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漢末:家祖鄉嗇夫> 第18章 復仇之風

第18章 復仇之風

2024-08-13 06:10:43 作者: 半城流煙
  第18章 復仇之風

  老太公的謀劃,周琦直到如今方才理清。

  正如之前周琦與項弘討論的那般,這個時代上升通道已經被世家大族所把控。

  莫說是周琦這種鄉間小小地主,就算強盛如沛國周氏,雖能橫行一郡,甚至能夠左右地方政策,可想要進入朝廷中樞,卻是難如登天。

  造成這種結果,不僅因為每年舉孝廉的名額非常有限,也因為世家大族把持朝政,自然不願地方豪族過來分這一杯羹。

  不僅僅是這些世家大族,就算是當朝天子也不願意地方豪族入主中樞。

  這些豪族本就權傾一方,如果再於朝中擔任重要職位,很快就會演變成新的世家大族。朝廷本就有意壓制世家大族越加膨脹的權勢,更不會行此自掘墳墓之舉。

  為了平衡各方勢力,為了讓皇權擁有更多的權利,皇帝也就開始重用外戚、宦官。

  這也是為什麼,自東漢開始外戚、宦官當權者不計其數。

  並非這些外戚、宦官手段多麼高明,而是天子需要這兩方勢力,幫助鞏固皇權與打壓世家大族。

  周家書香傳世,每一代都想光復祖上榮光,所以無論老太公還是周琦那早夭的父親,都苦讀經書,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入朝為官。

  現實卻無比殘酷,老太公窮極一生也只能擔任鄉嗇夫職位,周琦父親更是在遊學尋找仕途機會的途中,不幸英年早逝。

  到了周琦這裡,他縱然擁有兩世經歷,通曉歷史大勢走向,也只能屈居鄉里,終日遊手好閒。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周琦可能會眼睜睜的看著時間流逝,看著歷史洪流滾滾向前,自己卻只能成為一個起不了絲毫作用的看客。

  或許他也可以在曹操起兵初期前去投靠,仗著與之乃是同鄉的情誼,再加上他超越現代一千八百多年的見識,或許也能逐漸得到重用。

  可真要如此,他甘心嗎?

  試問哪個男兒沒有豪傑夢?哪個男兒不想統帥千軍萬馬,俯仰天地英豪?

  他既然有幸能夠來到這個豪傑並起的時代,自然不願再像前世那樣屈居人下,最終鬱郁不得志。

  他要的是豪傑俯首,要的是平定亂世,要的是這萬里河山!

  或許會有人覺得他很狂妄,會覺得他有些不自量力,可那又如何?假如穿越一回,連這些夢想都不敢擁有,活著與死了又有什麼區別?

  縱然他最後不能成功,縱然他最後兵敗身死,又有何妨?

  最起碼。

  他來過,他看過,他試圖征服過。

  他不幸,卻也非常幸運。

  不幸,是因為出身並不太好,相比起那些名留青史的漢末諸侯,周琦起點實在太低,想要成就大業必然會難上許多。

  幸運,是因為他有一個好爺爺,在得知周琦的志向以後,哪怕豁出性命也要為他在荊棘叢中,開闢出一條通天之路。

  或許老太公沒想過周琦最後會成功,也不奢望這個孫子最後能走多遠。

  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去做了,只是為了那絲無比渺茫的機會。

  不得不說,老太公的確是一名被埋沒的智者,只可惜生不逢時。


  他知曉當即社會的上升通道被堵死,所以才準備劍走偏鋒,為自己孫子開闢出另一條路。

  如果說舉孝廉、徵辟乃是獨屬於士人的上升通道,那麼對於普通人而言,就只剩下以任俠之氣揚名,成為那種權行州郡、力折公侯的豪俠這最後一條路了。

  漢代崇尚孝義,孝可舉孝廉,義可為豪俠。

  似曹操、劉備、袁紹、袁術、孫堅這些漢末最出名的諸侯,少時都好任俠,以俠義聞名。

  這些人難道是吃飽了撐的遊手好閒嗎?非也!這是結交權貴,為自己積累名聲最簡單的辦法。

  名利,名利。先有名,才有利。

  諸侯討董,曹操獨自領兵追擊董卓,雖然兵敗差點被殺,麾下士卒折損殆盡,看起來得不償失。

  可事實上呢?曹操卻通過這種看似吃虧的舉動,贏得了一心為國、毫無私心的名望,這才為曹操後來招攬到那麼多賢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劉備曾兩次捨棄全部基業,領兵去救與自己毫無關聯之人。第一個被救的孔融,讓本來寂寂無名的劉備名聲大噪,正式進入天下諸侯的視線中。

  第二次再次捨棄全部基業,以微弱之力前往徐州救援陶謙,更是令劉備仁義之名傳遍天下,就連陶謙都以徐州牧之位相讓。

  劉備的名聲,也為其後來招募趙雲、徐庶、諸葛亮等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兩次捨棄全部基業救援與自己毫不相識之人,乃是劉備此生最成功的兩次風險投資。

  在後世人看來,劉備這種舉動很傻,可在當世,此舉卻為其打下了王霸之基。

  老太公或許早就知曉了陽球奉詔徹查王甫之事,所以才故意在王吉身前死節,就是為了給周琦創造一個機會。

  事實上,這不僅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考驗。

  如果周琦在老太公死節以後,沒有膽氣或者沒有能力殺掉王吉為之報仇,那麼周琦之前所謂的志向也就成了一個天大的笑話,最好安安穩穩度過此生,不要再好高騖遠。

  如果周琦做到了此事,必然名揚州郡,甚至將有極大概率會得到陽球器重,這難道不是一條通天之路?

  陽球年輕之時,就因郡中有位官吏辱其母,遂領數十少年將此郡吏滅門,因此名揚州郡。

  這個時代任俠之氣甚濃,如果說殺人是因為忠、孝、義,殺人者不僅不會遭受唾罵,反而會被傳為美談,為眾人所稱頌。

  譬如冠軍侯霍去病,因李敢辱其舅父,當著漢武帝的面將其射殺。此舉雖有些驕橫跋扈,卻也能夠一窺當世風氣,漢武帝也並為此事責罰霍去病。

  除此之外,東漢末年的陽球、夏侯惇、典韋、關羽、徐庶等人,也都有過類似經歷。

  這個時代的儒家可不似宋明清那般軟弱,反而頗有血性,提倡以直報怨、以牙還牙、有仇必報。

  《禮記》云: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革;交遊之仇,不與同國。

  正是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所以兩漢時期為報私仇殺人、滅門之風非常盛行,殺人者在法律與道德上都能得到諒解,也會被許多世家大族包庇,幫助他們逃脫法律的懲戒。

  直到曹丕登基以後,頒布詔書嚴令不得私相復仇,這種風氣才慢慢被遏制。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