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求訂閱)
第四個選擇,蘇澈此前遇到過一次。
那是許久之前的事情了。
當時的蘇澈,在那一次模擬之中,同時得到了三大神話級英靈的垂青。
那個場面非常壯觀,以至於到現在蘇澈還記憶猶新。
一轉眼過去了這麼久。
當時三大英靈中,已經有兩個,被蘇澈成功契約。
一個是第一次模擬的嬴政。
一個則是最近一次模擬的朱元璋。
蘇澈算是僥倖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這麼長時間,一直沒有看到最後一位神話級的身影。
蘇澈猜測,自己多半與他無緣了。
畢竟錯過一次。
而神話級英靈都有自己的尊嚴,不可能再給你一次機會。
老朱已經算是個例外了。
怎麼可能還會出現第二次例外?
然而沒想到的是,
還真有這個例外!
蘇澈再一次得到了這尊神話級英靈給的機會。
這一位,不出意外,多半是漢朝開國皇帝,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這位的能力非同一般。
光是他能夠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這些優點就已經非常厲害了。
很多厲害的歷史人物,能有這三條中的其中一條,就足夠資格稱王稱霸了。
知人善任,識別是人才還是庸才,交予人才相應的任務。
虛心納諫,能接受別人的勸諫,是一個很難的事情。
至於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這就更離譜了,能看清人才更適合什麼位置,將他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出更多的才能,這沒有無比毒辣的眼光,根本無法完成。
某位偉人曾評價過劉邦,說他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這裡說的便是他那無比出彩的個人能力。
在能軍這一方面,或許是朱元璋和李世民比較厲害。
但在善用人才這一方面,顯然還是劉邦更厲害一些。
不過。
劉邦也有自己的憋屈和不甘。
那就是晚年時期,大權旁落,導致外戚徹底干政,甚至即將傾覆大漢江山。
呂家和一般的外戚不同。
他們是外戚的同時,還是勛貴,更是大漢集團的原始股。
此外,劉邦當上皇帝後,手中的權力並不算穩定。
隔三差五就有人造反,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
因為經常沒時間處理朝政,所以呂雉代行處理,幾乎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漢初這個時間點,還沒有什麼『外戚不得干政』的規矩在。
後世之所以會有這些規矩,就是因為歷朝歷代的教訓總結。
要說呂雉,這也是一個狠人,更是一個能人。
她處理朝政的這段時間,可謂是飛速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不斷搭建更深厚的政治背景,同時還樹立了自己的威望。
隨著呂雉的威望日益加深,劉邦再想甩掉外戚這股力量,就基本不可能了。
如果劉邦還年輕的話。
那一切都不是問題,所有的事情,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迎刃而解。
可惜劉邦最缺的,便是時間!
要知道呂雉所擁有的,不僅是皇后這個身份,還有背後呂家的支持。
呂家勢大,即便是劉邦也為之忌憚。
雖然因為某些原因,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呂家的功勞和勢力,可仍舊能從一些史書記載的隻言片語中還原事情的全貌。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寫: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史記·項羽本紀》寫: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
翻譯一下就是:
呂后的兄長呂澤,他在劉邦的隊伍中是「客從」身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聽調不聽宣,不是從屬關係,而是合作的關係,他是劉氏集團的股東,而不是員工。
從劉邦最後封侯的情況來看,能以「客從」身份封侯的就12個人,其中包括呂澤、呂釋之兩兄弟。
呂澤在劉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就被劉邦封侯了(入漢為侯)。
後來劉邦反攻關中的時候又有呂澤(還定三秦)。
然後,呂澤又單獨領兵出去開闢土地了(將兵先入碭)。
這個「碭」,指的是呂后的老家,他們原先是碭郡單父縣的,因為避仇才舉家搬到沛縣。
後來,碭縣子弟因功勞巨大被劉邦封侯的多達23人,而這些人幾乎都和呂家有關係。
由此可見。
呂家不僅資歷深,威望高,還有很多功勳卓越的嫡系人馬。
彭城之戰,劉邦被項羽追著打,是呂澤幫他擋住了項羽,後來又是呂澤發兵幫他東山再起的。
《侯者年表》中說呂澤「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
這是什麼概念呢?
「佐定天下」這樣的評價一般只會用在「漢初三傑」那樣的人身上。
由此可見,老呂家可絕對不是一般的外戚。
如果不是西漢那幫子功臣勛貴足夠給力,直接將呂氏一族盡數誅殺,那漢朝極有可能便二世而亡了。
若是連續兩個大一統的王朝都二世而亡。
或許歷史就會朝著另一個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方向發展了。
不過,歷史終究沒有如果。
蘇澈思索著這段被塵封的歷史。
難免有些猶豫乃至顧慮。
如果讓他來模擬劉邦的話。
那蘇澈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晚年大權旁落,外戚干政的問題嗎?
這個問題的確是劉邦一直擔憂的問題。
他看得很遠,也知道自己死後,外戚必然勢大。
所以所以無論是逃跑的時候想將劉盈踢下戰車,還是晚年廢掉太子,扶植劉如意上位,都是在對抗呂氏集團。
然而這些都沒有成功。
劉邦的晚年很悽慘,他成了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
以往忠誠於他的張良、陳平這些功臣集團,為了延長自己的政治生命,全部站在呂氏後面扶持太子。
商山四皓出山挺太子,而劉邦這個皇帝卻請不動商山四皓。
大家表面上在支持太子,實際上卻是完全站邊呂氏集團。
所有人心裡都很清楚。
你劉邦已經老了,快要死了,跟著你已經沒有任何前途了。
繼續跟著皇帝,遲早會被呂氏集團消滅。
比如韓信。
這個戰爭核武器級別的大佬,因為劉邦的知遇之恩,一心一意的跟著劉邦。
結果當劉邦不在之後,直接被呂后以造反的罪名,堂而皇之的殺了。
呂雉妹夫樊噲試圖拉攏韓信的時候,即便韓信知道,站在皇帝這一邊,遲早要死,可韓信卻依然不管不顧,死對他來說並不算什麼。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為其效死又何妨?
對於這些事情,很多大臣都是心知肚明的,但為了自己的利益,都默不作聲的站在呂氏外戚這一邊。
劉邦對此無能為力。
早年間他憑藉自己的能力,團結了大量的人才,吸收了各國的軍隊和謀士,包括項羽和其他王手下的人才,建立了漢王朝。
可晚年,他卻只能看著自己的王朝被不斷蠶食。
一個有意思的事情。
劉邦臨終前,呂后問:「陛下百歲之後,蕭何之後,誰可代相?」
上曰:「曹參可。」
呂后問其次。
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呂后復問其次。
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算是劉邦臨死之前,最後布下的一個局。
呂后對於劉邦的識人之能是非常相信的,便按照劉邦安排的來。
結果等呂后一死,對呂氏集團不滿的功臣集團立刻反攻倒算,誅滅呂氏家族。
而為首之人,首當其衝者,正是太尉周勃!
這一切仿佛被劉邦預料到了一樣。
這背後很難不說沒有劉邦的身影。
當然,這一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漢惠帝劉盈沒有早死!
若是劉盈不死,那呂氏家族的下場也不會這麼悽慘。
諸呂覆滅後,就連呂氏家族的功績也被隱去。
漢初有三個集團,劉氏集團,呂氏集團,以及功臣集團。
起先是以劉邦為首的劉氏集團占據主導位置,說一不二。
當劉邦老去後,功臣集團靠攏呂氏集團,也造就了呂氏集團的輝煌。
呂雉上位後,公然違背白馬之盟非劉不王的約定,大肆分封呂氏之人為王,迫害除了自己孩子之外的其他劉氏王族,可謂是做得非常過分。
此外,
隨著呂氏集團權勢擴大,不可避免的就瓜分占據了本屬於功臣集團的利益蛋糕,這也為日後的慘劇埋下了伏筆。
當功臣集團誅滅了呂氏集團後,扶植了劉恆為皇帝。
卻不小心造就了西漢輝煌的開始。
劉恆是漢文帝,能以文作為諡號的皇帝,從古至今,屈指可數。
而劉恆的兒子是漢景帝,二人在位期間,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因為這二位的文景之治,才為漢武帝劉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他的『窮兵黷武』提供了前提條件。
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蘇澈皺著眉頭,認真思索著這些事情,思考著老劉的心思到底是什麼,他又該如何破局呢?
此刻的蘇澈,已經將心思全部放在了最後一個選擇上。
前面的三個選擇,都讓蘇澈十分感興趣。
無論是孫臏,還是霍光,亦或者王莽。
毫無疑問,都是一個個人傑。
孫臏是孫子後人,是兵家之計聖。
霍光是西漢著名權臣,甚至能輕易廢立帝王,皇帝如果不滿意的話,那就換一個!
這位毫無疑問是站在了臣子的巔峰。
雖然他的結局不太好。
但正是如此。
這一位給的難題也特別明顯,多半是如何讓霍家全身而退……
這的確是一個難題,可只要破了這一題,便能得到霍光的認可!
此外。
要說著三位里。
蘇澈最感興趣的還得是王莽。
這一位在蘇澈的前世,被很多人調侃是穿越者。
而他的對手劉秀,則是『位面之子』,甚至能有一手大隕石召喚術。
穿越者大戰位面之子的戲碼,被很多津津樂道。
王莽之所以被人稱為穿越者,主要是因為他的那些政策和發明。
比如對土地制度、經濟制度、奴隸制度的改革,還有他的很多現代化的發明,比如遊標卡尺,都不像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雖然說王莽之改革,大方向是很好的,可卻是註定了會失敗。
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王莽的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手腕還不夠硬,沒有足夠的威望和力量,操之過急的改革,自然很難成功。
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條件。
那就是統治力量必須要足夠強大。
西漢末年,行政體系沒有執行力,在地方上對豪強地主軟弱無力,在中央對皇親國戚更是沒有辦法,而且內部還極其腐敗,這如何改革?
想要改革的話,必須削弱貴戚豪強的力量,然後再整頓吏治,強化政府在地方的聲譽和掌控力,然後還得減輕賦稅徭役,以此獲得更高的威望。
如此一來,制度上的大改革,才有可能成功。
王莽的改革,太過於異想天開,認為只要是好的政策,只要順利執行下去,必然天下大興。
這想法實在是過於單純了。
王莽的這些改革,蘇澈也操作過。
蘇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造反起家,一是擁有絕對的掌控力足夠大的權威和聲望,二是集團還沒有腐化,三是因為利益的蛋糕還有很多,沒必要盯著土地。
王莽雖然位高權重,甚至篡位自立,但實際上,權利的本質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沒有下面的支持,想做什麼都不可能成功。
如果蘇澈來模擬王莽的話,應該能避開很多錯誤,最終走向成功。
只可惜……
前面三個選項雖然很誘惑,但最後一個選擇,讓蘇澈無法拒絕。
這位是神話級的存在,毫無疑問要更難一些,可一旦成功,收穫自然更大!
想了許久,蘇澈不再猶豫,直接選擇了第四個選項!
念頭一出。
其他三個選項緩緩消失。
第四個選項最後才消失。
契靈之書上,緩緩浮現這樣一句話——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本章完)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