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張曉再入廣寧城
三個月後,建州佛阿拉城。
朝貢歸來的努爾哈赤正在清點自己著自己朝貢回來的收穫。
「龔先生,這次去了一趟京城,收穫還是不少,京城確實是無所不有,龔先生你想要的紹興黃酒我也給你帶了兩壇回來,這一路上小心拿著,總算是沒有半路碎了。龔先生,這樣子以後喝紹興黃酒,總該喝的盡興了吧。」努爾哈赤對著正在忙著清理物資清單的龔正陸說道。
「實在是太感謝汗王了。汗王其實不必如此,如今建州部也算是家大業大,特別是鹽鐵缺乏的很,怎麼還費勁心力運酒呢。」龔正陸趕緊道謝。
「無妨,既然是龔先生心心念念的一定是好東西,到時候我也來喝上幾碗,龔先生該不會介意吧。」
「說的哪裡的話,龔某在建州多年,也沒有給大汗立下什麼大功勞,還能得到如此厚待,龔某哪裡還敢不知足。這兩壇酒自然是大汗支配,龔某聞聞酒香,淺淺喝上一杯,已經很滿足了。」
「龔先生你說話又不爽利了。好吧,既然龔先生不需要那麼多的酒,這酒就先放在我這裡了,下一次宴飲的時候再拿出來大家一起喝。龔先生,這次進京朝貢,我也帶回來了許多書籍和報紙,筆墨紙硯也買了許多回來,報紙之前龔先生你這邊只有寥寥幾張,現在可是從頭到尾都買回來了。哦,對了,我還去了張先生那裡,張先生還送了一個地球儀,還有一套《晉書》。」
「地圖乃是國家重器,張先生就這麼送給汗王了?」龔正陸拿起那個地球儀說道。
「什麼國之重器啊,也就是更精緻了一些,同樣大小的地球儀在京城書店都隨便賣了,說是要啟發民眾地理知識的學習。」
「原來如此。這《晉書》又是什麼緣故?」
「張先生說了,他最近沒能寫出什么小說,所以就把這《晉書》送禮了,說上面還有他的一些批註,還讓我注意看裡面的載記。我也大概看了裡面的載記,講的主要是劉淵、石勒、慕容垂、符堅還有赫連勃勃的故事。也不知道張先生讓我看這些君主的故事有何用意。」
「汗王,我們看一看張先生所贈的《晉書》嗎?我看看上面到底有何批註。」
「載記就全記在《晉書》這一冊上了。」努爾哈赤一邊說著,一邊把一冊《晉書》遞了過來。
龔正陸接過這一冊《晉書》,大致翻閱了起來。
「汗王,《晉書》我是看過的,所以這一次看書,只是看了一下張先生的批註,張先生的意思還是比較明確的,當時西晉經歷了八王之亂,君權衰微,所以發生了五胡亂華的故事。像劉淵、石勒等人,更是毀滅了洛陽長安二京,讓晉朝只剩了半壁江山。但是不論是劉淵、石勒,還是符堅、慕容垂等人,最後建立的政權都是迅速覆滅,自己的家族甚至部族都走向了滅亡。所以張先生送《晉書》,也是告誡汗王要替大明守好邊疆,不可有犯上的心思。」
「張先生倒是真的看得起我,我努爾哈赤如今不過是堪堪保住了建州部不被旁人欺凌,哪裡敢冒犯朝廷。不過我看完了載記,後面應該是有一個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吧,怎麼這載記看了下來,卻沒有看到載記寫有?是不是寫漏了?」努爾哈赤提出了疑問。
「汗王,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指的是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政權。這些政權建立甚至直到滅亡,晉朝依然存在,所以不被列為正統。北魏是後面才建立的,北魏拓跋氏的祖先倒是建立了一個代國,不過國力不算很強,而且為前秦符堅所滅。還是後面道武帝拓跋珪重新中興了代國,並且取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所以代國的歷史,是記載在《魏書》之中的。」
「原來是如此。之前我讓龔先生給我的這些子侄上課,有講到這《晉書》和《魏書》嗎?」
「提倒是提過,不過史傳都是浩如煙海,我也只是從《史記》《漢書》之中抽幾個名篇,讓褚英、代善他們大致看看,再年幼的一些的也就是當聽一個故事熱鬧熱鬧了,也不指望能夠記得下來。」
「龔先生,這拓跋氏的代國在十六國之時都排不上什麼號,後來居然後來居上,建立北魏統一北方,按照龔先生你說的說法,就是後面隋唐的帝統也是來自北魏的北朝帝統。是不是也要給我的子侄們教一教這《魏書》?」
「汗王,這《魏書》,實在是不適合教給汗王的子侄啊,北魏國祚不長,換了十幾位君主,就如同蒙元一般,許多君主都是死於內部爭鬥,死於親近之人之手。就比如北魏的開國之君道武帝拓跋珪,就是死於兒子之手。這樣的故事確實也不方便講。」龔正陸趕緊勸道。
「哦?既然是如此,那便不給我的那些子侄講了吧。不過龔先生,我這次進京,可是把那些史書都買了全套,還不只是一套,以後你要是得空,也給我念念裡面的故事。本汗看這些書,看久了實在是累,龔先生你來講的話我也能聽得進去。」
「龔某遵命。」
「這幾日你就先說說這拓跋珪的故事吧。十六國的故事本汗自己已經看了,現在就想聽聽這北魏的故事。對了,既然是南北朝,南朝開國君主應該就是劉裕了吧,順帶把劉裕的故事也講了吧。」
「龔某一定講好。」龔正陸也忙不迭答應下來。
此時的遼東廣寧城外,一支軍馬正在靠近城池,這支軍馬人數不算多,也就是兩三千人馬,不過卻頗為雄壯。
統領這一支軍馬的正是李如柏,在李如柏的身旁,是新任的朝鮮經略楊鎬,還有受命出使朝鮮的張曉。
「楊兄,伱這次可算是把老弟又給弄來朝鮮了,我還以為至少在近兩年內,不會再踏足遼東了呢,沒想到一下子來得這麼快。」張曉向著楊鎬說道。
「張詹事乃是大才,此次若沒有張詹事出使,光靠楊某,怕是難以說服朝鮮君臣。張詹事此前與朝鮮君臣打的交道又比較多,又有幫助復國驅敵的情分在,肯定能順利把那些要求談下來。」楊鎬說道。
「但願如此吧。不過楊兄,這一次我在朝鮮可能也不會待上太久,忙完差事以後也要急著回京了,現在我手上可是有好些差事。」張曉先打了聲提前招呼。
「這是自然。大明水師也在準備開拔,如果張詹事回來要趕時間,也可以跟著水師的船隻回京。」楊鎬自然是爽快答應。
「張詹事,你倒是很快就能回去了。我這不知道要在這東夷之地待上多久了。不怕張詹事你笑話,我到現在也沒搞明白,什麼叫軍官團團長。」李如柏抱怨說。
「子貞將軍,其實叫做駐朝總督,或者朝鮮總兵更為妥帖,但是子貞將軍你也知道,如今朝鮮君臣還是處於驚弓之鳥的樣子,所以在事情沒有談妥之前,這名號不宜放的太高。但是子貞將軍如今你的職位,也就是相當於總兵之職了,這是沒有問題的。」張曉解釋說。
「自然是相當於總兵之職,只是李某沒有想到,想提一個總兵要跑來這麼遠的地方。其實說實在話,李某寧可去南方當一個總兵,比如當一個貴州總兵,要是能親自率軍平定楊應龍,這也是大功一件啊。」李如柏感慨說。
「子貞將軍,在朝鮮大有可為啊,往後朝鮮的作用是要越來越高的。」
「應該也是如此吧,只是想到要駐紮在異國他鄉,心裡總也不是滋味。以前是來打仗也就罷了,現在可是駐紮在異國。」李如柏還是有些興致不高的樣子。
張曉看李如柏這幅樣子,也就沒有接著繼續說,以免激起反感。不過就在此時,張曉看到遠處廣寧城的城門似乎開啟了,緊接著一支精銳的騎兵隊從城中走了出來,在列隊整齊之後,趕到了張曉的面前。等到了近前,張曉一眼就認出這是董一元的親兵,而一隊親兵為首的統領乃是一位軍中把總。
「董將軍有令,靠近廣寧城,還請諸位友軍把兵器暫時收起來,特別是弓弩更是要收好。進駐廣寧城的人員不能超過百人,還請張詹事、楊經略、李總兵和諸位官長海涵。董總爺已經在門前列隊,歡迎諸位。」這位把總介紹說。
「有勞董將軍招待費心了。客隨主便,廣寧城乃是邊疆重鎮,我們自然是要遵守規矩,」
就這樣,到了城下的時候,幾千人的軍隊不再前進,張曉、楊鎬還有李如柏就跟著百人護衛隊到了城門之下,其餘諸軍都在外面等著。
董一元早已在城門下等候,看到三人前來,那是非常熱情將三人迎進了廣寧城池之中。
李如柏進了廣寧城,看著愈發黯淡的寧遠伯紀功牌坊陷入了沉思,不過這一愣神很快就自己就糾正了,就這樣,幾人一起進入了遼東總兵府。
主廳之上,賓客主人俱已落座。
「如今遼東敵情還是一直不明,所以這次接待不夠周到,還請諒解。」董一元客客氣氣說道。
「董將軍,李某剛才還沒來得及恭喜你即將升遷呢。」李如柏說道。
「董某也是靠著誘敵深入,擊破了蒙古人幾次,要不然別說升遷了,怕是要治罪免官了。不怕李將軍笑話,自從當了這遼東總兵,真的是一刻不敢歇息,睡覺都不安穩。」
「遼東之地確實不好鎮守。」李如柏也應和說。
「李將軍,關起門來說,董某本以為會是令兄來接董某的位子,董某之前都多次聽到這個傳言了。結果令兄沒來,子貞將軍你也沒來接手遼東,反而就這麼到了朝鮮。」
「家兄現在還有其他的活要忙,陛下把整頓京營編練新軍的差事交給他了,如今怕是在忙著操練新軍了。等董兄到了京城,自然是能看到家兄了。」
「所以子茂將軍去接了編練新軍的位置?那真的是好氣魄。」董一元聽到李如松去當了新軍總編練官的消息,有些震驚說道。
「家兄要去編練新軍,為何董兄如此驚訝?」李如柏問道。
「無事無事,編練新軍自然是很好,我只是覺得子茂將軍會更想著在出鎮當總兵,沒想到就這麼先賦閒了。」
「董將軍,編練新軍怎麼能說是賦閒呢?新軍一旦練成,那可是大明最為強悍的部隊了。」張曉說道。
「董某失言。只是張詹事你乃是文臣,在國朝,如今走軍功一途,總要是在總兵任上才能立下足夠軍功,特別是九邊的總兵,只要在總兵任上能夠打好幾仗,那自然是功名利祿應有盡有。如果子茂將軍去編練新軍,這新軍也不知道要錯過多久,這耽誤的數年功夫,那些錯過的立戰功的大好機會,錯過了也很難撿回來了。」
「既然是如此,董將軍到了京城以後,可以親自去看看新軍操練,畢竟口說無憑。現在新軍是在天津衛籌備練兵。新軍是何面貌,戰力如何,將軍征戰沙場多年,自然是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董某即將赴任薊鎮,這京城附近諸軍能不能打,我都要摸底清楚,新軍這邊我會去著重看的。只是張詹事,我還有一事不明,倭國被打的大敗,慌不擇路撤回倭國,如今倭國又陷入內亂,那朝鮮國如今應該是沒有什麼大的外來威脅了吧,為何張詹事你還是如此重視朝鮮,又是提議常駐朝鮮經略,又是要重新整訓朝鮮軍隊。」
「董將軍,朝鮮如今外敵還是不少。第一股敵人,就是從海上來的敵人,雖然倭國幾十年內都不敢來了,但是如西夷佛郎機國,人家什麼時候都不知道登上岸來,光靠朝鮮目前的軍隊,就算是佛郎機人只來了幾百人,就要把朝鮮搞的天下大亂了。要是能來幾千人,搞不好朝鮮的首邑城就根本守不住多久。」
「第二股敵人,那就是女真部落了。董將軍你久鎮遼東,應該也是知曉,朝鮮國一直在向北拓地,欺凌大明和朝鮮交界的女真部落。但是如今女真部落已經形成了幾個大的部落,特別是努爾哈赤的建州部,更是蒸蒸日上。這些女真部落還不敢往東直接挑戰大明,但是如果是向南征伐朝鮮,還是很容易的。所以眼下朝鮮這麼弱,大明有義務把朝鮮扶持起來,要不然如果讓這幾個女真部族和朝鮮開戰,還把朝鮮國給打敗了,朝廷再想干預,也很難了。」張曉解釋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