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政治仗
這邊的李成梁沒有戰鬥的意願,實際上占領了瀋陽的李舜臣也同樣慌得不行。
雖然裝備了新式的裝備,但是朝鮮士兵是什麼素質,李舜臣心裡還是清楚的。
當年驅趕朝鮮國主的作戰中,剛開始的時候東南軍隊還要求李舜臣他們的朝鮮軍隊聯合作戰,但是很快就發現,這幫朝鮮軍隊作為戰友能夠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有時候還會因為誤判了朝鮮軍隊的戰鬥力,造成側翼的潰敗。
發現了這一點之後,東南的軍方就再也不信任朝鮮軍隊了,只讓他們做一些占領後方城池,維持治安和剿匪的工作。
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成色,李舜臣心裡也是清楚的。
攔截女真人的作戰里,朝鮮軍隊裝備了新式火槍,打了李如彘一個措手不及。
朝鮮軍隊又是以逸待勞,在遼陽的時候李如彘的軍隊已經潰敗,還被海西女真驅趕圍獵,這才取得了豐碩的戰果。
但是和李成梁的精銳明軍對抗,李舜臣心裡是清楚的,無論是從作戰能力還是作戰意志,自己這些朝鮮軍隊都是比不了的。
這種思想也蔓延在整個朝鮮軍中。
東南軍隊大於明廷軍隊大於周圍藩屬國僕從軍。
這個不等式深入人心,不會因為剿滅女真叛匪而改變什麼。
清楚這一點,所以李舜臣也沒有想過主動主戰,而是在瀋陽等沿線的城市築造防線,修建烽火台,命令士兵躲在堡壘和戰壕後死守。
正在緊急乘船前往朝鮮的戚繼光,是這一次入遼東作戰的主力。
戚繼光實在是太清楚朝鮮的戰鬥力了,他多次發消息給瀋陽的李舜臣,要求他不許在野外和李成梁決戰,必須要死守城池等到東南援軍趕到。
不過雖然戚繼光緊趕慢趕,但是從東南調集軍隊和後勤輜重到朝鮮,再跨過鴨江進入前線,軍隊需要集結整編發放物資,這些事情怎麼也要一兩個月的時間。
要怪只能怪女真之變實在是太突然,讓東南根本沒有準備好。
這邊朝鮮軍隊慫的要死,那邊李成梁也小心翼翼。
沿途打聽消息,聽說了李如彘帶領女真騎兵北逃,被朝鮮軍隊用新式武器阻擊,幾乎全軍覆沒的消息後,李成梁的心又涼了半截。
朝鮮軍隊用新式的火槍擊敗了李如彘,李如彘的能力李成梁是清楚的額,既然朝鮮有了新火槍,那東南會不會有威力更大的火炮?就像是在河南使用過的那種火炮呢?
東南會不會有更先進的武器,是專門在遼東伏擊自己這支精銳的呢?
李成梁本身就是要打政治帳,這樣一來心中更忐忑,越發覺得遼東可能是個陷阱。
想明白了這一點後,李成梁只能不停的派出偵查的斥候,打探周圍的情況,避免被東南軍隊在後方伏擊,然後小心翼翼的向瀋陽城前進。
這邊李成梁小心翼翼,李舜臣接到了斥候消息,聽說李成梁帶領三萬大軍快要到瀋陽城下的時候,心裏面也是慌得不行。
他當年在山東的時候,就被李成梁從梁山驅趕到蓬萊,靠著舢板渡過渤海返回了朝鮮。
對於李舜臣手上軍隊的戰鬥力,李舜臣是有充分了解的。
李舜臣也很清楚,打仗也不僅僅是武器裝備好就行的,朝鮮士兵的戰鬥力也就這樣,就算是新式武器也不可能完全碾壓對方。
這可是明廷主力!自己這種雜牌僕從軍,又怎麼配和明廷主力決戰啊!
所以李舜臣的命令也很簡單,各地一定要堅決的防守,如果實在是守不住就撤回瀋陽城,李舜臣的戰略目標就是死守瀋陽城,等到戚繼光帶領東南援軍入遼,自己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
就這樣,雙方謹慎的拉開了戰線,開始了幾輪零星的衝突。
由於雙方主將都沒有擴大戰爭的打算,這幾次零星的衝突都非常的克制,幾次遭遇甚至都沒有開槍,就是隔空對峙了一下就相互撤退了。
就這樣又耗了五天,李成梁再次召集眾將士,開始了新一次的軍議。
「大家也看到了,東南賊兵謹慎,死守瀋陽不出,馬上就要開春了,港口解凍,東南賊的運輸能力可以很快支援遼東,而且本大將軍還要顧及山東山西的防線,所以決定班師回朝,諸將士以為如何?」
這一次李成梁很直接的說出了撤兵計劃,下方的將領幾乎沒有人反對,紛紛表示贊同。
李成梁點點頭說道:
「為了平定女真叛亂,火炮輜重還丟在後方,瀋陽城池高大,沒有火器是很難攻打下來的。」
「這一次我軍雖然沒能徹底消滅東南賊,但是平定了建州女真的叛亂,收回了遼陽城,戰果依然是顯赫的,等到返回京師後,本大將軍將會向陛下和皇太后上表,給諸位將士請功!」
聽到請功,眾將士紛紛歡呼起來。
既然氣氛已經烘托到了這裡,李成梁立刻宣布打包行李撤退!
李舜臣躲在瀋陽城內,連續幾天都不見明廷軍隊攻城,他疑惑的派出斥候去城外打探,等到斥候冒死偵查一圈,卻發現明廷大營早已經人去樓空,連忙向李舜臣報告。
李舜臣大喜過望,但是隨後又冷靜下來,這會不會是李成梁故意撤退,引誘自己出城作戰的計策呢?
李舜臣越想越是可能,嚴令麾下的將領不得出城追擊,更是要求各部堅守城池,不得出城半步。
所以等到戚繼光跨過鴨江的時候,李成梁已經順利的返回遼陽,將最後的人口和物資撤走,乾脆的燒毀了遼陽城,退回到了山海關內。
在東南的細作和斥候確定李成梁已經退回關內後,李舜臣等朝鮮將領們才知道自己錯過了好機會,戚繼光對這幫盟友也是無語,並且心中暗暗下定決心,日後的作戰中一定不能給朝鮮人安排重要任務。
戚繼光只能指揮東南軍隊占領遼東各大城市和據點。
三月份,南京制憲會議召開的時候,返回京師的李成梁也立刻舉行了大朝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