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寫在日記里的不叫秘密
是故,在目前這種沒能力生產製造火器的前提下,對現階段的大明來說,長矛絕對是最好用,最合適的武器。
或者說,不光是現在階段的大明。
對古往今來的那些起義者來說,長矛一直都是最好用的武器。
否則的話,史書上記載農民起義時,就不會那次都有「揭竿而起,斬木為兵」這樣的字眼了。
斬木為兵的兵,說白了就是長矛。
郭大山聞言,忍不住面露喜色,開口說道。
「世子爺放心,小人明白!」
語罷,他便準備按照朱靖安的吩咐,尋摸人才,擴大大明工部的規模去了。
王順沒有離開,而是站在朱靖安身邊,有些好奇的開口詢問道。
「世子爺,殿下之前不是準備要帶兵去打武宣縣城的嗎?」
「怎麼忽然改變主意,要向金田轉進了?」
朱靖安回頭看了一眼王順,也沒有賣關子,徑直開口解釋道。
「我大明剛剛復國,國力尚弱,正是需要找個地方韜光養晦,紮實根基的時候。」
「如果現在就發兵去攻打武宣縣城,必將會導致清廷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我們身上來,這可並非是什麼明智的選擇。」
「就憑我們現在的實力,一但引起了清廷的注意力,使得清廷發兵來剿,我大明王師斷然不會是清廷大軍的對手。」
「是故,我和父親商議之後決定,準備要先率領大軍,前往金田鎮附近的雙髻山,紫荊山一帶的山區蟄伏一段時間,韜光養晦。」
「等我大明王師兵精糧足之後,再大軍出山,橫掃天下。」
朱靖安現在所求只是一個緩衝,以及練兵的時間。
普通百姓不經過訓練就要拉到戰場上去和正規軍作戰,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王順聞言之後,抱拳表示自己明白。
然後就去著手安排埋鍋造飯,準備開拔的事宜了。
而朱靖安則是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從床底下找到自己之前寫的日記,點燃燭火,將日記付之一炬。
看著那個日記燃起熊熊火光,被燒成了灰,他又上去踩了幾腳。
直到確保再不能從灰燼中看出什麼字樣來,朱靖安這才送了口氣。
朱靖安承認,之前寫日記的事情是他自己腦抽了,竟然干出了把秘密寫到了日記本里的蠢事。
寫在日記本里的那還能叫秘密嗎?
是故,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朱靖安果斷作出了決定,將自己之前寫的日記付之一炬。
絕不留下任何的隱患。
幸而現在還不遲,他的日記肯定沒別人看到過,及時處理掉也就是了。
……
朱家莊上空飄起了炊煙。
空氣中滿是米粥以及燉肉的香味。
莊子上的那些個雞鴨豬羊被一口氣殺了大半,準備燉成肉湯,分給莊子上的莊戶們食用。
只是,聞著空氣中那誘人的米香和肉香,看著那白花花的米飯以及油汪汪的燉肉,朱家莊的莊戶一個個都是愁眉不展,臉上滿是憂愁之色。
因為他們都知道,朱老爺家的肉可不是那麼好吃的。
他們現在已經上了朱老爺家的賊船,這頓好的吃完,那就要上戰場去和朝廷大兵拼命了。
這頓飯和斷頭飯沒什麼區別。
知道自己馬上要沒命了,斷頭飯就算是再怎麼豐盛,他們也吃不出個什麼滋味來。
楊老漢佝僂著腰,端著一個海碗,碗裡是滿滿的白米飯,米飯上還澆了肉湯,一塊油汪汪的大肥肉片子靜靜的躺在白米飯上。
楊老漢說是老漢,其實他今年才三十歲,可生活的苦難,卻是已經將他折磨的好似一個小老頭。
脊背佝僂,身材幹瘦,臉上溝壑縱橫,眼睛暗淡的沒有一絲的光澤。
他人生的前三十年,吃的最多的食物就是地瓜。
地瓜干,地瓜粥,地瓜粉,烤地瓜,地瓜稀飯……
焯水之後簡單涼拌一下的地瓜藤,對他來說就能算是難得的美味。
廣西這地方地狹民稠,糧食產量有限。
像是楊老漢這樣家裡七八口人,卻沒有二畝地的窮人,有且只有地瓜可以吃。
不吃地瓜,那就只有餓死了!
唯有每年農忙的時候,他才能吃上幾頓地主老爺家施捨的雜糧米飯,而不是繼續以地瓜果腹。
他記得,自己前半輩子吃的最好的一頓,是自己老娘去世那年的過年。
大年三十的晚上,他飽飽的吃了一大碗白米飯,還吃了一塊已經醃製了好幾年,外皮都長綠毛了的老臘肉。
時至今日,那塊老臘肉的味道,楊老漢都久久無法忘懷。
臘肉都已經那麼香了,鮮肉該有多好吃?
他曾經發過誓,如果有人能讓自己吃上一頓鮮肉,自己能把命賣給對方。
可是當買他命的肉真的出現在碗裡之後,楊老漢又不想吃了。
看著自己碗裡那塊油汪汪的大肥肉片子,楊老漢嘴巴的里的口水快要匯聚成和,臉上的糾結也快要化成實質。
而他身邊的眾人,不管男女老幼,大多都是相同的表情。
氣氛低沉且壓抑!
只有一些不懂事的小娃娃滿臉興奮,吃的滿嘴油光。
少年不識愁滋味,這些娃娃們可不懂這頓飯可能是斷頭飯的道理。
他們只知道自己自出生以來,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
朱靖安穿著一身仿明代漢服的戲服,頭頂帶著一個瓜皮小帽,帽子的中間還鑲嵌著一顆金鑲玉。
顯得不倫不類的!
他之所以如此穿著,是因為滿清的剃髮易服摧毀了漢家的衣冠文化。
使得民間的穿著大多都變成了長袍馬褂。
朱國昌在揭竿為旗的時候,壓根找不到漢家制式的衣冠,只能是先穿一身戲服頂著。
然後讓繡娘抓緊製衣!
而朱靖安自然也是如此,只能是先穿一身並不合身的戲服湊活。
他身邊帶著幾名親隨,在人群中走過,看著四周莊戶們臉上那憂愁低落的神情,朱靖安的心緒也是在不斷的下沉。
看得出來,這些莊戶全部都是被朱國昌坑上賊船的,他們對於反清復明,壓根沒有任何的興趣。
他們如果繼續保持這樣的情緒,朱靖安很懷疑在自己前往金田鎮的路上,身邊的隊伍就會逃散大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