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試探
庭院內,項弘身披孝衣,跪坐在自己母親靈位前面。
得知消息的周琦匆匆而來,先是對著項母靈位行大禮,而後看向形容枯槁的項弘,問道:「媼為何突然故去?」
項弘聲音略顯壓抑的說道:「家母聞太公死節,感念周氏大恩,整晚痛哭不止,以致暈厥過去,再未醒來。」
周琦聞言滿臉驚愕,繼而嘆道:「媼雖為婦人,卻通曉大義,真乃當世奇女子也!」
項母之死已成定局,周琦沒有假惺惺出言安慰,反而盛讚項母之義,這也是對於項弘最大的安慰。
果不其然,項弘聽到了周琦的話,本來布滿悲傷的臉龐柔和了些許,繼而他轉頭看向周琦,沉聲問道:「太公因王吉而死,家母亦如此,阿玉可咽得下這口氣?」
周琦卻是自嘲道:「近幾日鄉間多有流言,說我身為老太公之孫,親眼看到太公命喪國相府前而不敢出聲,枉為周家之人.」
項弘卻是搖了搖頭,說道:「鄉間小民,不曉阿玉之志,只會滿嘴胡言。吾與汝相交甚密,豈會不知?縱王吉權勢滔天,汝亦絕不會善罷甘休!」
說到這裡,項弘逼視著周琦,沉聲道:「家母若在,吾尚有所顧忌。今只孑然一身,阿玉若有差遣,某願捨命相助!」
周琦略作沉吟,繼而眼中閃過一絲厲色,道:「兄勿多言,待明日安葬好伯母以後,再議其他。」
由於項弘乃外來流民,本地並沒有多少相熟之人,所以項母靈堂前面才會如此冷清。
此前周琦不知項母故去,再加上又要操辦自己祖父喪事,所以才沒顧及到項弘。現在既然略有閒暇,自然要為項母大肆操辦。
次日,本來冷冷清清的項家早已高朋滿座,許多與周琦交好的朋友以及遊俠兒,全都前來拜祭項母。
項母下葬以後,周琦留下那些遊俠兒與十幾個鄉中青壯,以宴席招待。
這些人周琦早就篩選過一遍,要麼家中了無牽掛,要麼自身無法無天,要麼乃是熱血青年、義氣當先。
酒過三巡,周琦故意提起沛國相王吉,暗以言語挑之,當即有人拍案而起,罵道:「王吉狗賊不顧鄉民死活,逼死太公,亦間接導致項母身死。吾只恨身單力孤,否則定要提刀殺往國相府,斬王吉狗賊首級以祭奠太公在天之靈!」
有人帶頭,微醺的眾青年當即紛紛出言應和,激憤之意不似作偽。
「吾等素承太公恩惠,又與阿玉相交莫逆,若阿玉願為太公報仇,吾等願舍此軀跟隨左右!」
「某願往!」
「某願往!」
「某亦願往!」
在某些人的刻意引導下,眾人情緒越來越激憤,所說內容也都越來越駭人聽聞。
只有三五人畏手畏腳,臉上露出畏懼之色,並不敢妄自議論沛國相王吉,只是低著腦袋悶聲喝酒。
周琦暗自觀察,將所有人表現全都記在心中,而後故意嘆道:「吾雖心有不忿,奈何王吉身為沛國相,又背靠十常侍之一的王甫,無論朝中還是地方都權勢滔天。莫說吾等勢單力孤,無力斗殺王吉,就算僥倖得手,恐怕也難逃官兵捉拿。」
「吾孤身一人,倒也無妨,爾等或有父母、或有家眷,若行此大事,恐會禍家人。」
「吾不願陷諸位於不義,此事就此作罷,諸位休要再提!」
周琦話音剛落,當即有人拍案而起,憤怒的扔掉手中酒杯,指著周琦大罵道:「大丈夫生於天地間,死則死矣,有何懼哉!」
「太公羸弱之軀,尚能直面王吉狗賊,不顧生死慷慨赴義。汝為人子,不思為祖報仇,反而為自己之怯懦尋找藉口,某羞與汝為伍!」
言畢,壯士毫不給周琦臉面,拂袖而去。
其餘人見狀,亦紛紛出言道:「吾等與阿玉相交,本以為汝雖年少,卻不失為當世偉丈夫。今日之舉,卻未免太過怯懦,吾等告辭!」
沒過多久,便有七八人告辭離去,顯然對於周琦的表現極為不滿。
留下的那些人安慰了周琦幾句,倒也沒有再說找王吉報仇之事,不過自幾人離去以後,酒宴氣氛就變得有些沉悶,沒過多久眾人也都散了。
待所有人都離去以後,周琦那本來略顯迷離的眼睛忽然變得十分清明。
他轉頭看著項弘,問道:「伯德兄,如何?」
項弘拍了拍大腿,嘆道:「這些人阿玉篩選過幾遍,吾本以為無需再出言試探,眾人皆能義無反顧替太公復仇,看來還是為兄太天真了。」
此前,兩人就曾商議過刺殺王吉之事,卻也知道這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王吉仇人本就不少,想要他死的人絕對不在少數。所以王吉不僅培養了數十心腹死士,且每次出門都前呼後擁,守備嚴密,想要僅憑周琦、項弘二人襲殺王吉,無異於痴人說夢。
思來想去,周琦認為必須尋找到更多幫手,才能行此大事。兩人就想到了以前經常和周琦廝混在一起的遊俠兒,以及那些生活困苦,曾受老太公恩惠的青年。
本來按照項弘的意思,憑藉往日對於眾人的了解,先召集眾人一起飲酒,然後請求眾人相助周琦襲殺王吉。
在項弘看來,這些青年都乃義氣之人,正值熱血年齡,又曾受太公恩惠,自然會毫不猶豫的以死相報。
只不過,他的這種想法卻被周琦拒絕了。
周琦鄭重說道:「機事不密,反為所害。知人知面不知心,畫人畫虎難畫骨。吾等欲行之事,稍有不慎都會招致殺身之禍,害人害己,絕不能寄希望所有人都能仗義死節,必須謹慎挑選,於暗中密謀大事方可。」
項弘信得過這些平常相識之人,雖然覺得沒必要如此謹慎,卻也沒有出言反駁。
於是乎,就有了剛才宴席上面的那一幕。
很顯然,周琦的擔心並沒有錯。有些人平常看起來義薄雲天,卻可能是那種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之輩,不能不察也。
經過此番試探,哪些人能夠以性命相托,哪些人只能做酒肉朋友,一目了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