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天道公理很重要,但現在終究是屬於封建王朝。
即便宋澄背負著青天之名,但如果他敢揪著周太皇太后進行深查,那麼皇帝朱祐樘恐怕要遭到外界的非議。
說到底,宋澄是皇帝的臣子,不管他有沒有得到皇帝的授意,一旦深究周太皇太后,那麼這個鍋還得由皇帝來背。
如果這個事情放在清流主導朝堂的時代,單是宋澄所說的這句話,不僅宋澄會遭到文武百官集體彈劾,而且皇帝亦得被噴的狗血淋頭。
儘管現在的朝堂已經由護皇黨的務實派所掌握,但宋澄的做法容易留下話柄,所以常皇后不得不申明立場。
宋澄並沒有那麼多複雜的心思,卻是堅持自己理念:「啟稟皇后娘娘,臣並沒有陷陛下於不孝的心思。尚宮是太皇太后的心腹,此次縱火案性質如此之惡劣,臣此問亦是出於審案的正常思維!」
「宋大人,若是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本宮不允許你這般審問!太皇太后乃本宮跟陛下的皇祖母,豈能遭到你一個小小臣子的懷疑,還請注意你的言行,否則本宮定要在皇帝面前參你一本!」常皇后雖然痛恨太皇太后,但為了不讓皇帝背上不孝的聲名亦是表明立場道。
她的心裡自然是懷疑周太皇太后,甚至已經認定此次事件的幕後主使是周太皇太后,亦是希望宋澄能夠從何尚宮嘴裡問出真相。
只是宋澄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竟然膽敢公然問出這種有損太皇太后威嚴的問題,她明面上的立場自然得維護太皇太后。
當然,她雖然此刻顯得十分忿怒,但內心不見得多麼生氣,更多是表明自己跟皇帝的立場,從而防止有人給皇帝扣上不孝的帽子。
宋澄心裡不由得一陣泛苦,若是這個事情連審都不能審,還能有什麼法子撬開何尚宮的嘴:「臣確是所思不慎,今後定當注意!」
「既然案子已經明了,不知宋大人打算如何處理?」常皇后頗有母儀天下的風範,突然話鋒一轉地詢問道。
現在縱火案已經掀出何尚宮,若是用何尚宮來結案,那麼已經算是一個良好的結果。
雖然這個縱火案沒有挖出太皇太后,但如同宋澄所說那般,何尚宮是周太皇太后心腹一事已經人盡皆知了。
正是如此,一旦何尚宮伏法,外界必定認為是皇帝護住了太皇太后,皇帝因親情的緣故對指使何尚宮縱火的太皇太后是網開一面。
宋澄面對周圍人的目光,卻是堅持原則地道:「回稟皇后,懇請將何尚宮移交給刑部,臣定會將此案審得明明白白!」
這……
慎戒司的掌事宮女聽出宋澄的言外之意,敢情還是想要繼續審下去,甚至是要將真正的幕後主使周太皇太后繩之於法。
「此人自然是要移交給宋大人,本宮便不打擾宋大人查案了,但你接下來恐怕得到關雎宮一趟!」常皇后的心裡暗自不喜,突然似笑非笑地道。
宋澄心裡咯噔一聲,頓時不解地詢問:「這是為何?」
雲娘到來坤寧宮已經有段時間了,現在突然聽到皇后突然提到關睢宮,亦是充滿疑惑地望向這個皇后。
「剛剛下面的人向本宮匯報,太皇太后方才派人到文華門亦是想要召見於你,但派去的人去晚了!既然宋大人日子這般清閒,那麼還是得過去一趟,太皇太后想必是有要事跟你相商!」常皇后把玩手中的翡翠,顯得雲淡風輕地道。
雲娘雖然不在朝堂上,但亦是懂得皇宮之中的一些小手段,不由得擔憂地扭頭望向自己相公。
若自己相公為官能夠變通一些,對案子不那般執著於真相,只要按皇后的意思了結此案,何來這種刁難呢?
宋澄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皇宮的水有多深,這第一案發現場都還沒機會前去瞧上一眼:「臣謹遵懿旨!」
「皇后娘娘乏了,宋大人退下吧!」貼身女官對皇后輕輕點頭,便是面無表情地下達逐客令道。
宋澄苦澀一笑,顯得規規矩矩地告退離開。
他奉旨進宮查乾清門縱火案,結果至今都沒能到火災現場瞧上一眼,現在拜見太后和皇后,接下來還得應付太皇太后。
只是想到這個案子牽涉太皇太后,而今反而要規規矩矩地直面這一位縱火案的最大嫌疑人,不由得暗自感到頭疼。
從坤寧宮出來,他原本希望能夠往南經過乾清門順帶瞧上一眼,但前面的太監將他領向坤寧門離開內宮區域。
「宋大人,這邊請!」
領路的公公微微一笑,帶著宋澄朝清寧宮的方向而去。
宋澄原本是不想見太皇太后,畢竟對方是最大的嫌疑人,而自己自然不可能會說些虛與委蛇的話,想必這場會面變得十分不愉快。
只是太皇太后的身份超然,哪怕太皇太后跟皇帝不和是朝野皆知的事情,但他作為大明的臣子卻不得不前去拜見。
正當他走著走著的時候,他無意中觸碰到了一條尼龍細線。
在前面公公幸災樂禍的目光中,卻見頭頂的銅盆瞬間傾斜,一盆水從天而降,準確地潑在了他的身上。
一時間,他的官服立刻濕透,全都貼在身上。
「放火的壞蛋……」
海霄公主從前面的月亮拱門跑過來,只是看到落網的是一個臉跟黑炭一樣的官員,不由得愣住了。似乎是想到了什麼一般,突然哭了出來。
這一哭可不得了,周圍的太監和宮女紛紛圍了過來,誰都曉得海霄公主是陛下的掌上明珠。若是皇帝在這裡,恐怕亦是不淡定了。
這……
渾身濕透的宋澄看著哭得梨花帶雨的海霄公主,此刻卻是欲哭無淚。
且不說他將海霄公主「嚇」哭,現在恐怕要出宮換取乾淨的衣服再前來拜見太皇太后,自己只想好好查案子怎麼會這麼難呢?
冬日的陽光格外的耀眼,但西苑的樹木花草已經凋零。
養心殿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在這種萬物凋零的環境中,越發顯得這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光彩奪目。
殿內,檀香裊裊而起。
身穿龍袍的朱祐樘在這裡處理奏疏,整個人顯得十分的專注。
自從辦公地點從乾清宮搬到這裡,不僅方便了君臣間的往來溝通,而且大大提高了帝國中樞的辦事效率。
現在十二部級衙門跟皇帝的溝通暢通,而且朱祐樘亦會隨時召見他們,更是不定期舉辦最高會議,所以減少了很多扯皮的事情。
在打擊江南利益集團後,而今全國已經沒有勢力敢跟朝廷唱反調,所以朝廷政令暢通,導致事情反而是越來越少。
朱祐樘所需要花費處理政務的時間反倒有所減少,在處理國內的一項賑災方案後,便將目光投向了國際。
「陛下,您處理奏疏的速度是真快,比外妾快上十倍呢!」李喜恩站在旁邊親自研墨,那張俏臉充滿愛意地道。
她自從那年跟朱祐樘歡好後,每年都會選擇在這個時候以使臣的身份前來拜見皇帝,自然是要留宿紫禁城。
雖然她跟隨朱祐樘一起朝著奔三而去,但歲月並沒有在她那張俏臉留下痕跡,皮膚仍舊是吹彈可破,整個人反而越發有著成熟的味道。
一個女人最好的年紀其實不是十六七歲,反而是這種充滿女人味道的年紀,特別生育後李喜恩的身材明顯更飽滿了。
現在她是朝鮮的王太后,由於由她來垂簾聽政,故而朝鮮的全國政務由她定奪。如今親眼看著朱祐樘處理政務的遊刃有餘,亦是不由得暗自佩服。
朱祐樘並沒有因為這事而沾沾自喜,顯得雲淡風輕地道:「朕在位十三載,唯熟矣!今地方要員遇事果決,匯報之事有章有節,朕幾乎只需批准即可!」
「外妾早有聽聞大明『明君坐朝堂,悍臣震四方』,此言果真不虛也!」李喜恩很珍惜在紫禁城的這幾天,所以恨不得粘在朱祐樘身邊,亦是滿眼愛意地道。
朱祐樘伸手颳了一下她的鼻翼,卻是故意打趣:「還有紅顏知己鎮曹營!」
現在的朝鮮雖然不在大明王朝的版圖內,但已經勝似大明疆土。在李喜恩的治理下,每年向大明源源不斷地輸送生鐵和大米,成為大明基建的重要功臣。
在文化方面,五千年底蘊的華夏文化全面入侵朝鮮。不出百年,朝鮮便會淪為華夏文化的殖民地,屆時納入版圖必定是順理成章。
「陛下幾時親自來曹營將外妾收了呢?」李喜恩嫵媚一笑,眼睛充滿著期待道。
朱祐樘撫摸這張吹彈可破的臉,發現真是越來越妖精了:「今有了燈兒,你當真還希望朕親征漢城?」
「陛下當真不打算分封天下嗎?」李喜恩自然聽出這話的言外之意,卻是不死心地道。
朱祐樘無比認真地搖頭:「唯有中央集權,王朝才能真正的長治久安!」說著,亦是揚起來自暹羅的國書道:「小小的暹羅都想走中央集權的道路,朕又有什麼理由進行分封,讓好好的帝國四分五裂呢?」
現在大明已經君臨三洋,更是隨時能夠吞下無垠的有主或無主之地,讓自己子孫在世界各地建國稱王。
只是這種做法的危害同樣顯而易見,畢竟人都是有野心的動物,而分封的後果不僅會削弱中央的實力,而且還可能遭到反噬。
「陛下竟然無此意,那麼外妾還是做個織女吧?」李喜恩幽怨地瞟了朱祐樘一眼,而後好奇地拿過暹羅的國書:「這是南暹羅?外妾記得陛下前段時間還下令朝鮮準備一起出兵,南暹羅怎麼送來降書了?」
「他根本沒有跟南洋總督府叫板的資本,此事還得虧當年南洋總督府介入暹羅是恰逢其時!」朱祐樘看著南暹羅的國書,亦是頗為感慨地道。
李喜恩自從當上朝鮮王太后,對這種政治上的事情格外有興趣:「恰逢其時?」
「朕便考一考你!一個原本和平的國家,通常因什麼事情而出現矛盾強烈對立呢?」朱祐樘拍了拍自己的大腿,示意李喜恩坐上來。
堂堂的朝鮮王大後十分上道,當即便乖巧地坐上去,只是眉頭微微蹙起。
朱祐樘摟著豐盈的腰肢,便給出提示:「你不是喜歡某人的書法嗎?」
「改革?」李喜恩心裡一動,當即給出答案地道。
朱祐樘朝她臂部一拍,顯得讚賞地道:「不錯,正是政治改革!」
暹羅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承襲了前面素可泰王朝的政治體制,以部落、城主和屬國三種組織形態為主,而這些組織都是獨立個體。
只是這種政治體制的弊病十分明顯,若是中央強大的時候,這些獨立組織自然是馬首是瞻。但中央的實力下降,這些獨立組織可能不再理會中央的政令。
阿瑜陀耶王朝第九代國王波隆摩·戴萊洛迦納推行了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改革是實行按爵位等級授田的「薩克迪納制」。
薩克迪納制跟西漢的推恩令有幾分相似,原本部落首領、城主和屬國是土地的擁有者,但現在將土地全部收歸國有,而後按爵位大小進行分封。
對部落首領、城主和屬國的「家主」利益自然是被侵害了,但下面的核心成員自然是欣喜若狂,畢竟他們不需要再看「家主」的臉色,而是以王朝爵爺的名義擁有屬於自己的領土。
這項改革自然遇上了阻力,原本是一家之主掌控領土的一切,結果竟然被國王強行分家,放到誰的身上都不會舒服。
阿瑜陀耶王朝第九代國王波隆摩·戴萊洛迦納在位期間一直推動這項政治改革,但可惜沒能徹底落實,人便已經去世了。
第十位暹羅國王波隆摩羅闍三世繼承王位,他迫不及待地將都城遷回阿瑜陀耶,弟弟拉瑪鐵菩提二世則留在彭世洛繼續治理素可泰故土。
只是當時由汪直所掌管的南洋總督府突然介入,當即加劇了雙方間的矛盾,更是讓這些地方勢力得到了有力支持,最終直接導致暹羅國一分為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