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一點不一樣的思考
「各位,今天看完光神的全程直播之後,我想來講一點和其他博主都不一樣的內容。
因為我看完之後腦子裡有很多東西想說,阿美利肯重返月球、國際空間站爆發空前危機,華國負責救援,救援不是一個簡單的往返就結束了,還要跑到繞月空間站去繞一圈,然後天宮號旅遊項目正式對外發售,明年就要正式開始運營。
這一連串的事情密度太大,任何一件事情都足夠拍一期視頻好好聊聊了。
光是光神給光甲號旅遊項目的定價,500萬,這個我都能拍一個五十分鐘的視頻給各位好好嘮嘮。
因為這價格比我猜的最低價還要低了很多,我預期就是五千萬,而且我在之前思考價格的時候,我已經儘可能去模擬了光神在做決策的時候的想法。
五千萬對普通人來說很貴,但對會考慮,有意願了解過太空旅遊的人來說,真的一點都不貴。
這包括了空間站往返,包括了在空間站上的吃住,整個項目結束之後的紀念品更是給足了情緒價值。
這玩意在百年之後,絕對是人類宇宙開拓史中的珍貴文物。
五百萬這個定價讓我知道,大佬和大佬之間還是不一樣的。
光神的思考邏輯已經在更高的級別了,他思考的不僅僅是企業本身,不是行業,已經是思考人類未來了。
後面我會專門拍一期視頻來跟各位好好講講。
今天我想選擇一個所有人都沒有找到的切入點來聊聊。
希望能夠給大家一點不一樣的思考切入點。」
b站上某專門做地緣政治類視頻的博主當天晚上專門開了個直播,因為其做的內容比較有深度,過去預測對了好幾次大事件。
和燕三這種地緣政治脫口秀節目有足夠的差異度,因此該博主在b站上粉絲不算多,大幾十萬,但都是忠實擁躉。
他一開直播,直播間裡一下湧進了成千上萬興奮得睡不著覺的網友。
在b站這環境裡,一萬人已經是很了不得的數字了。
還是地緣政治這種小眾賽道。
「我想說的是趨勢,而這次可以算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這是持續了很長時間的趨勢。
那就是華國會逐漸深入到原本屬於歐美牢不可破的領域中去,歐美被切走的蛋糕將會越來越多。
從英格蘭成為日不落帝國後,德意志、大毛、霓虹都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試圖改變英格蘭-阿美利肯為核心的這套世界體系。
其中德意志是用戰爭、大毛是用制度而霓虹是用經濟。
顯然這三者都失敗了。
這裡多說兩句,那就是霓虹的廣場協議是導致他們經濟崩盤的最大原因,但霓虹還是換到了東西,並不是純虧。
霓虹在經濟上巨虧,在文化輸出上賺了點回來。
這麼說吧,霓虹之所以能在文化輸出上遠超高麗,背後的根源就是得追溯到1985年霓虹和阿美利肯簽訂的廣場協議去。
我知道這很反直覺,但事實就是如此,也別跟我提什麼KPOP,提高麗文化輸出、高麗偶像在全球範圍內多出名。
高麗的文化輸出是一種無效的文化輸出,是一種浮在表面缺乏內核的文化輸出。
很簡單的例子,華國能夠把大量的消費品品牌輸出到東南亞,甚至是全球,海底撈、蜜雪、喜茶等等,霓虹在全球範圍內有711、優衣庫、無印良品等等。
高麗有什麼?哪怕是高麗流行文化最巔峰的時期,他們也沒能輸出一個有著足夠知名度的消費品牌。
霓虹在80年代之前,也差不多,但得益於廣場協議,霓虹文化才開始對外輸出。
廣場協議摧毀了霓虹的經濟,但在文化上幫助了霓虹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擴張。
這是因為廣場協議是日元升值,美元貶值,霓虹的經濟不是簽了協議立刻就完蛋的,而是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緩慢衰退的。
在剛簽完廣場協議的那段時間裡,得益於日元升值,霓虹內部的需求空前旺盛。
旺盛的需求刺激了全球企業都需要針對霓虹市場,針對霓虹人的喜好去設計商品。
當商品成為文化的載體時,文化的擴散才能足夠長久,才能形成足夠的影響力。
高麗就是因為缺乏商品承載,所以才會沒有內核。
這裡我個人認為最經典的案例應該就是汽車領域,大家都知道日系車過去在全球範圍內是霸主地位,地位牢固程度甚至比德系車還要誇張。
我們現在看新能源車會覺得隔三差五發布新車,然後很多牛逼的設計,很多最新的技術都讓大家很興奮,國外的媒體、廠商都越來越關注華國的新車。
這一幕同樣在廣場協議簽訂後在霓虹反覆上演。
這個時期的霓虹跑車在世界範圍內風靡一時,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汽車收藏家。
得益於廣場協議,它名義上是為了糾正霓虹和阿美利肯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日元兌美元升值,並在霓虹央行設定的低利率背景下加速了泡沫經濟的增長。
導致霓虹內需空前旺盛。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霓虹汽車製造商仗著手握不斷膨脹的資金,開發了大量不同款式的跑車。
整個90年代也是日本汽車的黃金時代。那個時期霓虹汽車品牌在世界範圍內都被認為與保時捷相當的品牌,價格還要更便宜。
是不是想到了華國汽車?
日產在1988年的時候發布Silvia和Cima,1989年的時候推出了 Fairlady Z和Skyline GT-R,哪怕到今天GTR都是很多人都夢中情車。
豐田、日產、本田等等,他們在當時可和現在擠牙膏,一代車型能過十年不改版可截然不同。
當年的霓虹車企就和現在的華國車企一樣,每年都要推出車型,而且款款在當時是爆款。
本國商品在境外輸出,境外商品在設計和生產的時候需要考慮該國消費者喜好,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幅度擴大影響力的。
所以廣場協議幫霓虹實現了文化層面的擴張。
如果各位熟讀過八九十年代霓虹汽車擴張史,會發現現在華國汽車廠商們走的路不能說一模一樣,那也是有個七成相似了。
說回我們,我們現在是在所有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領域都在擴張,文化、經濟、軍事、科技等等。
這種擴張過去他們想過各種各樣的辦法阻止,為什麼沒有成功?
我之前有一期視頻講過,在22年以前,很多人內心的想法是我們是生產國,發達國家們是消費國。
如果消費國自己另外找國家重新構建起一套貿易體系,找其他國家取代我們生產國的地位,我們不就完蛋了嗎。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邏輯,所以才有臭名昭著的『現在投降是最好的時間點』的暴論。
首先不談這種邏輯完全就是真空球形雞,他們需要付出重建供應鏈的巨大成本,需要忍受轉移供應鏈的通貨膨脹,需要能夠所有發達國家團結一致,不管哪個選舉上台都要堅定地支持這一戰略目標。
哪怕他們真的能做到。
就算他們真的能做到,這群發達國家的人口加起來只有10億,而全球有80億人。
他們的土地面積占全球土地面積的21%左右,他們才是少數。
當然會有人覺得發達國家才是消費力的主要來源,這10億人的消費力遠超其他70億人,他們才是消費核心動力,全球70%以上的貿易訂單來自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
沒錯,但是現在的生產力已經發達到,華國的生產力足以改造這剩下70億人所占據的世界,哪怕生產關係和生產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我們都足以改造這個世界。
這也是老中從來不擔心的緣故,老中要的是和平,緩慢推進這樣的戰略。
所以現在的趨勢是,老中正在通過生產力上的優勢改變世界,其他領域的進攻本質上都依託生產力。
英格蘭、阿美利肯、袋鼠國、楓葉國和紐西蘭這五個國家之間的聯繫遠比外界以為的更加緊密。
而過去你們可以看到改變的速度已經越來越快。
越來越多的亞非拉國家,發現用阿美利肯模式,玩不轉,因為運行成本太高,他們無論是資源還是人口素質都玩不轉。
而靠基建拉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擴大內需,擴大內需之後再找華國買商品。他們則輸出資源。
這套運轉模式隨著有柬埔寨、寮國、秘魯這些國家的樣板工程陸續構建完成後,速度正在越來越快。
甚至大家可以看到歐洲國家都開始找我們搞基建了。
阿美利肯以及他最鐵桿的盟友們難道不急嗎?難道真相信時間優勢站在他們那邊嗎?
要知道全球範圍內技術外溢帶來的生產力上升和科技差距縮小,只會讓這10億人的發達國家群體優勢越來越小。
這個趨勢是一個長達二十年的趨勢。
我一直很推崇卡爾達舍夫對文明等價劃分通過能源利用來進行劃分的方法。
他認為我們可以根據文明的能量獲取和消耗能力,將宇宙文明劃分為三個等級:
第一個級別能夠掌控和利用其所在行星及周圍衛星的所有能源。當我們能利用月球資源的時候,代表著我們正式步入到了這個行列。
第二個級別是能夠收集整個恆星系統的能源。也就是能夠完全利用太陽的能源。
第三個級別則是能夠利用銀河系系統的能源。
GDP、貨幣、貿易總額,這些數字是會隨著金融波動而波動。
在我看來,用電量就很好地反應了這樣的現實。
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司-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測算,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阿美利肯的人均用電量下降了7%左右,這裡是刨去他們工業生產用電,只統計個體用電。
是阿美利肯人不喜歡電器嗎?這個數字換成第三世界國家,他們的人均用電量增長了一倍。
電的統計單位都一樣,沒辦法通過匯率遊戲、金融工具作弊,這背後反應的是技術擴散帶來的生產結構正在快速變化。
換誰來如果選擇把製造業搬回本土,哪怕他們真的構建了10億級別的發達國家貿易圈,就我們自己玩,最多再帶幾個小兄弟,比如墨西哥、哥倫比亞、阿根廷,為了補償二毛,再加個二毛。
哪怕他們真的做到了,他們只會白白把剩下的市場讓給老中,這交易對老中來說是大賺特賺。
所以他們不會這麼做。
過去阿美利肯想的是,靠科技上的領先,靠人工智慧實現技術奇點的到來,通過人工智慧來重新在生產力上實現領先。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引進HBM技術,他們哪怕是給華國的晶片技術鬆綁都在所不惜。
過去盟友們相信阿美利肯能做到,和華國的接觸和合作是克制的。
隨著華國這一次的秀肌肉,盟友們真還相信阿美利肯能做到嗎?
盟友們真有這麼鐵桿嗎?
我對這一切都要畫一個大的問號。
對他們來說,最糟糕的未來就是,華國先突破了,那生產力的領先再也不可逆,甚至華國會考慮主動不和他們玩。
通過利用月球、小行星資源和人工智慧技術,擴大生產力之後,以東南亞為跳板,我自己新建一個WTO。
開始的時候先帶東北亞玩,然後慢慢擴張,緩慢允許新的成員國加入。
所以在看完這次的直播之後,我意識到,華國的全方位輸出會更加迅猛,資源利用率也更高。
過去我們輸出基建能力,換礦產回來,要面臨的潛在風險還是很大的。
可能輸出價值1000億rmb的基建,只能收回500億。
未來將會是一萬億,能收回八千億。
13年的提議在27年將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擴張。
過去擔心的產能問題、投資風險都將不再是問題。
這一回真正意義上的黃金時代要來了,過去光神帶來的技術紅利普及也只是普及少數幾個行業,而這一回靠基建和產能輸出的紅利,全體老中才都能獲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