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正是這條東西橫跨數千里,穿越青藏高原眾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地區的茶馬古道,猶如一條彩帶將他們有機地串連起來,使他們既保持自己的特點,又彼此溝通和聯繫並協同發展。♛🍮 ➅9ѕ𝕙𝓤Ж.Ć𝔬𝐌 ☟🐯所以,茶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薈萃的走廊,又是各種民族文化進行交流、互動並各自保留其固有特點的一個極具魅力的地區。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該地區「沉積著許多現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貝園地」。
茶馬古道的歷史作用
1、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係。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係。這種互補關係使藏漢民族形成了在經濟上相依相成,互相離不開的格局。由此而進一步推動了藏區與祖國的統一,藏、漢民族的團結。在歷史上,宋朝、明朝儘管未在藏區駐紮一兵一卒,但卻始終與藏區保持不可分割的關係,令藏區各部歸服,心向統一。其中茶馬古道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2、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例如因茶葉運輸的需要,內地的製革技術傳入藏區,使藏區的皮革加工工業發展起來;又如因商貿的發展,內地的淘金、種菜、建築、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工大量經由此道輸入,推動了藏區農作技術、採金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由於交易物品的擴展,藏區的蟲草、貝母、大黃、秦芄等藥材被開發出來,卡墊、毪子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也被帶動起來,有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3000萬斤,其中一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了藏區。明代經由黎雅、碉門口岸交易的川茶達3萬引,占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經打箭爐出關的川茶每年達1400萬斤以上。同時,大批的藏區土特產也經由此路輸出。據1934年統計,由康定入關輸向內地的有麝香4000斤、蟲草 30000斤、羊毛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根等,共值銀400餘萬兩10。可見漢藏貿易規模之大。在這一貿易的帶動下,藏區商業活動迅速興起,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達倉」、」三多倉」、」日升倉」等(倉,藏語意為家。這裡用作商號);出現了集客棧、商店、中介機構為一身的特殊經濟機構--鍋莊。康巴處於條大道的中心,受這種環境的薰陶,最早改變了重農輕商的觀念,養成了經商的習慣。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幹,由此遠近聞名。
3、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和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居民幅湊的市鎮。促進了藏區社會的城鎮化發展。如打箭爐在元代尚為荒涼的山溝。明代開碉門、岩州茶馬道後,這裡逐漸成對大渡河以西各馱隊集散之地,清代開瓦斯溝路,建瀘定橋,於其地設茶關後,迅速成為」漢番幅湊,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西藏和關外各地的馱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此,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裡齊集。形成了以專業經營的茶葉幫,專營黃金、麝香的金香幫,專營布匹、哈達的邛布幫,專營藥材的山藥幫,專營綢緞、皮張的府貨幫,專營菜食的乾菜幫,以及專營鴉片、雜貨的雲南幫等。出現了48家鍋莊,32家茶號以及數十家經營不同商品的商號。興起了縫茶、製革、飲食、五金等新興產業。民居、店鋪、醫院、學校、官署、街道紛紛建立,形成為一座聞名中外的繁榮熱鬧的」溜溜的城」。又如昌都由於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條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亦隨著茶馬貿易的發展而成為康區重鎮和漢藏貿易的又一中心。
4、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商旅、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親和感,形成了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現複合、交融的情況。例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輝煌的喇嘛寺,也有關帝廟、川主宮、土地祠等漢文化的建築,有的地方還有清真寺、道觀。各地來的商人還在城裡建立起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組織,將川劇、秦腔、京劇等戲劇傳入藏區。出現了不同民族的節日被共同歡慶;不同的民族飲食被相互吸納;不同的民族習俗被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諧。文化的和諧又促進了血緣的親合,漢藏聯姻的家庭在這裡大量產生。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茶馬古道之上。
茶馬古道:三種宗教的和諧相處
三種宗教在康定和諧相處
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大雪山中段,坐落著一個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小城——康定。從19世紀60年代起,小城內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的格局,100多年的傳教歲月中,始終和睦相處,成為美談。清真寺現在的阿訇是38歲的馬澤志,他仍記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甫李倫即位時,邀請他以及各個宗教的代表參加即位儀式時的熱鬧場面。
新𝟨𝟫書吧→
1646年,有回族人開始到康定謀生,現在,康定縣城共有常住的穆斯林400餘人,在清真寺的隔壁,當地還專門修建了回民小學。72歲的回族大媽陳鳳雲正在清真寺內為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做準備,她有許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們的關係很好啊,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陳大媽說。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長張建泉介紹,他在康定從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碰到各個宗教之間發生衝突。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歷史上曾是繁榮一時的商業貿易中心。700年以來,藏商把從西藏帶來的麝香、蟲草、黃金、馬匹帶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民族間貿易的興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距離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丁盛榮受羅馬教廷之命赴西藏傳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在康定北郊設堂傳教,拉開天主教在康定的傳教歷史。現在,全縣城300多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占到了200人。天主教堂神甫李倫說:「雖然全縣城3萬多人口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占到了絕大多數,但是當地政府積極保護信仰者較少的宗教,這裡有很好的宗教信仰環境。」 距離康定天主教堂約150多米的地方,是當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安覺寺,已有380多年的歷史。安覺寺的鐵棒喇嘛汪甲告訴記者,在康定,不管你是信仰藏傳佛教也好,信仰伊斯蘭教、天主教也好,大家都應該是平等和團結的。「如果其他宗教的信徒來到我們寺廟,我們也會熱情向他介紹。我們絕不會強迫任何人來信仰我們自己的宗教。」 在安覺寺內,65歲的藏族大媽次乃正在轉經筒前轉經,圍著轉經筒一圈又一圈,默默念經文。 「我們信教是個人的觀點,都是為了行善嘛。不同的宗教只不過觀點不一樣,但都是為了做好事。」次乃說。
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
★昌都地區蘊藏著三江併流、高山峽谷、神山聖水、地熱溫泉,野花遍地的牧場、炊煙裊裊的帳篷,以及古老的本教儀軌、藏傳佛教寺廟塔林、年代久遠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畫,還有色彩斑斕的風土民情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
★茶馬古道是昌都地區自然與人文旅遊的一條重要線索,自然界奇觀、人類文化遺產、古代民族風俗痕跡和數不清、道不盡的纏綿悱惻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馬古道上。它是歷史的積澱,蘊藏著人們千百年來的活動痕跡和執著的嚮往。
★茶馬古道穿過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間的民族走廊地帶,是多民族生養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繹歷史悲喜劇的大舞台,存在著永遠發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值得人們追思和體味。
★ 茶馬古道上的旅遊是口歸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諧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險和發現之旅。
★茶馬古道旅遊開發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交通和運輸設施、滿足食宿需要的賓館飯店建設、用電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時大力開發旅遊產品,從而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使昌都地方的經濟活起來。
現代茶馬古道
☆公里幹線的修築,替代了過去「茶馬古道」的功能。
☆「兩橫一縱」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現代「茶馬古道」。
在專家學者眼中,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通過馬幫的運輸,川、滇的茶葉得以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它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五條通道,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然而,在專家眼中與「絲綢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馬古道,卻在時光的荏苒中沉寂過許多年。隨著現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發達,茶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國道所代替。
「在絲綢之路受到世界關注,被學者、專家們爭相研究,並引發旅遊熱潮的時候;在絲綢之路已名滿天下時,茶馬古道卻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專門研究茶馬古道的專家木霽弘說,茶馬古道的沉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它的僻遠艱險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雖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馬古道「熱」起來並不是沒有它的理由。
「茶馬古道是中華民族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對旅遊愛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霽弘分析說,「古道本身的歷史、文化韻味且不說,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風光、民俗、文化差異,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為主要特點,茶馬古道成為了一道文化風景線。」北京大學學者陳保亞告訴記者,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如伴隨茶馬古道而生的馬幫文化、藏茶文化、商貿文化,因茶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現在,茶馬古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