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道道聖旨便發往全國各地,有推進新稅制的,有落實興商令的,有督促鄉縣州三級學校建設的,也有督促軍事進展的。
皇宮內外、五司衙門,一片忙碌的景象。
京城雒陽,大街上人來人往,各店鋪會來熱鬧的吆喝聲,一片平和安詳的景象,仿佛一直都是這樣,從來沒有受到打擾。
然而,事實上,雒陽城前不久剛剛經歷了董卓造反揮兵東進,何進造反京城作亂,匈奴兵臨城下,蹇碩造反,以及更近一些的袁氏造反,袁紹率兵打進瓮城。
可以說,近幾個月來,雒陽城很少有能安寧之時,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們只要聽說陛下在京,心中就無比塌實,不必擔心京城生亂。
儘管全國戰亂頻荏,甚至有一些還距離京城不遠,但只要有陛下坐鎮,老百姓就可以全身心地過自己的安生日子。
曾經那個受萬民唾棄的昏君,此刻成了百姓的主心骨。
大司宗盧植伸了伸有些酸脹的老腰,滿面笑容道:「老夫有生之年,還是第一次看到朝廷運行如此高效,即便是在沒有戰亂的年代,也無法與現在相比。」
「是啊。」大司宗丞蔡邕感嘆道,「單看朝堂內外的有序高效,誰會想到這是一個戰亂四起的天下呢?我倒是覺得,一旦戰亂平定,大漢很快就會再次迎來盛世。」
「如果老夫所料不差,這個盛世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大盛世。」盧植面露神往之色,「多少大儒心生嚮往的時代,不知道老朽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了。」
「不僅僅是大儒嚮往喲。」蔡邕笑道,「用陛下的理念,那是百業興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世。」
「百業興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盧植笑著沉吟良久,緩緩道,「確實令人神往,可是……真有這樣的盛世嗎?」
「聽聞昨日陛下駕巡太醫院建設情況,與華佗、張仲景兩位神醫討論醫學,當時講到愚公移山之事。」
蔡邕道,「陛下說醫道之途多艱,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是有利於天下民生的,就要一代接一代做下去,不斷翻越高山、攻克難題,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我們的事業也就可以永垂不朽,我想這盛世建設也是一樣的道理。」
盧植點了點頭,頗有感觸地道:「是啊,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只要我們血脈不斷,這事業便永遠流傳,總有建成盛世的那一天,對了,你還沒有兒子吧,你都沒有子嗣傳承,談什么子子孫孫無窮匱?」
蔡邕:「……」
盧植:「抓緊啊,要不要給你半天假?」
蔡邕:「……」
盧植:「這事老夫深有體會,人勤地不懶!」
蔡邕:「……」
……
河東,臨汾城。
董卓滿臉怒容,一腳踢飛面前的几案,酒水四濺,吼道:「來人,將郭汜推出去斬首!要你這無能之輩何用!」
在之前的夜襲戰之中,華雄被俘,郭汜在李傕的接應下才逃出生天,可謂損兵折將。
如今的董卓軍,可謂搖搖欲墜,瀕臨崩潰,特別是從西涼帶出來的老軍,越打越少,而新抓來的壯丁又心勁不齊。
眼看著隊伍戰力和士氣都越來越低,今晚的夜襲,又失去了第一戰將華雄,損失了上千西涼精銳飛熊軍。
董卓焉能不氣!
「主公且慢。」謀士李儒急忙出來阻攔道,「如今大敵當前,正值用人之時,不如留得郭將軍一命,讓其戴罪立功。當務之急,是要立刻撤出臨汾城。」
「撤?!」董卓一臉疑惑道,「為何要撤?文優何故也出此擾亂軍心之言。」
「華將軍雖然襲營失敗,但是已然發現不同尋常之處。」李儒道,「兩次襲營,漢軍均衣甲在身、枕戈而眠,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今夜會有一次集中行動,而此地能令他們行動的,自然只有臨汾城!
眾人一聽,紛紛緊張起來,董卓也深吸一口氣。
「既然知道漢軍要攻城,我們何不將計就計,將其誘入城中,一舉殲滅?」牛輔晃了晃大腦袋,疑惑地問道。
不少人看向李儒,顯然他們都有著同樣的疑問。
「若只是蓋勛一家,則牛輔將軍此策可行。」李儒說道,「不過蓋勛不會傻到以劣勢之兵強攻堅城,如果李某所猜不差,今晚漢軍的行動一定是皇甫嵩與蓋勛兩人的聯手,而我軍接連受挫,如今又失去第一大將華雄,已難以再與官軍正面抗衡,不如趁著官軍還未攻來,及時退走。」
「只要通過退回隴西,本將軍還會再聚一支虎狼之師。」董卓緩緩站起身來,道,「不過此去西涼路途遙遠,而且途中又多險關、大城,西涼羌患已經被平,怕是會遭到官軍四面圍剿。」
「如今之計,我們要撤的方向自然是不能往安穩之處撤退,而是哪裡亂就去哪裡。」李儒見董卓已經贊同了他撤退的計策,頓時說話也有了底氣,道,「南匈奴正在混戰之際,不如我大軍殺入河套,整頓蠻夷之力,朝廷一向對河套諸蠻退讓懷柔,多半不會大兵追殺,只要給我們養精蓄幾年,便可殺回來報仇雪恨!」
董卓也是果決之人,稍微一想便知道李儒所言在理,便立刻道:「傳我將令,大軍連夜開拔,棄臨汾城北上!」
「遵命!」眾將齊齊抱拳領命。
正在這時,突然城外鼓號喧天,喊殺聲震耳。
「不好,想必是官軍已經開始攻城了,快準備撤離!」李儒大聲道。
一名親兵急匆匆跑進來,大聲稟報導:「將軍不好了,官軍突然攻城!」
「可看清有多少兵馬?」董卓問道。
「官軍趁著黑夜,悄悄爬上城頭。」親兵氣喘吁吁道,「與守城兄弟交上手了,城下的火把密密麻麻,不計其數,怕是傾巢而出了。」
「果如文優所言,這決不是蓋勛一家的兵馬。事不宜遲,快撤!」董卓猶豫一下,接著道,「叔穎,你與張濟領兵三千守城斷後,其餘諸君,立刻撤退,前往南匈奴!」
叔穎是董卓的弟弟董旻,在此生死關頭,派誰斷後都不放心,恐怕沒等自己離開臨汾城,斷後的就把城池獻了。
可惜的是,自己的親弟弟雖然不會背叛自己,但是讓他斷後恐怕也是凶多吉少、有去無回。
至於張濟,也是董卓的一員愛將,有勇有謀,可以作為自己弟弟的副手。
眾人轟然散去,各自調集人馬,守的守、撤的撤,臨汾城內一片混亂。
李傕也在以最快的速度集合人馬,沉重的物品一概不要了,準備輕裝簡從出城。
謀士賈詡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忙亂的李傕。
李傕起初沒有注意到賈詡的異常,一邊整理物品,一邊和他講述著剛才在大帳之中議事的過程,後來才發現,賈詡一直站在旁邊聆聽,而沒有要收拾東西跑路的樣子。
「先生何故不收拾行囊?」李傕問道,「是不認同李儒之策嗎?」
作為一名武將,李傕也知道一些文人的臭毛病,就是所謂的文人相輕,經常相互看不起,相互不服。
他認為李儒和賈詡都是有大才的,在弘農之戰中,若非賈詡,自己早已慘敗,甚至恐怕早就屍骨無存了。
難道這兩位智者也在暗中較勁?可若是賈詡反對李儒的謀劃,我該怎麼辦?
正在疑惑之際,卻見賈詡搖了搖頭道:「非也,當前之計,李文優的計策乃是上策。」
「既然如此,先生何故……」李傕更加疑惑了。
「董公身邊有文優先生一人足矣。」賈詡笑道,「倒是留下斷後之人,兵微將寡,若無人謀劃恐怕難以支撐下去。」
李傕聽後不由得動容,深深鞠了一躬道:「先生大義,主動以身涉險,羞煞我等逃撤之輩,此去李某定會在董公面前為先生多加美言,臨汾無須多守,只要助董公順利脫困即可,有此大功,必得董公重用。」
「那就多謝將軍了。」賈詡也向李傕躬身致謝。
很快,李傕收拾停當,向外走去,賈詡在身後相送,剛剛出了營房,正遇到張濟帶著大批人馬風急火燎地往南城門趕。
「老張,愚兄送你個寶貝。」李傕大聲喊道。
「有話快說,現在沒工夫扯蛋。」張濟回頭大聲道。
「這是愚兄身邊的得力謀士賈先生。」李傕說著指了指身邊的賈詡道,「賈先生足智多謀,不在李文優之下,若不是他出謀劃策,愚兄恐怕就栽到弘農了,賈先生大義,願意留下協助守城,你就將他帶在身邊,遇事多多請教,可保你敗得不至於那麼慘!」
「放屁,什麼叫敗得不至於那麼慘?張某要殺敵立功。」張濟大聲道,「賈先生請跟我來,不過你要自己保護好自己,刀箭無眼,亂戰之中張某也護不了那麼周全。」
賈詡向李傕拱了拱手,轉身走向張濟。李傕也拱了拱手,打馬急馳而去。
……
卻說蓋勛剛剛與眾將官在中軍大帳之中宴飲完畢,慶賀華雄歸降,因為眼看著再有半個時辰就到卯時了,而與皇甫嵩的約定攻城時間是卯時三刻。
也沒法休息了,於是當下傳下令去,立刻準備早飯。
其實大家都心裡有數,因而今晚雖說是宴飲,但誰都沒有喝多,保持著清醒頭腦準備戰鬥。
大軍剛剛開始造飯,就見臨汾城方向火光沖天,鼓號聲、喊殺聲遠遠傳來。
蓋勛一震,大聲喝道:「怎麼回事?速去探知是誰在攻打臨汾?」
他與皇甫嵩約定的攻城時間是卯時三刻,現在還不到卯時,怎麼那邊就開打了?
「難道是皇甫嵩在搶功?」華雄疑惑道。
蓋勛搖了搖頭,他對皇甫嵩非常了解,甚至非常非常敬重,這位大司馬不是那種人。
曹操意氣風發地道:「不管是誰在打臨汾,作為大漢王師,我們也一定要去幫幫場子。」
「傳我帥令,準備集合!」蓋勛大聲道。
正在這時,親兵領著一名武將匆匆而來,蓋勛認識,正是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
皇甫酈對著蓋勛深施一禮,道:「晚輩見過大司刑,叔父聽聞大司刑分兵去救河內,又連續受到董賊襲營,便毅然提前率兵進攻臨汾,特命晚輩前來送信,請大司刑稍歇片刻,等將士們恢復銳氣之後再行前往臨汾助戰。」
「放屁!他皇甫嵩看不起誰呢?」蓋勛大怒,喝道,「全軍集合,不吃早飯了,打下臨汾再吃,打不下來就餓著,馬上出發,兵進臨汾!」
皇甫酈一看急忙道:「大司刑誤會了,叔父沒有看不起您的意思,只是不想貴軍太過勞累,由原來的合擊臨汾,改為由叔父作為先頭攻打,大司刑稍後進兵。」
「哈哈哈哈……」蓋勛放聲大笑,道,「回去告訴大司馬,他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我蓋勛也從來不是軟蛋,不能讓別人替我出頭,就讓大司馬安心從正面進攻,我率軍抄臨汾的後路!誰先進入臨汾城還不一定呢,哈哈哈……」
皇甫酈一看蓋勛並非真的責怪皇甫嵩,不由得放下心來,大喜道:「那咱們就在臨汾城相會!」
說罷,轉身離去。
此時大軍已經集合完畢,除華雄留守外,蓋勛幾乎率全營人馬傾巢而出,繞道前往臨汾城的北門而去。
到達臨汾城下之時,天色已經蒙蒙亮,遠遠可以看到南城方向激戰正酣,爭奪十分激烈。
這時探馬來報:「啟稟大帥,臨汾北城大開,賊人正在紛紛出逃!」
「加快速度,別讓董賊跑了,捉拿董賊者,官升三級!」蓋勛興奮的大聲喊道。
搞不好今天蓋某的功勞還真要比皇甫嵩更大!
大軍聞令,向北城門急行軍,蓋勛心中暗自可惜,要不是騎兵都派到河內支援朱儁,現在絕對會派上大用場。
徐晃、夏侯惇在前開路,曹操率宗族諸將為第二路,蓋勛居中統籌,丁原率并州軍合後。
仿佛一股黑色洪流狠狠沖入正在撤退的董卓兵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