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嘆道:「這兩人都死了,那劉徹又能派什麼人對抗匈奴呢?」
姬蘭雪嘆了口氣說,「衛青和霍去病的去世,導致漢軍的實力大幅減弱。再加上作戰環境的改變,漢武帝在晚年多次北伐卻屢次以失敗告終……
晚年時,又因為他長期服用丹藥導致的慢性中毒,這影響了他的判斷力和政治決策,讓漢武后期的朝堂成為人間煉獄,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驚險大逃殺。」
吃丹藥!?什麼大逃殺?
姬蘭雪:「除了衛青死後第十五年,劉徹逼死皇后衛子夫。逼死太子劉據及其妻妾子女外。
衛青死後第八年,劉徹誤信讒言誅殺李陵一家。
第十五年,正月,丞相公孫賀冤死獄中。
第十六年,處死丞相劉屈氂,夷李廣利、江充三族。」
嬴政……
嬴政感慨,「這些方士真是該死。」
姬蘭雪說:「誰說不是呢!自古以來丹藥不知道害了多少君王。」
嬴政心中暗自慶幸,還好自己還沒有沉迷于丹藥之道。他看向姬蘭雪,問道:「如此看來,這劉徹當真是老了……老糊塗了?」
姬蘭雪微微搖頭,說道:「劉徹並非老糊塗,只是晚年的他被權力和欲望蒙蔽了雙眼。他對方術的過度追求,使得他失去了對現實的清晰判斷。再加上身體每況愈下,更是讓他陷入了癲狂之中。」
嬴政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姬蘭雪感慨的說:「實際上,宿主,說真的,不管方士還是巫醫都應該好好管管,你想要人口增加,那醫療必須要重視的。」
「哦!為何,醫療就是醫家嗎?他們可以增加人口嗎?」
姬蘭雪說道:「就現在說,差不多,你想啊!如果秦國醫家治病的能力強了,醫家人多了,那百姓遇到什么小病啊!不就可以保住性命了嗎?而且啊……我還建議多培養一些接生婆或者說婦科醫師。」
嬴政前面聽著還覺得有點道理,後面又有點迷惑了,為什麼要多培養接生婆和婦科醫師啊!
生孩子,不是很簡單嗎?
嬴政把心中的疑惑問了出來說:「為什麼?」
姬蘭雪解釋道:「宿主,你可知婦人生產猶如在鬼門關走一遭,許多婦人因難產而死,你應該也知道的,生活孩子的寡婦可是很受歡迎的。你猜……為什麼啊!」
嬴政一愣,好似霧散雲來,的確啊!
幼年時的經歷,在這刻浮現與眼前,他的母親哪怕是個寡婦,甚至地位如此特殊,可依舊那麼受歡迎啊!
為什麼……除了他娘的美貌,另一個原因不就是因為她成功生了個孩子嗎!
嬴政皺眉道:「寡人從未聽聞此事,生子竟如此艱難?」
姬蘭雪看著嬴政的面色,明白他也想明白了:「有時候不是,百姓們不想生孩子,只是生孩子太難了,養孩子也太難了,若有更多專業的接生婆和婦科醫師,便可大大降低產婦的死亡率,到時孩子的存活率也高了。你不知道,後世國家因為各方面的條件比較好,人口達到十四億呢!」
嬴政張了張嘴巴,好一會才反應過來,驚訝的說:「多少!多少人!十四億!!」
姬蘭雪晃了晃身體,用力的說道:「是啊!就是十四億哦!」
嬴政咽了咽口水,這人也太多了吧!
他好想要啊!
若他的大秦能有那麼多的人,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可以實現的。
姬蘭雪撞了撞呆呆的嬴政,無情的說:「宿主,不要再想了,那不是你的人。」
嬴政回過神來,眼神堅定地說:「寡人明白了。竟然醫療如此之重,那寡人必當大力發展醫家!還要下令整頓方士和巫醫,嚴禁他們行騙害人。如有違者,嚴懲不貸」
姬蘭雪點頭贊同:「宿主,實際上,你可以建立大學,培養各種人才。」
嬴政好奇的問:「大學?儒家的大學,為什麼要建立大學啊!」
姬蘭雪連忙說:「不是,宿主,你誤會了,不是儒家的大學,是類似稷下學宮的學府,因為後世把最高學府叫大學,所以我才說建立大學。」
嬴政恍然大悟,原來是建立學府啊!
「我們大秦有學府啊!文廟不就是嗎。」
大秦的文廟於後世有點不同,沒有後世那樣受官方認可,更多的這是儒家自建。
姬蘭雪說道:「我知道啊!我的意思是讓你多建立一些學府,並且學府的學說,不要那麼單一,應給根據現在需要的人才,設計多種多樣學說,招收各國男男女女。宿主,你想一想,我們現在不是已經有了玻璃、造紙術等發明了嗎?需要更多的人才來參與其中。所以,應鼓勵人們去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大秦的發展。
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獎勵制度來激勵那些優秀的學者和工匠,讓他們更有動力去創新和改進。同時,在建立一些啟蒙學府,供小孩啟蒙。」
嬴政用手輕輕的摸著劍柄,陷入沉思,培養人才嗎?
不怪嬴政猶豫,主要他們秦國是想要實施愚民之策的,這建立學宮,完全與他的想法相悖啊!
姬蘭雪也明白嬴政的顧及,勸說道:「宿主,我也明白你為了秦國的安穩,想要實施愚民之策,到那是針對歷史上秦國的環境,你覺得現在的秦國和歷史上會一樣嗎?」
嬴政一愣,對啊!
他怎麼被忘記了,現在的大秦,可不一樣啊!就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
「先生,所言即使,那先生以為政應該怎麼做。」
姬蘭雪想了想,認真地說道:「宿主,我認為,此事應當從長計議,切不可操之過急。現秦國有文廟,可以先改進已有的文廟,挑選出優秀的學生,對他們進行重點培養,等這批人才成長起來後,讓他們擔任教師,在新建的學府里培養更多的人才。
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保證教學質量,還能形成良好的循環,源源不斷地為秦國輸送人才。」
嬴政聽了姬蘭雪的話,點了點頭,露出滿意的神色,覺得此法甚好。
姬蘭雪又說:「也可以,建立軍校,培養各種軍事人才。」
嬴政一愣說:「建立軍校!這個想法很好,但是秦國的將領大多需要攻城略地,多是家族受學,所以優秀的將軍實在太少了。」
姬蘭雪說,「不少啊!比如,趙國的李牧。那可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嬴政好奇,「戰國四大名將?都有誰?」
「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這個李牧那麼厲害,可以與武安君白起相比……」
姬蘭雪說,「是啊!後期攻打趙國時他可是秦國的大敵。」
嬴政沉默片刻,回顧老嬴政的記憶,可不是秦國大敵嗎?
對於李牧,嬴政不是特別了解,但老嬴政了解啊!
嬴政仔細翻看記憶,原來李牧又名李繓,嬴姓,柏仁人。
李牧最初長期駐守代地和雁門郡,負責守衛趙國的北部邊境,抵禦匈奴的侵擾。
他曾精心策劃並實施了一種獨特的作戰策略,即——兩翼包抄戰術,成功地出其不意地殲滅了匈奴超過十萬騎兵。
這一戰使得匈奴人對李牧心生畏懼,在此後的十餘年裡,匈奴都不敢輕易靠近趙國的邊境城鎮。
之後,李牧被調回到趙國國內,負責抵禦秦國的入侵。
他多次擊敗秦軍,成為秦國最為頭疼的敵將之一。
李牧不僅在軍事上有著卓越的才能,而且在政治方面也表現出色,可以說是一名全能型的將領。
然而,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個愚蠢至極的君王——趙王遷。
儘管如此,李牧依然憑藉著自己的實力和智慧,數次成功擊退了秦軍的進攻,並在戰鬥中斬殺了秦將桓齮。
王翦深知,如果不能除掉李牧這個強勁對手,秦軍在戰場上就難以迅速取得勝利。
因此,他向秦王建議使用「反間計」來對付李牧。
隨後,王翦派遣間諜潛入趙國的都城邯鄲,用大量金錢賄賂趙王遷身邊的寵臣郭開。
通過郭開的幫助,王翦成功地散播謠言,聲稱李牧和司馬尚與秦軍暗中勾結,企圖背叛趙國。
這些謠言引起了趙王遷的警覺,最終導致李牧和司馬尚被罷黜。
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
李牧拒不受命,趙王遷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將他殺害。
李牧死後第二年,王翦攻破邯鄲城。
想要收服這個李牧可不容易啊……
嬴政又問「還有其他優秀將領。」
姬蘭雪笑道,「有啊!兵仙——韓信啊!」
嬴政微微睜大眼,「兵仙?……」
「不要誤會,兵仙是後世人對其的讚美。」
「這個韓信在哪?能被稱為兵仙應該很強吧!」嬴政問。
姬蘭雪說:「那是相當強啊,他可是結束了秦末之亂,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大功臣呢。」
「韓信,字重言,淮陰人,他的人生簡直就是一部傳奇小說,早年還受了胯下之辱呢。
他投軍之初,並不受重用,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最終他得到了蕭何的推薦,得到了劉邦的重用。
在楚漢爭霸的戰爭中,他可是屢建奇功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這些都是他的經典戰役,他的軍事才能真的是卓越非凡。他的戰術那叫一個靈活多變,常常能出其不意,讓敵人措手不及。」
他不僅在戰場上英勇善戰,而且在治理國家方面也有獨到之處。他提出的『屯田制』,有效地解決了軍隊的糧食問題,真的是太厲害了。
然而,他的結局卻令人唏噓。在劉邦的猜忌和呂后的陷害下,他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當然,這也跟他性格太傲有關。」
嬴政越聽眼睛越亮,突然想到什麼,仿佛被潑了一盆冷水,嘴角不自覺地抽了一下,說「幫劉邦建立漢朝……那他現在多大啊!?」
姬蘭雪聲音中充滿戲謔,「韓信出身平民,大概再過個八九年,他就出生了。」
嬴政一撫頭,果然他就知道,系統不會無緣無故告知他這個。一陣無語,用手彈了彈姬蘭雪,說:「我們還是說說李牧吧!」
嬴政邊思考,邊敲桌案,想著能不能把李牧搞到手。
這是個人才!
或許,郭開這個人可以一用。
嬴政想了一會,拿過身邊的紙筆,詳細把剛才的想法寫了下來,讓人交給李斯。
趙國邯鄲城
郭開感到一陣冷汗直流,怎麼回事,有人要害我……
「郭大人怎麼了?有什麼不舒服嗎?」一道如絲綢般順滑,輕柔而富有感染力,仿佛一陣溫暖春風般的聲音傳來。
郭開抬頭看向前方,前方的床榻上,半躺著一位美麗的女子。
她的眼波如秋水般流轉,眉梢微微上揚,帶著一絲絲慵懶的嫵媚,讓人忍不住心馳神往。
此人便是趙國王后。
郭開悄悄地握了握手,低頭垂眉說,「臣沒事,多謝王后關心。」
趙王后眼波流轉,輕輕看了一眼郭開,柔聲的說,聲音如黃鸝般動聽,「郭大人,王上身體漸弱,妾甚是擔心啊!」
郭開喉嚨動了動,眼中滿是痴迷說,「王后放心,王上一定會沒事的,而且還有公子遷呢!」
趙王后見狀很滿意,微微一笑說,「我知道,郭大人是個忠臣,希望大人多指點指點小兒。」
郭開連忙說,「王后放心,臣一直都是站遷公子的。」
趙太后微笑的點了點頭,示意宮人賞。
郭開接過賞賜,離開王宮。
出了王宮,轉頭看了一眼王宮,眼中的痴迷消失全無。
心中呸了一聲,娼妓出身就是低下,披著龍袍也也改變不了一身狐氣。
看了看賞賜,眼中滿是輕蔑。
這點東西,簡直浪費他的時間,要不是這母子倆好忽悠,自己怎麼可能幫他。
秦國的商人好像從楚國回來了,也不知道又帶了什麼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