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這一生,如履薄冰> 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

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

2024-12-14 13:50:29 作者: 煌未央
  第355章 只朕如此,後世之君弗從

  「自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至今,凡南、北二軍,飛狐軍、句注軍,又細柳、霸上、棘門三營;」

  「依皇祖母之見,此七軍,有何異同?」

  對於祖母竇老太后『為啥這麼霸道』的質問,趕到長樂宮像老太太解釋的劉榮,並沒有急於給出自己的看法。

  而是不答反問,將問題又拋還給了老太后。

  雖然被劉榮這一手不答反問惹得暗下微微一惱,老太后也還是深吸一口氣,根據自己的認知,淺嘗遏止的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太祖高皇帝所設南、北二軍,乃我漢家立國之本。」

  「——自太祖高皇帝於芒碭聚義,跟隨在太祖高皇帝身邊的,無論是蕭何、曹參、周勃、樊噲等將帥,還是衝鋒陷陣的兵士們,都幾乎全都是豐沛子弟。」

  「是太祖高皇帝口中的『山東老兄弟』,也是後來,坊間私下所說的:豐沛元從……」

  ···

  「仰賴豐沛鄉親父老追隨,太祖高皇帝得以興義軍,誅暴秦。」

  「一直到太祖皇帝先入咸陽,受三世子嬰之降,太祖高皇帝最仰賴的,都始終是豐沛子弟。」

  「——哪怕是那罪大惡極的誅呂,也同樣是出身豐沛;」

  「功是功,過是過。」

  「諸呂之罪,絕不容質疑。」

  「但呂氏一族的功,也是不能不認的……」

  伴隨著老太后一番話語音落,劉榮也是面帶贊可的微微點下頭。

  正如老太后所言:在創業初期,太祖高皇帝——或者說是沛公劉季最倚重的,無疑便是自己的初始創業團隊,即豐沛元從。

  劉榮更習慣將其稱之為:豐沛集團。

  想當年,太祖劉邦還只是秦屬泗水郡,豐邑沛縣的一個小小亭長。

  正值始皇嬴政大興土木,又是在北邊修長城,又是在南邊修直道;

  又是在關中搞阿房宮、驪山始皇帝陵,又是斥重金給徐福,出東海以尋仙問道。

  甚至就連西南夷那片鳥不拉屎的地方,始皇也愣是派人過去,修了一條板板正正的五尺道!

  如此繁重的大規模工程,尤其還是封建農耕文明下,包含基建、奇觀、軍事設施等類別在內的龐大、繁雜工程;

  自然是需要人的。

  作為泗水亭長的太祖劉邦,憑藉自己在黑白兩道的關係,自然是逃過了被徵召勞役的厄運,卻也還是牽扯進了此事。

  ——沛縣縣衙,遵從咸陽秦廷中央指示,從治下抽調青壯數百,送往驪山,參與始皇帝陵的修剪工作。

  而這個押送青壯的任務,便落在了泗水亭長:劉邦的身上。

  後來的事,大家基本都多少有所耳聞了。

  隊伍走到芒碭山,隊伍中開始有人散播恐慌,說凡是始皇帝徵召的青壯,無論是去北方修長城、去南方修直道,還是去關中修皇陵,都是十成十的有去無回!

  去修長城的,都累死了;

  去修直道的,都餓死了。

  修皇陵的更是悽慘——一座墓室修好的瞬間,參與這座墓室建造工作的所有人,都會被活活封在墓室中悶死!


  據說,是為了保守秘密……

  人下人嚇死人——大傢伙兒越說越離奇,越說越恐怖,當晚便有幾個人偷了押送官差的馬,連夜逃亡。

  隊伍缺了人,劉邦深知按照《秦律》當中的連坐法,整個隊伍自劉邦以下,每一個人在內,都免不得要去廷尉大牢脫一層皮。

  若有點門路,找關係塞點錢,沒準還能帶著半條命出來;

  沒門路的,那就不知道要被埋在長城腳下,還是始皇帝陵裡頭了。

  反正去了也是保底半死,上不封頂,劉邦當即做下決斷:大家都跑吧!

  反正去了咸陽也是個死——乃至生不如死,我們還不如就此各自散去,各自尋求各自的生機。

  於是,數百人的青壯隊伍作鳥獸散,卻也有十幾號人素來對劉邦『仰慕已久』,決定留在劉邦身邊一起混。

  這些人的名字,在後世也基本都是如雷貫耳。

  隆慮侯周灶啊~

  魯侯奚涓啊之類。

  當夜,落草為寇的劉邦和自願留下來追隨自己的兄弟們痛飲半夜,又追究斬了那條象徵著嬴秦『天命』的白蛇。

  之後,便是長達數年的草寇生涯,以及始皇駕崩之後的天下群雄並起,共反暴秦。

  在這個過程中,太祖劉邦從始至終,都在依仗豐沛老鄉。

  ——落草為寇時,身邊是老鄉們充當小弟,豐沛的百姓們也多少照顧著呂雉、劉樂、劉盈母子;

  起兵反秦時,也同樣是豐沛子弟追隨,組成了沛公劉季最原始的創業團隊。

  之後南征北戰,一直到劉邦先入咸陽,接受了三世子嬰的投降,劉邦身邊,幾乎就看不到幾個『非豐沛出身』的隨從、部曲。

  而這些人——這些從始皇駕崩,甚至是劉邦落草為寇開始便追隨劉邦左右,為漢室立下汗馬功勞的豐沛子弟,便是南軍唯一的兵源。

  開國時,是剛從戰場上下來的豐沛老兵;

  後來,是這些老兵的子嗣、後代。

  到現如今,基本是個豐沛戶籍,且身無殘缺的青年,就都可以在南軍混上幾年。

  這是一支曾經光榮、曾經偉大的隊伍。

  但在那場發生在諸呂之亂後、發生在南北兩軍之間的皇宮保衛戰時起,曾經政治成分最純、最『紅』的南軍,也不可避免的墮落成了豐沛子弟混吃等死,坐吃山空的溫床。

  所以,到了劉榮這一朝,世人皆以北軍為禁軍,卻只以南軍為『元勛子弟少爺軍』。

  至於竇老太后口中,那罪無可恕,卻也功勳卓著的諸呂外戚,劉榮也知道說的是誰。

  ——周呂侯呂澤。

  一位極具神秘色彩,在漢室開國過程中舉足輕重,卻被史料可以抹除大半痕跡的神秘外戚,呂氏外戚一族最傑出的子弟……

  「南軍,無論是最初的豐沛老卒,還是如今的豐沛子弟,都是我漢家的功臣。」

  「——便是整個南軍上下,都儘是缺胳膊少腿的苦命人,我漢家,也必須好生榮養著。」

  「因為南軍,便是我漢家的根。」

  「根若是鬆動了,那宗廟、社稷,自也就隨之震搖了……」


  老太后話音落下,劉榮又是一點頭。

  對於南軍,劉榮的看法和老太后,以及漢室歷代先皇一致。

  ——這支光榮的元勛部隊,別說是打不了仗,就算是生活不能自理了,漢家也得好吃好喝養著。

  千金市馬骨也好;

  立貞節牌坊也罷。

  總之,就是非如此不可。

  當然,劉榮不願意就這個話題,與老太后有太過深刻的交流,也不完全是因為沒有意見。

  而是因為眼下,祖孫二人之間的話題,和南軍的關係並不大。

  準確的說,劉榮想要通過這場話題,讓老太后明白的,並非自己對南軍的看法……

  「北軍,就簡單多了。」

  「——鴻門宴後,太祖皇帝受封漢王,率部南下漢中。」

  「同年秋,使淮陰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得以還定三秦。」

  「北軍的底子,就是那時候打下來的。」

  …

  「說是太祖皇帝還定三秦時,關中之民苦三王久矣,聽聞入關的是約法三章的沛公,當即便是十數萬人踴躍參軍報效。」

  「於是,太祖皇帝乃使外戚:周呂侯呂澤,負責豐沛兵馬;」

  「至於在關中新受的兵馬,則一股腦都交給了彼時的大將軍:韓信手中……」

  一番話,既是回憶了那段往昔歲月,也委婉的表明了老太后,對南北兩軍的看法,或者說態度。

  ——南軍,那是原始合伙人;

  北軍,則是後來的天使投資人。

  二者各有不同,重要性說不上孰輕孰重。

  再往下,老太后的語速,便明顯放緩了不少。

  「飛狐軍,是太祖高皇帝專門用於衛戍邊牆的精銳。」

  「——甚至比太祖皇帝年間的南軍,乃至如今的北軍都還要更強悍!」

  「最主要的是:自太祖高皇帝設飛狐營至今,從來沒有除漢天子以外的第二個人,曾順利命令過這支軍隊。」

  「如果說,南軍是我漢家的根,北軍是我漢家的枝葉;」

  「那飛狐軍,就是我漢家這顆『樹上』,最粗、最壯,同時又長得最高、長的最直的一根主幹。」

  「我漢家,不能沒有南軍這個『根』,也不能沒有北軍這個『枝』。」

  「但只要飛狐軍這個『干』還在,那無論情況惡劣到怎樣的程度,都絕到不了山窮水盡的那一步……」

  很顯然,老太后對飛狐軍的評價很高。

  當然,飛狐軍也配得上這樣的評價。

  ——一支孤軍,滿共不到兩萬人,雖然說不上保了漢家北牆五十年太平,卻也起碼是讓匈奴人聞風喪膽,確保北牆勉強能夠支撐。

  若是沒有飛狐軍,情況會是什麼樣?

  漢家別說是積蓄力量,輕徭薄稅了——苛捐雜稅一股腦全壓在百姓頭上,搜刮來的民脂民膏,也不過是確保邊牆無虞而已,根本無法進取。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飛狐軍憑藉一己之力,讓漢家以極小的代價、極低的戰略成本,得以抽出功夫悶頭髮育了五十年。


  這樣一支英雄部隊,再怎般誇讚,也絕對當得起。

  「句注軍麼……」

  「嗯……」

  「倒也是打了幾場漂亮仗。」

  「只是比起飛狐軍,卻是差遠了……」

  最後丟下這麼一句模稜兩可的話,老太后就擺出一副『我說完了,該皇帝說了』的架勢,儼然是結束了發言。

  而老太后如此作態,也終是讓劉榮心中大定。

  ——句注軍,是和細柳、霸上、棘門三營同時設立,卻主要負責邊牆一線衛戍任務的常備野戰軍!

  自然,和細柳、霸上、棘門三營一樣,是由少府內帑、相府國庫各自承擔部分,再由主將補上缺口的模式,吃『百家飯』養著的軍隊。

  而對於這樣的軍隊,老太后的態度也可謂是直白務必。

  ——句注軍,念在其戍邊有功,老太后還勉強願意提一嘴;

  至於細柳、霸上、棘門三營,老太后卻是連提都不願意提!

  哪怕是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過程中,起到過關鍵作用的細柳營,老太后也同樣不屑一顧!

  至於原因,也顯而易見。

  和劉榮不待見這種吃『百家飯』,聽『百家話』的軍隊一樣:老太后對於這樣的軍隊,也同樣心懷不滿。

  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很簡單了。

  「即是皇祖母相召,孫兒,自不敢有所隱瞞。」

  心裡有了底,劉榮說起話來,也終是不再拐彎抹角。

  「孫兒意,擴羽林、虎賁二校各為都尉,以為我漢家拱衛長安之禁軍,一如往昔之南、北二軍!」

  「只是不同於往昔,南軍取豐沛子弟,北軍取關中良家子——羽林、虎賁二軍,皆以英烈遺孤為卒,自幼操演成軍。」

  「如此一來,我漢家將再次達成兩支禁軍相互掣肘、制衡,而非一家獨大的局面。」

  「於宗廟、社稷而言,此舉之利弊幾何,皇祖母,不會不明白……」

  ···

  「至於北軍,孫兒的意思,是伺機改變為下一個飛狐軍。」

  「——其實過去這些年,北軍與其說是禁軍,倒不如說就是第二支飛狐軍!」

  「每逢戰事——北牆有變,匈奴入侵也好,南方生疑,趙佗稱帝也罷;」

  「便是關東諸侯作亂,出征平叛的大軍骨幹,都總是北軍將士。」

  「這麼些年下來,北軍的戰力,早就可以作為又一個飛狐軍去使了。」

  「更何況關中民風彪悍,百姓民尚武之風極盛;」

  「以一個『禁軍』的名頭,將關中子弟兵都鎖在長安,終歸不是長久之計。」

  「畢竟關中,乃我漢家之國本、我劉氏之根本……」

  如是一番袒露,老太后面上神情當即便暖了幾分。

  ——甭管怎麼著,劉榮至少還願意實話實說,根本沒有欺瞞老太太的意思;

  到了如今這個年紀,老太太在意的,其實也就是這點聊勝於無的尊重了……

  「至於朔方、河西二軍,孫兒也是同諸位將軍、大臣們再三商議,才最終定下。」

  「至於此諸軍之供養皆出少府,不容外朝插手分毫……」

  「皇祖母,當也是明知其故……」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