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明文抄公> 第188章 西南亂起

第188章 西南亂起

2024-08-15 09:29:45 作者: 滴滴達達
  第188章 西南亂起

  皇史宬,這一座嘉靖帝時期修建的檔案館,此時迎來了新的客人,那就是內閣首輔王錫爵,還有駙馬張曉。🍭💘 ❻9ѕнⓊ᙭.𝐜ᵒм 🐒🍩

  「首輔,怎麼還勞煩您親自前來了。我也就是想進來看看一下。」張曉說道。

  「這皇史宬可不是一般地方,皇家書籍秘藏都在裡面,還有歷代先君的實錄也在裡面,這裡面的《世宗實錄》還是我主修的。你就這麼進來了,我這不跟著也不好。」王錫爵解釋說。

  「那就有勞首輔了。我這次來,不是看《實錄》的,只是想翻閱《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這可就多了,都不知道放了多少架子,到底多少本我也沒有數過。你怎麼突然想起要看《永樂大典》了?」

  「是這樣的,在南洋有一個傳言,說《永樂大典》裡面記載了許多的格物之理還有技藝,我就是好奇看看這《永樂大典》是不是真有這麼神奇。」

  「之前我負責編纂《世宗實錄》的時候,也曾翻閱了《永樂大典》,當然只是翻閱了幾本,裡面什麼東西都有,各式書籍都有,像你所說的記載格物之理還有技藝的確實也有的,不過更多的還是各式典籍,你看看就知道了。」

  「多謝首輔,那我也大概翻看幾本。」

  「你就是在這看了,可不能帶出去,也不能隨意抄錄,這可是犯大忌諱的事情。」王錫爵提醒道。

  就這樣,張曉很快就把《永樂大典》拿了幾冊出來看。想到原時空那寥寥幾十冊的永樂大典,這裡簡直就是知識的海洋。

  大致轉了一下,張曉接著出來去見首輔。

  「怎麼樣,看的如何?有沒有找到你想要的講格物道理的書籍?」王錫爵問道。

  「首輔,這《永樂大典》真的是浩如煙海,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這麼多本,都是用手抄寫,抄的還這麼整齊美觀。」張曉感慨道。

  「這可是皇家秘藏,成祖皇帝不知道耗費了多少財力,負責編撰抄寫的都是當時最厲害的讀書人,就這樣也編了很久才編撰完成,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輔,我有一個建議,國朝好不容易編撰成這套書,世宗皇帝時又重新抄寫了一番,耗費了這麼多的人力物力,不利用起來是不是不太好。」

  「哦?你有什麼想法,說來我聽聽吧。」王錫爵說道。

  「首輔,我覺得可以請專人重新把《永樂大典》翻一遍,不是逐字逐句看的那種,而是看看永樂大典放的哪些書,哪些書值得輯出來,特別是市面上沒有但是大家又想看的。舉個例子,比如歷代正史裡面,現在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就比較少見了,如果《永樂大典》裡面正好載錄了,就可以從裡面摘錄出來,這樣就可以拿去刻印了。」

  「明略,你為何對《舊五代史》感起興趣了。畢竟歐陽文忠公新修的史書才是後來居上,歷代也是歐陽文忠公編撰的《新五代史》列為正統,所以《舊五代史》確實是少見了。不過朝廷還是有收藏的,伱要是想看,我可以差人找給你。」

  「多謝首輔。這個問題容我解釋一二,歐陽文忠公的文章確實是極好的,我讀《新五代史》,《伶官傳》可謂發人深省,讀王彥章傳也是讀起來盪氣迴腸。而且歐陽文忠公編寫《新五代史》,秉持的是春秋大義,裡面的褒貶還是很有講究的。不過《新五代史》修的再好,也有一點怎麼也比不上《舊五代史》。」


  「哦?老夫倒是想聽聽。」

  「首輔,這《新五代史》雖然裁剪得當,但是也是以《舊五代史》為模板,增刪而已。而《舊五代史》雖然編撰的時間短,更多的時候就是把各種史料迭加在一起,但是正是因為如此,反而保留了原先的史料的樣子,所以《舊五代史》的史料價值,是遠遠超過《新五代史》的。」張曉解釋說。

  「那你的意思是,想把這《舊五代史》重新刊印?可是這《舊五代史》忠奸不分,朱溫乃是唐之國賊,《舊五代史》裡面對朱溫父子還多有誇讚之辭,這可是有違春秋之義的。」王錫爵提醒說。

  「首輔,我也不是說要印很多出來,朝廷印個幾百冊,給各個衙門做個備份,總也沒問題吧。」

  「史傳之事暫且不論了吧,你說的要讓專人負責《永樂大典》的整理和輯書,這可是一個要緊的活,我得空再向陛下陳述吧。」

  「多謝首輔。」

  「皇史宬這裡還是不方便進來,如果你需要找什麼書的話,下一次還是直接先去翰林院那邊借閱吧。只要不是什麼要緊的書稿,那邊都會給的,我已經和他們吩咐過了。」

  「多謝首輔體恤。」

  「你總也是翰林院出去的,日後雖然不做這個官了,老夫還是希望你也不要懈怠,在國朝任職,這錦繡文章總是少不了的,不論文武都需要。」

  不過王錫爵和張曉的寒暄並沒有能持續多久,因為一位太監已經急匆匆進來了。

  「首輔,你果然在這,陛下來了口諭,讓我告訴首輔您馬上前往皇宮。」

  「到底什麼事這麼急?」王錫爵也有些驚訝。

  「我也不清楚,還請首輔速速動身吧。對了,陛下還有口諭,說也讓張駙馬一起過去。既然張駙馬在此,那就一事不煩二主,順便和張駙馬你說一聲了。」

  「陛下既然有召,張某自然是要馬上動身的。」張曉答應道。

  御書房裡,張曉再一次見到了皇帝,不過此時的皇帝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從容,而是有些氣急敗壞的樣子。

  領導心情不好,張曉自然也是小心翼翼地等著吩咐。

  「這個江東之,當年敢彈劾馮保,朕看他也中用,也抬舉了他,讓他去了貴州當了巡撫。沒有想到,他就是如此報答朕的期望的。真的是喪師辱國。算了算了,不講這許多,你們看看這奏章吧。」皇帝吩咐道。

  早有陳矩陳公公小心翼翼把幾份奏章遞了過來,王首輔還有張駙馬就這麼接過認真看了起來。

  原來是西南那邊來了奏章,奏報了明軍的大敗仗,說貴州巡撫讓都指揮使楊國柱率領數千兵馬去打前站,沒想到卻中了楊應龍的埋伏,數千明軍幾乎是全軍覆沒,被俘虜的明軍將士也都被楊應龍殺害。難怪皇帝那麼生氣。

  「朕已經擬好旨意,把江東之免了,念他當年功勞,就不治罪他了,讓他好好歸隱田園算了。朕之前雖然給李化龍掛了兵部侍郎的官銜,眼下看還是不夠,還是要總督四川、湖廣、貴州三省軍務,才能剿滅楊逆了。」皇帝說道。

  「既然是陛下的聖諭,事涉軍國大事又是如此要緊,內閣一定會抓緊辦下去的。」王錫爵說道。

  「如此就好,大明的軍隊何時在西南吃過這麼大虧了,怎麼整日說大明軍隊對付蒙古、女真有些難,怎麼如今區區一個土司都對付不了了,真是豈有此理。」皇帝還是好氣。


  「陛下,朝廷這次新敗,雖說是挫傷了士氣,不過損失也沒有那麼大。畢竟只是一路官軍失利,這一路官軍人數也不算多,也不是朝廷精銳之師,說白了就是去探路的。當年祖承訓在平壤兵敗,也讓倭人得意了一陣。如今好了,倭國又是陷入戰亂,也不知道要戰死多少人。倭國好在還有一個海,大明想要派船過去還麻煩一些。楊應龍雖然也是盤踞在山上,也有堅固的城寨作為防守,但是楊應龍四周都是大明的地盤,他居然敢造反,敗亡是遲早的事情,陛下不必過慮,只要朝廷大軍一到,諸路並進,楊應龍就只能乖乖授首了。」王錫爵分析道。

  「話雖如此,只是要消滅楊應龍又談何容易。播州楊氏數百年都是在此經營,貴州又是遍地是山,大軍實在是難以開進。這麼搞下來,萬一遷延日月,還不知道要耗費多少糧餉啊。本以為征倭的大捷能震懾住這個楊應龍,沒想到楊逆還是這般冥頑不化,那就只好自取滅亡了。」皇帝感慨道。

  「陛下,造反之事,只要開工就沒有回頭箭了。早在征倭之前,楊應龍已經反形必露,自詡自己能左右西南局勢,搞獨立王國,甚至還想著入川當一方諸侯。當時朝廷率軍討伐,遭到失利,因為征倭戰事如火如荼,不得已才讓楊應龍交出替死鬼送到朝廷這裡看著被處死,甚至還派了自己的兒子做人質。」

  「不過這些都是假象,楊應龍遲早都是要反的,他資質罪孽深重,也不信朝廷會放過他,所以還不如轟轟烈烈把造反進行到底。所以歸結起來,就是不成功,反而成魔了。所以對付楊應龍,要調集最精銳的部隊才行。楊應龍鐵了心一條道走到黑,就要謹防其狗急跳牆。畢竟楊應龍不是一般的土司,他可是擁兵數萬,雖然多有裹挾之輩,但是精銳士卒一兩萬總是有的,尋常官軍幾千人去海龍寨就是白白送死,還要等朝廷大局定下來,派出重兵圍剿,才能把播州楊家的氣焰震懾住。」張曉解釋說。

  「這楊應龍要怎麼個狗急跳牆法?」皇帝問道。

  「楊應龍的處境,可以跟漢高祖時候的英布比較一下。英布當年起兵造反,也是有謀臣給出了三計,上計是突襲山東,中計是突襲中原之地奪取糧倉,下計就是困守江淮,向南征伐。最後英布也就是選了下計。現在楊應龍雖然也有一些武名,可是也比英布差遠了。所以楊應龍就算想著要攻入川地,或者是北上進入湖北,那就是讓天下震動了。不過我猜楊應龍應當沒有此氣魄和能耐,他還是會困守自家老巢。但是在大軍完成合圍之前楊應龍就如同一隻剛剛陷入陷阱的老虎,冷不防就突然給你來一下大的,這就大事不妙了,所以大軍沒來之前,要守住各個交通要道,等待大軍到來。要是實在是撐不住了,也就只好勞煩老百姓們自求多福了,畢竟怎麼說都是在打仗,死傷總是難免的。」張曉說道。

  「楊應龍哪裡能和英布比,說是有數萬大軍,無非是把族人一起都叫上了,真是禍害自己家就算了,還要禍害全族之人,只是如此的話,也怪朕不得了,播州楊氏以後就要從播州消失了。」皇帝說道。

  張曉沒有敢說話,此時的皇帝就像一隻被小動物咬了一口的猛虎,充滿了暴躁的情緒。這可是實打實的造反,而且是處心積慮、蓄謀已久的造反,就算打贏了,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對大明的統治產生了極大動搖。要是鎮壓未成的話,那就更加地動山搖了。張曉自然是知道,原時空幾十年以後,還有一個東北的土司造反了,這位土司可比楊應龍強多了,也更加熟悉這個帝國的強處和弱項,就如同一隻垂涎獵物許久的孤狼。

  播州海龍屯,意氣風發的楊應龍把手下的文武召集而來,商議下一步對策。

  「諸位,這剛剛發生的事情你們也都清楚了,朝廷已經對我們播州下了狠手了。這次只是貴州的數千人馬,往後可就不一定是多少人了,明廷的精兵強將肯定都在加緊趕來,諸位可有什麼辦法?」楊應龍問道。

  「大王,我還是想說之前提到的上中下三計,上計就是攻入川地,動搖明廷根基。中計就是兵出湖廣,和明廷分庭抗禮,爭取時間。下計就是固守海龍屯了。可是海龍屯雖然堅固,要是明廷四面來襲,我們也是很難一直堅持住的。」王師爺說道。

  「王師爺,你的上計中計聽起來像是那麼回事,可是師爺你也不想想,我哪裡有這許多兵馬,這數萬兵馬留在播州總還有保衛鄉土的鬥志,要是出了遠門怕就是要紛紛譁變回家了。」楊應龍解釋道。

  「那總不能困守在山城之上吧?」王師爺還是有些想要爭取的意思。

  「王師爺,我們可以趁著朝廷大軍沒到,洗劫幾個城池,震懾住大明君臣。就比如綦江城,就是一個好地方。」楊應龍說道。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