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片時空。
清朝的光緒皇帝,臉色變得蒼白起來。
自從上次維新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斬,他就被變相的軟禁了起來。
慈禧重新獨掌大權,甚至變得更加嚴厲。
一連許多日,光緒皇帝的飲食起居,都無法自己掌控。
現在,光緒皇帝更是得知了,慈禧居然給他下毒,內心震驚之餘,光緒皇帝內心也是一陣悲哀。
」姑母居然想要害死我?這不可能……再怎麼說我也是大清的皇帝,她不可能如此大膽!」
光緒皇帝雖然心中充滿疑惑和憤懣,但他深知自己在宮廷中的地位和處境。
他決定暗中調查此事,以揭穿慈禧的陰謀。
數日後,光緒皇帝秘密召見了一位親信太醫,詢問自己的健康狀況。
太醫在詳細檢查後,面色凝重地告訴光緒皇帝,他的身體確實存在異常,但具體病因尚不明朗。
」是毒藥嗎?」
問話的時候,光緒皇帝滿臉的平靜,很顯然已經認定了事實。
但是太醫卻戰戰兢兢,不敢開口。
自從天上的光幕揭露了慈禧很有可能給光緒下毒的事情之後,現在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這個秘密。
要不是因為今日輪到他值班,這位太醫說什麼也不可能過來給光緒看病。
」這……陛下,微臣不能確定,還請陛下恕罪。」
光緒皇帝心中更加確定,慈禧確實在暗中對他下毒。
他決定採取行動,保護自己的性命。
然而在這座充滿陰謀和權謀的皇宮裡,光緒皇帝感到孤立無援。
更重要的是,全天下都知道慈禧太后給他下毒,所以光緒皇帝認為,為了避嫌,慈禧應該放了自己才對。
然而慈禧卻絲毫沒有收斂,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地打壓。
甚至已經到了,開始調換光緒皇帝身邊親信。
」慈禧到底想要幹什麼?!他還把朕當皇帝嗎?」
光緒在屋子裡摔杯子,屋子裡的下人們跪了一地,卻無一人敢說話。
」難道我身為皇帝,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保全嗎?」光緒皇帝感到深深的無奈和悲哀。
話雖如此,但是光緒皇帝並沒有放棄,他開始秘密地聯絡那些仍然忠誠於他的大臣和親信,試圖尋找機會反擊。
一天晚上,光緒皇帝秘密召見了一位在朝中頗具影響力的大臣,與他商議對策。
這位大臣對慈禧的專橫跋扈早已心懷不滿,他告訴光緒皇帝,許多朝臣都對慈禧的所作所為深感憂慮,只是迫於她的權勢,敢怒不敢言。
大臣建議光緒皇帝設法聯絡朝中其他親信,共同商討對策,以便在適當的時機發動政變,推翻慈禧的統治。
光緒皇帝深知此舉風險極大,但為了自保,他決定放手一搏。
他開始秘密地聯絡其他朝臣,試圖組建一個反慈禧的聯盟。
當然光緒皇帝的舉動很快就被慈禧的耳目察覺。
她開始更加嚴密地監視光緒皇帝的一舉一動,以防止他發動政變。
光緒皇帝感到壓力越來越大,他知道自己必須儘快採取行動,否則將會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光緒皇帝決定冒險發動政變。
他計劃在某次早朝上,宣布慈禧的罪狀,然後依靠朝中親信的支持,將她趕下台。
不過就在計劃執行的前一天晚上,慈禧太后忽然來到了光緒皇帝的寢宮。
」太后駕到!」
聽到外面小太監恭敬的聲音,光緒皇帝身子抖了一下,心中莫名的湧現出一陣恐懼。
他必須保持冷靜,不能讓慈禧看出任何破綻。
於是,光緒整理好衣冠,走到門口迎接慈禧。
慈禧太后一臉嚴肅地走進了光緒皇帝的寢宮,她的目光掃過整個房間,最後落在了光緒皇帝的身上。
」皇帝,你最近似乎很忙啊。」慈禧太后冷冷地說道。
光緒皇帝心頭一緊,他知道慈禧太后已經察覺到了他的行動。
但他還是強作鎮定,回答說:」母后,朕一直在處理朝政,確保國家太平。」
慈禧太后冷笑一聲,說:」皇帝,我知道你心中對哀家頗有不滿。」
」但哀家提醒你,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只會給自己帶來災難。」
光緒皇帝知道慈禧太后是在警告他不要發動政變,但他沒有退縮,而是堅定地說:」母后,朕身為皇帝,有責任為國家和百姓著想。」
」如果朕發現某些人危害國家利益,朕一定會採取行動。」
慈禧太后目光一凜,她知道光緒皇帝已經下定了決心。
她沉吟片刻,最終說:」皇帝,哀家知道你有心為國家好,既然如此,那就喝了這碗燕窩銀耳湯吧,這是御膳房新熬的。」
」母后,朕近日身體不適,不宜食用如此滋補之物。」光緒皇帝謹慎地推辭。
」皇帝,這是哀家特意為你準備的,難道你還信不過哀家嗎?」慈禧太后臉色一沉。
光緒皇帝深知這碗燕窩銀耳湯中必定有詐,但此刻他已無法推脫。
他不願在慈禧面前露出破綻,於是端起碗,深吸一口氣,將其一飲而盡。
慈禧太后見狀,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她揮揮手,示意身邊的太監和宮女退下。
待眾人離開後,慈禧太后緩緩走到光緒皇帝面前,壓低聲音說:」皇帝,不要怪哀家狠心,只是你太年輕,不懂得權力的遊戲。」
光緒皇帝強忍住身體的不適,質問道:」母后,你這是何意?」
」皇帝,你還不明白嗎?哀家不能讓你破壞這大清的江山。」慈禧太后冷酷地回答。
光緒皇帝只覺天旋地轉,渾身無力,終於支撐不住,癱倒在地上。
慈禧太后俯視著他,眼神複雜。
她揮了揮手,示意身邊的侍衛將昏迷的光緒皇帝扶到床上。
」皇帝,你好好休息吧。」
」大清國祚,不能斷送於此。」慈禧太后說完,轉身離開了寢宮。
很快光緒皇帝開始臉色發黑,七竅流血。
闔宮上下知道這件事的人不少,可愣是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說話。
第二天傳出來的,卻是光緒皇帝馭龍賓天,舉國哀悼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