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圖默默聽著,突然道:「時局不變,派系也就不會消失,最後必然導致富者阡陌相連,貧者無立錐之地,這就是為何自秦漢到如今,強盛之王朝無非三百年國運,衰弱朝代,走不過百二十年。」
「照此說來,這千百年的改制,到底是沒做成什麼東西了?」
王文龍道:「制度之演變,其實是配合生產力而來。」
「秦漢之時,便是中人之家,太平年月,依舊不見葷腥。隋唐時期,國朝已定,依舊會出現玄武門喋血,百姓東西避走。到了宋時算是不錯了,國初的戰亂,不給百姓造成太多損傷,僅用三十年,天下便進入富足,然而終至積貧積弱,管理太過鬆散,百多年後,就是金人南下。本朝,國土穩固,百姓也享些快樂,至今二百餘年,算來又勝過宋朝了。」
王文龍總結說道:「制度是服務於生產力的。生產力越高,百姓在和平時期過的就越富足。為了配合更高的生產力,治理制度也需越來越成熟。」
「至於萬世永昌……」
「自古至今沒有一個制度可以真正阻止資源集中,而除非流血死人,不然沒有一個正經朝廷能夠把大戶合法聚斂的錢財徵收上來分給百姓。」
王文龍知道貧富差距不是歷史研究能夠解決的,而是個社會學、經濟學問題。
而他現在所做的制度史研究就是社會學的發端。
王圖突然問:
「建陽以為大明到了什麼時候?」
王文龍沉默不語。
「救得活嗎?」王圖再次詢問。
王文龍低頭喝茶。
王圖默然,他一拍扶手起身道:
「建陽、子先,我準備辭官回陝西了。」
「我只擔心借不到翰林院的藏書,建陽這本大作無法完成。」
「如今見到此書資料已收集完整,我無牽掛也。」
「這是本好書,該讓世人看見。」
徐光啟是翰林院檢討,乃是王圖的下屬,對於這個領導還是頗尊敬的,他挽留道:「衷翁何必如此?留在京中,和光同塵,多少能做些事情。」
「二百年大明,多少英雄血淚?」王圖道,「見其生不忍見其死也!」
拱手而去。
王文龍看著他的背影,也是默然一嘆。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在他來說只是一本制度史,他能夠以客觀冷靜的視角去分析政治演變。
甚至解剖本朝政治制度的變革。
但王圖卻是世受大明國恩的讀書人。
看著大明的政治史分析,他已能看見大明的未來。
冷靜、客觀卻難以接受。
王圖很欣賞這部書,但他越看越怕。
王圖走後,徐光啟又借來稿子看,不久也捧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書稿悵然出神。
好在他並不像王圖一樣是個對於政治完全實心的人物。
他的心中還有一片科研天地,雖然為大明惋惜,卻不至於失了魂。
幾天之後,徐光啟又來找王文龍,這回卻是跟毛文龍一起來的。
王文龍見到毛文龍頗為高興,連忙詢問:
「遼東之事進展如何?」
「一切都好,」毛文龍笑道,「遼河套的玉米和馬鈴薯都已經成活,當地一些牧民甚至跟隨漢人學習種地。以為此法獲利更多。」
王文龍並不意外,後世的內蒙甘肅可是全國的馬鈴薯主產區。
哪怕氣候寒冷一些,遼河平原種馬鈴薯還是沒問題的。
王文龍又詢問:「遼河套的綿羊養得如何?」
王文龍早就想在遼東飼養長絨棉羊。此時蒙古人養的綿羊都是短毛羊,這種綿羊的毛粗硬短碎,做不了精細紡織品,只能用來做毛氈和地毯。
能夠織布、打毛線的長毛綿羊種群在阿富汗就有,王文龍找蔡三花費五千兩,總算通過荷蘭人從印度殖民地運來五隻種羊。路上還死了一隻。
「我找了幾個韃靼人養著,那母羊今年就能下崽了。」毛文龍回答說,「據他們所說,這綿羊有些嬌貴,但也不難養,而且一看就肉質肥美。」
蒙古人養羊主要是為了取奶和吃肉,短毛羊的羊毛太粗硬,如果要取衣物禦寒他們更願意使用羊皮做襖子。
在蒙古人眼裡,王文龍花費幾千兩弄回來的四隻綿羊最大的好處是脂肪夠多,切來涮肉一定不錯。
王文龍聽說建議道:「可以試著讓它們和短毛羊雜交,看能否選育出長毛的後代,快速擴大種群。」
綿羊對於經營蒙古部落非常重要。
單純的遊牧業需要分散的生產形態,很難和中原王朝的制度融合。
但有了綿羊,韃靼牧民的收入會迅速增加。
毛紡品比棉紡品高端許多,這年代沒有化纖,棉布極易變形,穿上一年的棉衣棉褲,在手肘膝蓋處就會鼓出兩個包,相比之下,毛紡品甚至能夠傳代。
在小冰河期,毛紡織品有絕對的競爭力。這幾頭綿羊繁育出來的種群,日後能讓王文龍掙上大錢。
更重要的是毛紡織乃絕對的勞動力密集產業,不用要求韃靼內附,養上長毛羊之後他們就會自己去和漢族聚居地接近。
毛文龍從衣袖裡掏出一封信,「我這次來見師父,還帶了楊海主的手書,他剛從夏威夷回來,說是有事要先生幫忙。」
王文龍打開書信,一眼看出這狗爬字是楊天生寫的。
書信中說明楊天生的請求:他在海外轉了一圈,發現隨著海外移民的增加,移民點普遍缺乏教育和管束。
楊天生舉了幾個例子,包括移民點的百姓有土匪化的傾向、移民之間也有經常爆發爭端,無人調解,他希望聽聽王文龍的意見。
王文龍反應過來:
移民點需要文化教育,他怎麼把這個忘了?
文化教育並不只是為了傳播技術,更有團結人心的作用。
大航海時代以後的移民,無論是西方一個移民點配一座教堂,還是東方的華人聚集之後首先修建學校,凡是移民,必然有本民族的文化宣傳伴隨而行。
身處海外,的確需要一個強大的文化背景來塑造自己的底氣,否則哪怕衣食無憂,小小的移民村落面對廣闊無垠的海外開拓地,難免內心空虛恐懼。
王文龍問毛文龍道:
「現在我們去往夏威夷和美洲的運力有空閒嗎?」
「空閒很多,」毛文龍點頭:「美洲還好一些,畢竟路遠,需要帶的補給也多。夏威夷航線已經很成熟,大批的船隻到夏威夷運回檀香木,去的時候則幾乎空船,海主們都愁要找什麼東西壓艙。」
「有空船就好。」王文龍笑著說:「調些運力去運書吧。」
教書先生不好找,但王文龍可以給各個移民點捐贈圖書館和圖書室。
在王文龍前世,隨著電子閱讀的發展,小規模的圖書館已經越來越少人去,各種圖書室漸漸形同虛設。
但在大航海時代,面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卻是各移民據點很重要的公共建築。
文字能塑造認同,這些充滿漢字圖書的圖書館,能夠在萬里之外維繫移民地和本土之間的文化紐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