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玉米來蜀中

2024-08-15 08:58:55 作者: 起名好難呵呵
  玉米作為四大主糧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

  玉米具有較強的耐旱性、耐寒性和耐貧瘠性,適合在多種環境中種植,特別適合在蜀中種植。

  蜀中對秦國十分重要,是秦國重要的糧倉之一!

  秦惠文王九年,派秦國大將司馬錯率軍滅蜀,將蜀地完全納入到秦國,此後,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中,蜀中糧倉的作用是顯著的,有了蜀中,除類似「長平之戰」這樣的兩國長期對峙外,秦國基本上沒有缺少過糧食。

  在蜀中,秦國具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因此,秦國可以完全忽視蜀中百姓的生活,不計代價的壓榨蜀中的糧食供應秦軍,同時,蜀中的世家對秦國君臣也沒有任何的制約,如果不老實,反對秦國的政策,秦國可以毫不猶豫地清除他們,一切目的就是為了蜀中能供應更多的糧食給秦軍。

  秦國把成都平原打造成糧倉,給前線的地區做補充糧草的工作 ,這樣秦國就如虎添翼。而且事實證明秦國的目光長遠為他賺取了優勢,在秦趙兩國遭遇旱災糧收銳減的時候,秦國憑藉蜀地囤積的糧草,成功獲取了戰爭的勝利,

  但這也間接導致,蜀中百姓對秦沒有一點歸屬感,蜀中也常有暴亂發生。

  為了緩解這一現象,玉米就可以起大作用,玉米的高產可以彌補蜀中人缺失的糧食,極大的緩解了蜀中人的不滿。

  幾日後,滿載玉米的馬車咿呀咿呀從咸陽出發, 由褒斜道至關中,再由金牛道前往成都。

  褒斜道在秦昭襄王任命范雎為相後,修建棧道,能過大軍輜重車馬, 較為好走;後世所稱「蜀道難」主要在於金牛道五丁峽一段, 狹窄處只能由一人一馬通過。

  不過金牛道並非只能途經五丁峽, 陽平關至金山寺入四川界這一路道路更為寬闊平緩,到了白水(沙洲)至昭化,就與另一路道路合一。大軍和商隊主要走這一路。

  這一路稍稍繞遠一些, 所以若旅客沒有太大輜重要求,大多走五丁峽一段。

  主糧少內帶著玉米入蜀, 自然走陽平關。有秦軍護衛, 不用擔心路途安全,很快便到達蜀中,

  蜀中郡守張若早就接到指令,早早等待。

  姬蘭雪為了可以更好的幫忙早就向嬴政詢問了巴蜀水文、土壤、植被、特產等自然條件。

  她非常熟悉後世巴蜀的農耕條件,儘管經過兩千多年的時間,巴蜀的自然風貌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一些細微之處仍然存在差異,這對農耕產生了重要影響。她和嬴政相互交流並對比各自掌握的信息後,制定了詳盡的計劃,並讓少內史一同帶給張若。

  同時,有給了一份有關如何預防瘧疾以及各種寄生蟲的方案,考慮到蜀中人多有寄生蟲問題,有給了幾幅打蟲的方子。

  嬴政為此也下了血本,以答應姬蘭雪會抽獎的要求,換取了如何從黃花蒿中簡單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主要方法之一。

  張若並非愚笨之人,對於蜀中的情況可謂了如指掌。

  蜀中地區的農作物種植依然以粟為主,同時也會間種稻菽等作物。然而,他們的種植方式相對粗糙,未能充分發揮當地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

  由於氣候炎熱潮濕,由蚊蟲引發的瘧疾以及各種寄生蟲病頻繁爆發,成為四川盆地最為嚴重的疫病之一,特別是在水災過後更為嚴重。


  此外,蜀中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語言交流略有不便,風俗習慣也大相逕庭,因此常常與官府及遷徙而來的秦民發生衝突。

  而且,巴蜀地勢封閉,懂得律令的人寥寥無幾,基層官員極度匱乏,導致政令的傳達和執行都異常艱難......

  比如,前一段時間,紅薯傳到巴蜀,巴蜀的兩個山寨就發生了械鬥。他們械鬥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山寨的人,偷了另一個山寨的紅薯。

  兩個山寨的蠻夷都是「板楯蠻」, 即被秦國所滅的巴國人。

  巴人最初以漁獵為生,到秦滅巴時, 平原上的巴人已經是農耕文明, 山中耕地稀少,所以兼併漁獵和農耕。

  秦國擴張後,並不是所有地方都嚴格遵循秦律, 而是因地制宜。

  比如對巴人就延續其原本的奴隸制,用獎賞的方式對其進行逐步同化。

  秦惠王時要求巴人首領每代必須娶秦女,以同化其後代;如今的秦昭王承諾每戶巴人都有一頃田的免稅額度, 娶再多妻妾,妻妾也不需要多交稅。

  兩個政策相互配合,不僅鼓勵巴人下山耕種,也讓貧寒巴人女子更願意入富貴的巴人貴族家為妾,導致大部分巴人平民男子娶不到本族女子。不需要秦王賜秦女, 他們就會主動與遷徙來的秦女結合, 進一步被同化。

  因為經常和秦人通婚,再加上石門地處出入蜀的交通樞紐,所以他們的消息並不太閉塞。

  後來,咸陽紅薯大豐收,秦始皇嬴政下令將紅薯傳至各主要糧食產地,其中就包括蜀中。

  然而,畢竟薯少地多,大部分土地較差的地區並未分到紅薯。

  其中就包括這兩個山寨,分別是大樹寨和大河寨。

  由於山上整塊的田地稀少,耕種十分困難。大樹寨的人們聽聞土豆只需在一小塊旮旯角落的土地上種植,就能長出一大串。於是,他們積攢了許多山貨進城找人換取紅薯。也算是他們運氣好,城中恰好有一戶人家有紅薯卻沒有種植,就與他們交換了。

  大樹寨的人買來了紅薯,按照打聽到的方法,種下了紅薯。可偏偏不巧的是,他們種紅薯的地方緊鄰著大河寨。

  大河寨的人在種地時,偶然挖出了幾個紅薯,感到非常新奇,就順手帶走了。

  大樹寨的人認為大河寨的人偷東西,大河寨的人自然不認。雙方從口角發展成互毆,然後就變成了兩個村子的人械鬥。

  而就像這樣的事,在蜀中卻是常有發生的。可張若對此事務處理的十分得心入手,蜀中人也十分認可這個郡守。

  再拿到這份計劃後,張若就明白,如果按這個改造蜀中,那蜀中一定會大變樣,變成富庶之地也不是不可能。

  計劃不足以讓張若不失態,但青蒿素卻驚呆了張若。

  什麼可以治療什麼?

  是我眼花了嗎?張若揉了揉眼,又看了一遍。

  瘧疾?!

  是瘧疾……

  瘧疾也可以治療嗎!

  這也不怪張若如此震驚,哪怕是嬴政,剛聽到有治療瘧疾的方法時也大吃一驚。

  那可是瘧疾啊!

  瘧疾在古代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對於兒童、孕婦、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

  瘧疾的症狀包括周期性規律發作的寒戰、高熱、大汗、頭痛和四肢酸痛等,長期多次發作後可能引起貧血和脾腫大。

  而且瘧疾在全球範圍內流行,尤其是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中南美洲、印度次大陸、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國等。

  古代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因瘧疾去世,例如亞歷山大大帝和但丁等。此外,二戰期間,太平洋戰場的瘧疾疫情導致大量士兵生病和死亡。

  可以說,於古人而言患上瘧疾不光自己活不了,甚至有可能威脅到其他人,是一種十分可怕的疾病。

  張若立即召集了手下的官吏,開始組織人力物力,按照計劃實施。他們先從推廣玉米種植開始,官府提供種子和技術支持,鼓勵百姓們開墾荒地種植玉米。

  同時,張若也派出人手,在各地宣傳預防瘧疾和寄生蟲的知識,並分發青蒿素給患者使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玉米逐漸在蜀中成片生長,糧食產量大幅增加。而瘧疾的發病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百姓的健康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

  蜀中的局勢漸漸穩定下來,人們對秦國的認同感也越來越強。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