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艦炮上岸
「快要出來了,哥幾個,加把勁啊!」
大冬天裡,幾名光著膀子的炮手正在用力地推著不小心陷入泥坑的炮架,豆大的汗珠從黝黑的臉龐落下,滴落到泥坑之中。
炮架上載著今早剛從博望號炮甲板吊上岸的十五斤炮,這是一門青銅鑄造的寇菲林長炮,倍徑在23左右,重量高達四千多明斤,折合後世度量衡大約有2.5噸重。
為了在陸上運輸重型艦炮,林海之前專門安排營造司製造了炮車。這種炮車分為前車和炮架,兩個部分之間是軟連接,運輸的時候連在一起行走,進入陣地後把前車分離,只用炮架。
之所以要有前車,是因為單獨的炮架很難兼顧射擊和行走兩種工況的使用要求。
射擊時炮架最好是兩輪的,後面帶有撐在地上的尾撐,與兩個輪子一起形成穩固的三角支撐,這樣有利於減小后座。但這種結構在行走時的平衡性卻不好,所以要加上前車構成一個軟連接的四輪車。
炮架與前車的連接方式是把尾撐上的鐵環套在前車的後部,行走時炮口向後,挽具都與前車連接,同時前車還可以裝載彈藥,道路狀況較好時上面還能坐人。
這種西式炮車在明末很少見到應用,但在主要的幾本西法炮學書籍里都有介紹,所以何良燾對其並不陌生。
與東方的炮車相比,西式炮車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輪子很大,這對行走時的通過性是有好處的。
十五斤炮自重2.5噸,連同全套炮車總重超過4噸,林海讓曹知縣在同安徵調了兩百多頭水牛作為挽畜,二十門炮每門分到十頭,多餘的是備份。
明代沒有重型挽馬,水牛就是挽力最強的挽畜,而且服從性也較好,除了慢沒啥毛病。好在會友公司艦炮上岸的唯一目的就是攻城,對機動性的要求並不高。
除了兩個五人炮組之外,林海還給每門十五斤炮配了一隊輔兵協助運輸,也就是說一門炮二十二個人,外加十頭水牛。
輔兵和炮手們有的在後面推著四尺多高的輪子,有的在前面拉繩子,還有的在更前面鞭打拉車的水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這輛陷入泥坑的炮車給弄出來了。
「這得虧是冬天啊,要是春夏季節的泥濘路面,還不知道這一路有多折騰?」
「嗨,別說了,快趕路罷。上頭的命令是天黑前一定要把炮運到,咱們這一隊已經落後了。」
眾人七嘴八舌地邊走邊聊,沒想到很快就趕上了大部隊,因為前面十九輛炮車全部停下了。
「咋回事?怎麼停了?」
「前頭彎太急,說是要換挽具。」
這些炮車在系架時,挽畜沒有採用傳統的並排行走方式,而是前後多排行走,每一排就兩頭水牛,一共五排。
挽畜多排行走的方式在歐洲是比較常見的,但在東方卻幾乎看不到,與此相配套的挽具自然也就沒有。
這是由於古代歐洲的系架法長期落後於東方,原始的項挽法一直用到了公元8世紀,這種系架法會壓迫挽畜的氣管,導致其發力困難。
歐洲人的解決辦法就是堆挽畜數量,32匹馬甚至48匹馬系架都不罕見,這樣一來就只能是倒逼著採用多排行走的方式了。
但中國古代在系架法方面卻很超前,西周時期就發明了胸挽法,到戰國末期已臻於完善,這比歐洲早了兩千年。
而在歐洲開始採用胸挽法的同一時期,唐代中國又開始了向最終的鞍套式系架法進化,直到五百年後的13世紀歐洲才追了上來。
會友公司之所以要採用挽畜前後多排行進的方式,主要是受限於壕溝的寬度,十五斤炮要在一丈來寬的壕溝中推進必須如此。
這種方式也會帶來壞處,那就是整個行走系統的長度變得很長,轉彎半徑會比較大。好在Z形壕的交通網絡是比較規整的,只要設計好路線,就可以只在鈍角處轉彎。
但在眼下這處急彎,五排水牛拉車卻是無論如何也過不去的,眾人只得更換挽具,換回了傳統的並排行走模式。
類似的么蛾子在這一路上層出不窮,負責運炮的輔兵們苦不堪言,最終將這二十門炮運到的時候已經是後半夜了。
短短七八里路,炮車走了整整一個白天還不止……
一直在等待炮車到來的林海早就派人去了解過情況了,所以沒有對輔兵進行處罰,這件事只能怪他對陸上運輸重炮的困難估計不足——早知如此,昨天就該起運了。
其實他應該想到的,明清戰爭中經常會出現等待紅夷大炮到位的情況,有時甚至會等一兩個月。
這件事過後,林海更深刻地認識到一個道理:對於陸軍野戰炮來說,拋開重量談性能那都是耍流氓,畢竟只有及時拉到戰場上的炮才是好炮。
還有一個感受就是,炮車也需要持續改進。林海知道18世紀歐洲的炮車也減了不少重量,但怎麼減的他卻不清楚,這只能依靠營造司的智慧了。
此時第二道平行壕已經挖好了一半,林海連忙下令讓十五斤炮進入戰壕,為此第一道平行壕的兩端專門修了兩道緩坡。
重炮下坡也是個麻煩事,需要十幾人在後面用繩子拽住,慢慢地放下去……
「總座,費了這麼老大勁把這些重炮運過來,能打垮對面的城牆嗎?」吳國毅對海軍重型艦炮的威力了解有限,此時忍不住問道。
「試試看罷,我覺得應該沒問題。」林海對此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他記得永曆四年第二次廣州之戰,清軍尚可喜就用70多門紅夷大炮轟垮了廣州城的城牆,炮擊持續的時間不到兩天,城牆垮塌的長度卻有三十丈。
林海專門翻閱過廣東的地方志,了解到廣州城高二丈八尺、上廣二丈、下廣三丈五尺,城牆比廈門更厚。
雖然尚可喜部投入的火炮數量更多,但其中絕大多數火炮的威力應該不如23倍徑的18磅炮。
何況尚可喜又不會沃邦攻城法,不可能把這些紅夷炮推進到距離城牆很近的距離。畢竟廣州城防火炮也不在少數,光是戰後清軍繳獲的就有500多門。
既然廣州的城牆都能被轟塌,廈門城又有什麼理由能扛過去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