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蜀臣> 第519章、勿勝

第519章、勿勝

2024-09-24 19:26:14 作者: 茶漸濃
  陳倉的戰事,乃是漢魏兩國的傾力之戰,亦牽動著天下所有人的心弦。Google搜索閱讀

  漢天子劉禪自春耕過後,便來到廣漢郡涪縣駐紮了;乃是以涪水四通八達,蜀地糧秣與物資皆經此地轉運往陳倉,故而親自前來坐鎮督促。

  無獨有偶。

  魏天子曹叡亦督領五千雒陽中軍轉入了弘農郡,親自督促從關東的糧秣與物資轉入關中,為雍涼各部保障後勤。

  相對而言,他的壓力要大了些。

  雖然蜀地的道路更轉運,但大漢為這一戰綢繆了近三年,許多事務都有條不紊;且大漢北伐以來戰果斐然,在諸多利益下各方都早就眾志成城,天子劉禪此來最大的目的,不過是以親歷親為來彰顯與士民共赴時艱、以求同仇敵愾罷了。

  但曹叡卻不然。

  在屢戰屢敗的事實下,魏代漢的天命之說已然被質疑,且他為了讓關東世家豪族共力赴國難,不吝下放許多權力,由此導致了各州郡的黎庶隱隱有了不堪忍受被豪族侵吞的動盪。

  而且他還要對戰事作決斷。

  並非是用雍涼各部的,而是遠在漠南復置無多久的河套各郡以及荊州的東三郡。

  南匈奴劉豹叛逆,與鮮卑拓跋部聯合企圖稱雄漠南的謀私之舉暴露已然兩歲有餘了,哪怕并州刺史、護匈奴中郎將田豫很早就領兵進駐雲中郡了,但一直遲遲沒有討平。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田豫雖有卻胡虜之良策,但魏國沒有兵力與國力供他推行實施。

  受限於兵寡糧少,唯有勒兵在雲中,幾乎是將朔方與五原郡變相的放棄。

  對此,曹叡亦沒有辦法。

  關東支撐關中的戰事已經竭盡所能了,哪還有餘力供給河套呢?

  況且,河套四郡復置沒多久,從利益上考慮,以遣大軍前去擊破南匈奴劉豹與鮮卑拓跋部,亦是得不償失。縱觀秦漢以來便知道,沒有雄厚的國力支撐下,中原王朝想掌控草原,幾乎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雒陽廟堂亦有人建策,以不傷國力的辦法解決邊患。

  其一,乃是驅虎吞狼。

  如鮮卑拓跋部最早稱謂乃索頭部,於拓跋力微剛剛掌權時,乃是依附在其妻族沒鹿回部大人竇賓的羽翼下。

  故而,有人諫言可驅定居在定襄郡的鮮卑沒鹿回部前去討伐。

  因為拓跋力微自立以後,亦是背叛了竇賓。

  但曹叡問策於滿寵時,被否了。

  「彼胡虜者,只趨利而不知恩信,合合離離乃是常態。若我國驅沒鹿回部而往,恐彼非但不思受我魏國庇護之恩,反而與拓跋部聯合,共為北疆禍事也。」

  滿寵是如此作言的。

  令曹叡罷了此念。

  其實他也知道,在奉信弱肉強食的草原之上,當魏國有了無力出征千里討伐的疲態後,冀望那些鮮卑或者南匈奴部落聽從號令,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種諫言,則是重金募死士,將劉豹與拓跋力微刺殺了。

  源於草原的遼闊與遊牧部落因為迥然不同的風俗,其首領的個人安危守備並不森嚴,亦無法做到很森嚴。

  行刺客之事,未必不能得手。


  但這個諫言曹叡不敢採納。

  想同時將劉豹與拓跋力微刺殺的機率,太小了!

  若是刺一死而另一存活,令原本分為的兩部合一,恐會對魏國北疆造成更大的危害。

  因而,他也只能讓田豫扼守好雲中郡,不令并州腹心與幽州被侵擾,待關中戰事結束後再作計議了。

  而東三郡的戰事,則是移兵駐紮在上庸郡的荊州刺史胡質,上表問是否要進軍漢中郡的黃金戍圍,以策應關中的戰事。

  這是去歲就有了定論之事。

  胡質的明知故問,乃是他並不看好戰事結果。

  抑或者說,整個魏國上下都不看好,魏軍從東三郡進攻漢中郡能取得什麼戰果。

  先前曹真尚在世的時候,時鎮守荊豫的司馬懿就嘗試過了。且那時候,司馬懿不管是兵力還是物資供給,都要遠遠勝於現今的胡質。

  今再復行,最後的結果,不過是徒然消耗糧秣物資與勞頓士卒罷了。

  倒是現今坐鎮在宛城的征南將軍王昶,提出了另一個方桉。

  他以如今的江東已經無力入寇,且復與魏國通商貿為由,上表請以胡質獨自鎮守荊州,自身則是督領本部入關中,赴漆縣與王生、牽弘等部併力攻打安定郡。

  以「圍魏救趙」的方式,迫使漢軍不得不分兵入隴東,為陳倉分擔壓力。

  這種計議,王昶並不是第一個提出的人。

  曹叡想都沒有想,直接就回絕了。

  無他,他將雍涼的戰事全權賦予司馬懿決斷,就是知道彼會做得自己更好。

  既然手握十數萬大軍的司馬懿,只是以小股兵馬入擾、而不是以大軍摧壓之勢入隴東,必然是有其他的思慮在。

  如此,遠在後方的他,又何必越俎代庖,擾亂前線都督的調度呢?

  再者,先前他已經將數部荊州兵馬調入關中了,沒必要再動用,以增添關中大軍的供應之苦。

  思來想去,他最終還是讓胡質嘗試著進軍。

  還是且試試罷。

  哪怕不抱著希望、進軍後無功而返,至少也能令逆蜀的漢中郡增添些兵力部署與糧秣消耗的麻煩罷。

  自廖式占據臨賀郡叛亂以來,就一直住在武昌宮的孫權,同樣很關注著陳倉的戰事。

  亦很心焦的等待著結果。

  倒不是暫無動兵實力的他,尚有從中取利的奢望,而是他不希望漢軍獲勝。

  是的,世事就是如此離奇。

  有時候,最大的惡意不是來自敵人,而是來自盟友。

  身為大漢盟友,昔日唇亡齒寒的吳國,並不希望大漢再復傳來捷報。

  不過想想,也很好理解。

  對於如今的江東而言,漢魏兩國的戰事不分勝負、持續消耗才是最好的結果。

  蓋因這樣的局勢,能讓國力受損嚴重的江東,得以恢復底蘊、再復三國鼎立的時間。

  然而,漢軍攻堅已然開始,不可能無有勝負。

  是故他便期待著漢軍能落敗而返。

  至少,漢軍敗了還能憑藉形勝之地扼守,令魏國無力奪隴復涼州;但若是漢軍勝了,魏軍還能守得住關中嗎?

  答桉是顯然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