟那國王一樣的改革,可是有沒有想過在三弗齊百萬人口當中,有九成九是窮苦百姓。
唯有剩下的那一丁點才是你所謂的富有者,如果僅僅只是向富有者收取高額賦稅,而對窮人者只收他們六到七成的賦稅,遲早有一天,會因為在富人身上收不到足夠的賦稅而無法支撐整個三弗齊各個衙門的運行。」
夏元吉聽完了太后的話之後對太后稍微有點改觀,至少這個女人還是稍微有點懂財務的,甚至可能他還對那些個微觀方面有一些研究,要不然他不會知道所謂的衙門各個運行之間需要多少銀兩來支撐。
而接下來太后為了在夏元吉面前表現,她的確對這方面有研究,立刻就說道:「如果下面的衙門沒有足夠的金錢來維持運行的話,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朝廷對衙門的支出,似乎看上去朝廷有所收穫,而百姓也不需要繳納那麼多的賦稅。
但是一旦這些衙門金錢不夠,支撐衙門平日的運行,或者有時要應付突發情況。
老百姓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些衙門將不再提供方便給百姓,其實到頭來危害的還是百姓。
而這個度則需要一定的掌握,既要滿足當地衙門的運行,同時又不能讓這些衙門造成國庫的負擔多收百姓的稅。」
夏元吉聽完了太后這番話之後開始重新審視眼前這個女人,說實話一開始他的確有點小看這個女人。
覺得這個女人政治眼光非常的短淺,甚至所謂的政治陰謀在他看來不過就是小孩過家家的玩意。
但是對於經濟這塊的理解,太后絕對要比明王朝很多官員都要透徹。
不少的儒家文官都覺得低賦稅才是對百姓最好的,然而這恰恰相反。
賦稅這東西就像平衡木一樣不能多也不能少,只能保持一個平衡狀態。
也就是說賦稅一定要有過重和過輕,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唯有保持一個平衡狀態才是最為健康的。
太后說這麼多,就是在力頭告知夏元吉夏元吉所謂的改革以及國王的改革都是錯的,不能將太多的賦稅都讓富有者來交。
因為基於人數的關係,富有者的人數絕對要低於百姓的人數如果,僅僅只是向富有者交稅,老百姓不交稅,那就會產生巨大的錯誤。
不要覺得低賦稅就是對百姓好的,其實恰恰相反,老百姓想要活得更好一點,保持一定的賦稅,保持當地衙門正常的運轉才是對他們最好的。
唯有將當地的衙門都給健康順利的運行,老百姓的權益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
反之地方衙門一旦俸祿過低,就會想方設法在百姓身上盤剝,惡性循環之下,受害的大部分還是百姓自身。
太后說完之後夏元吉還是第一次見到對賦稅有這麼深入了解的人,尤其是一個女人,還是一個在南洋偏僻國家的女人。
於是也有興趣跟她探討一下所謂的賦稅關係。
他對太后說道:「你所說不錯賦稅太低,不利於朝廷的統治,不利於當地衙門的發展,最終受害的還是百姓。
所以你們新國王的改革,有點一廂情願,將所有的交稅任務全部強加在富有者身上,百姓完全不交稅,這是錯誤的。
但是他的思路是對的,正因為老百姓的基數大,所以並不需要太重的賦稅,便能夠滿足朝廷所需。
而因為富有者不僅有錢,同時基數小,收他們的重稅,他們也無力反抗。
畢竟只有一無所有的平頭百姓,才會跟你造反;絕沒有連田阡陌的富有者,跟你造反的道理。」
夏元吉這麼一說倒是讓邊上的藍玉和王弼非常有同感,即便是已經開國二十五六年了。
可是藍玉依舊能想起,當初自己的姐夫以及陛下他們為什麼要造反?
他們都是無立錐之地的窮苦百姓,反正爛命一條,不反也死,反也死,不反待如何?
反倒是那些有錢的地主們,猶猶豫豫捨不得這個捨不得那個,既捨不得外面的田和地,又捨不得自己家地窖的金子銀子。
連搬個家都費勁,更別說要他們有今天沒明天,沒個落腳地的隨便造反亂跑。
向這些人收重稅,他們即便心裡不開心又能如何?難道還能。捨棄樹田和地捨棄地球的金子銀子跟著造反了,絕對不可能,所以亂世當中拿什麼人收是最妥當的,就是有錢的地主,有錢的商人。
老百姓既沒有可以讓你壓榨的空間,你壓榨他,他就跟你造反,沒必要。
想明白了這一點之後,藍玉對夏元吉的說法是認同的。
而太后這個女人,雖然一直生活在富有的家族,但對夏元吉的這句話也深有同感。
他們這些家族永遠想的不是推翻國王的統治不是想著一個王朝的負面,而是想著這個王朝要如何長治久安下去,自己的地位才能夠穩固,才能夠通過土地租賃以及吞併別的百姓的土地來擴大自己的財富。
一旦朝廷不穩,到處打仗,即便田裡的莊稼長勢喜人,你有命去收割那些糧食嗎?只能成為亂軍的糧草。
接著夏元吉對他說道,「至於你說的,不能向富有者收稅,只能向窮人收稅,是因為窮人的基數大收他們的稅能更加容易滿足朝廷所需,更是荒謬至極。」
太后不服氣:「可是向窮人收稅,很容易就滿足向富有者收稅,他們人數那麼少,如何保證?能把稅收收上來,能保證朝廷所需?」
夏元吉不緊不慢的說道:「設置一定的比例,不管是老百姓只要交六成左右的賦稅還是,富有者交五十到一百倍的賦稅都有一個比例問題。」
或許太后是知道夏元吉想要說什麼的,所以當夏元吉一說這個比例問題,她馬上嗤之以鼻。
「大都督或許你還年輕,真的沒有見識過各形各色的人,有些個百姓別看他們平日老實巴交,一旦在交付稅之時,他們可有各種理由來推脫,你所說的所謂比例問題,信不信某些百姓他就故意卡在那比例不上不下上。
他們一定會想著如何將自己的財富卡在窮人的最頂點,富有者最低點一下。
如此一來,你如何去讓他們多交稅?」
在太后看來,設置比例就是給某些個投機取巧鑽空子的人機會他是最痛恨這些鑽空鑽空子的人,於是他往往採取一刀切的辦法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成分?我定你是窮人,你就是窮人,我定你是富人,你就是富人,你就給我按照這個標準來交。
於是在三弗齊這個地方就會出現世世代代都是窮人,世世代代都是大家族的情況,即便這個家族經營不上沒落了,可他們依舊不需要繳納多少賦稅。
因為這個傳統不能打破,一旦這個傳統打破了,就會有一大幫有錢者,感到人人自危。
太后一直都覺得這些有錢的人的能量才是最大的,得罪了他們會很麻煩,但是得罪那些一個平頭百姓就很容易解決。
甚至一旦逼著他們最後不得不造反之時,只需要出動兵力,就將他們給鎮壓就行。
聽到太后這麼說啊哈哈哈大笑,甚至在這個時候他就覺得這個女人的目光短淺就顯現出來了。
設置這個比例正如,太后說的那樣一定會有不少人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就為了少交那麼點賦稅。
但是夏元吉解釋起來,「要不怎麼說讓你這個女人趁著現在還年輕,找個人嫁了過安生日子吧,你真不適合治理國家。
誠如你所說,有些人故意卡在這個位置上不上不下為了逃稅,可是太后娘娘,本都督來問你,如果你們這一百萬百姓人人都能卡在窮人的最頂點,富有者的最低點,你知道這一百萬人能交納多少賦稅嗎?」
當夏元吉這種突破性的思維出現在太后耳朵前之時,她倒是愣住了。沒有想到還有這種想法的。
夏元吉再次說道,「如果一百萬人口都能卡在這個點,那對天下來講就意味著實現了孔老夫子所說的大同,人人都富有,人人都能吃上飯,這樣的天下將會是一片太平。
甚至為了控制住這個財富,不降不升,他們還要小心翼翼的籌劃自己的生活,絕不能讓自己的營生下降,也絕不能讓自己的營生反彈。
如果老百姓人人都有這種能力,也就是說百姓人人都具有生產能力,像這樣的百姓,整個國家一旦擁有,那何止是國力大漲,簡直是國泰民安。你們居然還會嫌棄,我實在是搞不懂。」
當夏元吉這麼一說之後,倒是讓太后一下覺得好像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之前太后一直都想防備,那些老百姓吃得太飽防備老百姓有太多閒工夫覺得老百姓會瞎琢磨。
但夏元吉卻告訴了她另外一個思路,如果一個朝廷能讓老百姓天天都吃飽飯,天天都能穿暖衣,天天都有閒工夫閒聊淡扯,那老百姓一個個是真的閒的無聊,就想要去造訪來玩嗎?
是哪個老百姓腦子如此不正常?不願意享受太平年間,反倒是吃飽喝足之後就想著有力量了,我要當皇帝。
這種老百姓絕對是腦子有問題,而不是有能力守護住財富的那幫人。
人這種動物一向都是趨利避害,在沒有被逼到絕境之地,絕不會輕易的放棄穩定的生活。
大家都有妻兒老小,不是光棍一條,都能吃上飯,都能穿暖衣,都能跟鄰居大爺閒聊蛋扯,都能在老槐樹下下棋聊天,誰願意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去搏一個不知道會不會比現在日子更好的未來。
甚至造反這種行業,那是沒有後退之路的,不是成功就是死亡,就算你參加了造反,成功了,也未必是你當家作主,可能是你最討厭的那個人做皇帝。
他還會變本加厲的剝削你,因為你跟著他一起造反成功,他看到了你的能耐,他還想要弄死你。
就因為害怕你會像反對前一個朝代來反對他。
朱元璋這位洪武大帝,在後面為自己的兒孫鋪路之時殺掉那麼多有能耐的開國武將是因為什麼?
沒有其他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些開國武將犯了這個罪那個罪,就因為你有能力造反,你就該死。
老百姓為何要去做這種事?
可是有些人就是腦子轉不過這個彎來,總覺得老百姓一旦吃得太飽,讀了太多的書,他就一定會胡思亂想。
所以很多時候皇帝都想方設法的搞愚民政策,來讓老百姓像個痴傻木偶一樣過日子。
但恰恰相反,一旦讓老百姓讀了書、明白了事理,讓這些人的思維更加通達,他就會胡思亂想更多,反倒越多顧慮。
為什麼人家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不是秀才不夠聰明,反倒是他太聰明想的太多。
他不像魯莽的武夫沒腦子,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這種人才更容易被蠱惑。
反倒是人人都能讀書,人人都識字,人人的智商水平都高,他才會不太相信別人說的話,更容易堅信自己是正確的。
這種人反倒很難被人蠱惑,很難形成團體,很難真正造反成功。
只是也不知道歷朝歷代以來,為什麼一定要搞這些漁民政策。
其實普及教育,普及技術對於天下安定是最有用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