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漢永存> 第307章 媲美張角的人(迷霧中的五斗米教)

第307章 媲美張角的人(迷霧中的五斗米教)

2024-08-15 14:25:44 作者: 朕不帥
  第307章 媲美張角的人(迷霧中的五斗米教)

  公元184年,8月,張寧帶著大軍開始亡青州方向去了,留下張寶在下曲陽斷後。✩ 🎀 𝟨𝟫𝓈𝒽𝓊𝓍.𝒸❤𝓂 🎀 ✩

  而另一邊,巴郡人張修用『法術』為人治病,所用方法大致與張角相同。他治病時,讓病家出五斗米,因此號為「五斗米師」。

  差不多時間在張寧離開的時間,張修模仿張角,聚眾起來造反,攻打郡、縣,當時人稱他們為「米賊」。

  在這裡,一個影響華夏多年的道教門派誕生了,五斗米教,這是正一道的前身。

  正所謂法傳天下,普度眾生。

  目前分兩大教派:正一道教與全真道教。

  縱觀歷史,從道家成立到現在,道家道士內修道德,外行濟世利生的故事,數不勝數。

  道的思想始終提倡「無為」、「不爭」,但其實信奉道家的信徒始終保持盛世觀望亂世浮塵的處世態度,秉持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思想。

  道為正一,尊天敬祖,濟世度人。

  後世《道門科律》有言:「五斗米道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

  內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萬通,誅符伐廟,殺鬼生人,蕩滌宇宙,明正三五,周天匝地,不得復有淫邪之鬼。

  罷諸禁心,請約治民,神不飲食,師不受錢。使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

  道教在東漢正式形成教團後,即高標「尊天敬祖」之後,所修廟堂、設壇場,用意也在「敬神事,教民追孝也。」

  尊天敬祖的重要意義在於維護華夏民族的血統、尊嚴和凝聚所有炎黃子孫的歸根心理及熱愛祖國的向心力。

  正一道教驅邪降魔、斬妖破穢,在於維護天地清泰,凝聚正氣,提倡正義、讓民眾一心不亂,歸於正道。

  故祖天師張道陵也被尊為「降魔護道天尊」。

  正一派主要有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

  宗壇在江西龍虎山。符篆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

  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篆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篆大派。

  另一自然是全真道,講究道教全真,內修心性,外度眾生。

  在歷史的推動下,宋元時期道教史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派,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王重陽祖師創立的全真道。

  其教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

  其修煉主旨是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心煉性,養氣煉丹,含恥忍辱為內修「真功」,以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真行」,功行兩全,證聖成真,謂之「全真」。

  全鎮道有龍門、隨山、遇山、華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全真道為代稱,祖庭為重陽宮、永樂宮、煙霞洞。

  全真道歷史上有兩個比較興盛的時期,一是金元時期丘處機真人和尹志平真人的扶教,二是清時期王常月祖師的中興,各個時期都有其不同之特點。

  毫無疑問,全真道的創始人是王重陽祖師。


  而大家公認正一道的創始人是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因為張天師是五斗米教的創始人。

  可五斗米教真是張天師創立的?

  對應這一點,古今中外,歷史頗有爭議。

  在大眾眼裡啊,這似乎沒有疑問,大家都這麼說,張陵是第一代天師,還被尊稱為張道陵。

  相傳張天師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豐縣阿房村。

  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

  他叫張陵,中間的道字是後人加上去的,意味著得道成仙。

  據說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千餘人。

  他學識淵博,家裡很有錢,不用為生活煩惱,他開始思考人生,觀察宇宙之變化。

  常嘆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

  張道陵26歲時曾官拜江州(今重慶)令,但不久就辭官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中,精思學道。

  東漢後面的明君漢章帝、漢和帝先後徵召其為太傅、冀縣侯等職,他都推辭了。

  之後張道陵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

  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貴溪縣雲錦山。

  雲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

  傳說,他三年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在後世成為了道家祖庭。

  那時候,張道陵60歲,聽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

  入川後,他先居陽平山,後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

  永和六年(141年),張道陵著作道書24篇,自稱「太清玄元」,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時稱「五斗米道」……

  這是大眾人認知,可是在後世學術界啊,五斗米道到底是不是張道陵創立的,其實一直都有爭議。

  因為另外有一派學者認為創立五斗米道的是張修。

  一旦翻開史料就會發現一個事情,非常可疑。

  有很多史料啊,比如《資治通鑑》,《三國志》之類的在描述當時道教情景的時候,並不提張道陵和他的兒子張衡,大多只提了張修。

  比如三國時期魏國郎中魚豢寫的《典略》有這樣的記載:「靈帝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

  這意思是說,漢靈帝熹平和光和年間,有三股妖賊作亂。

  分別是傳緬匿法的駱曜、太平道的張角和五斗米道的張修。

  《資治通鑑》也記載了,「巴郡張以妖術為人療病,其法略與張角同,令病家出五斗米,號五斗米師。秋,七月,聚眾反,寇郡縣;時人謂之米賊。」


  這些對張陵、張衡父子隻字不提。

  是不是這個時候張陵和張衡已經去世了,不在的呢?

  不是,張陵一直到熹平末年才去世,活了120多歲,太能活了,不愧是第一代天師。

  他張衡呢,更要到光和二年才去世。

  所以,那個時候啊,他們基本都還活著。

  這就有點奇怪了,要知道魚豢是三國時候的人,離東漢末年不遠。

  如果張陵和張衡是五斗米道的真正創始人,還是首領,魚豢不至於不知道。

  那麼,跟張角並列的也應該是張陵和張衡父子,而不應該是張修。

  《三國志》記載:「張魯母始以詭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為督義司馬,駐漢中。」

  後漢書也載:「沛人張魯母有姿色,兼挾詭道,往來焉家,遂任魯以督義司馬。」

  這兩則史料啊,記載的是同一件事,而且信息量非常大,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張陵的孫子張魯,他的母親,也就是張道陵的兒媳婦張衡的妻子。

  她長得非常漂亮,傾國傾城,常常去益州牧劉嫣家裡,跟劉嫣的關係非常曖昧,於是他的兒子張魯因為母親的裙帶關係,被劉焉任命為督義司馬。

  其中的鬼道其實就是五斗米道,只是當時被人稱為鬼道。

  還有一則史料,《三國志張魯傳》記載,初平二年(191年),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

  張修殺蘇固後,張魯在劉焉授意下,截斷斜谷道,屢次殺害朝廷使者。

  劉焉還上書說「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張魯占據漢中後又殺張修,奪其兵眾,以鬼道教民。

  也就是說張魯的教權是從張修手上奪了過來的。

  這一下,問題來了,如果是張陵創立了五斗米道,那麼教主天師之位是世襲制,張魯應該順理成章從他的父親張衡那裡繼承天師之位,何至於要先通過他的母親以色相走裙帶關係獲得官職。

  張魯獲得了權力,然後又殺了張修,從他的手上搶來教權。

  而且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許多史料,對張修自己之於五斗米教的功績記載得比較詳細。

  反而對張陵和張衡父子啊,卻語焉不詳。

  比如《典略》中用了大篇幅記載張修為五斗米道制定了一系列的教義教規,如入道者要交五斗米,作三官手書,為病人祈禱。

  以老子五千文為教內經典,建立了組織,設了鬼吏、監令、祭酒等道官……

  本來呀,很多後世道教徒認為五斗米教是張陵所創的,史料中呢,卻通通都安按到了張修的頭上。

  而且,《後漢書》明確記載,張修從漢中輾轉到巴蜀傳道,影響越來越大,獲得了五斗米斯的稱號。

  在張修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他終於組織教眾起義。

  這些史實,無論《後漢書》,還是《資治通鑑》都是明確記載的。

  由此可見啊,在當時人的心目中,張修就是五斗米道的象徵。

  所以有的學者認為五斗米道真正的創始人是張修,而不是張陵。

  比如鼎鼎大名的學者任繼愈先生就支持這種看法,他主編的《中國道教史》也說張修才是「五斗米道」的正牌。


  這一派學者認為,後來張修被張魯所殺,教權被奪,張魯為了掩飾這件事情,所以偽稱五斗米道是自己的父親、祖父所創。

  自己掌控了五斗米道其實是繼承父業,另一方面呢,又著手抹殺張修的篡教之功,消除他在教內的影響。

  自此,張修在道門內知道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而歷史到底是如何的?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當然,還有一種觀點,衛雲亮先生認為張道陵才是五斗米教的創始人,只是張修將它發揚光大。

  比如《後漢書靈帝紀》說了張修才是五斗米教的創始人。

  但同樣是《後漢書劉焉傳》又說張陵在漢順帝時學道蜀中鶴鳴山,創五斗米道。

  同一部史書,在不同的地方,關於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出現了不同的記載,說明即使是史對這件事本身也是有爭議的。

  但據饒宗順先生考證,張道陵有不少的著作,如《老子想爾注》、《道書》、《天宮章本》、《黃書》等等。

  另外呢,還有號稱是太上老君親授的《三天正法》、《正一科學術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等等道經。

  也就是說,張陵為五斗米道提供的整個理論體系支持,而張修並沒有這方面的功績。

  其次呢,《典略》中所記的做三官手書,把老子五千言奉為教內經典等等,同樣有資料記載說這是張陵幹的事兒。

  據《七笈七簽》等資料,在張陵創五斗米道以後,設立了24治,也就是24個教區,對應24節氣,以鶴鳴山為中心,成立了五斗米道的基層組織。

  也就是說,張陵也有資料證明,他從理論體系、組織和教育教規做出了貢獻。

  同時啊,《後漢書》載張角創太平道以後呢,讓他的教眾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治療疾病,唐代僧人釋漢琳稱之為『行張陵術』。

  他的意思是張角這個做法是繼承張陵的,再加上張陵的年代略早於張修,所以呢,張陵更有可能是五斗米道的創始人。

  問題又來了,如果張陵才是創始人,為什麼史料裡面張陵的資料那麼少,而張修的記載更詳細呢?

  衛雲亮先生推測啊,張陵創五斗米道應該確有其事,但是呢,影響力並不大,並沒有引起官方的注意,所以史書記載不詳。

  真正把五斗米道影響擴大的是張修,因為張修利用五斗米道起義造反,逐鹿天下,震驚官府,於是當時朝廷啊,就將五斗米道跟張修直接掛起鉤來。

  相比之下,張陵在教外的影響力要弱很多,那麼,張修跟張陵是什麼關係呢?

  張修是巴郡人,也就是重慶人,張陵是江蘇沛國豐縣人,二者籍貫相隔千里,應該沒什麼親緣關係。

  而五斗米道的天師是世襲制,所以呢,張修不是天師,應該他只是張陵的信徒,只不過呢,是屬於那種功高震主的信徒。

  而且啊,張陵去世以後啊,他的兒子張衡才兩年也就跟著去世了,並沒有什麼影響力,也沒什麼作為,當時他兒子張魯還沒有成年。

  一時間,五斗米道陷入了權力真空,張修就趁此空檔,趁勢而起,擴大自己在教內的影響力,實際掌控的五斗米道……

  這樣一來就合情合理了。


  而張魯啊,孤兒寡母又面對張修這樣一個道內的權臣,感覺自身難保,為了生存啊,張魯的母親迫不得已以色相取悅於益州牧劉焉,借劉焉勢力保全天師之家。

  她也算是忍辱負重,直至張魯羽翼豐滿,才殺了張修,奪回教權……

  當然,一切都是推測,到底如何,估計只有身處這個時代的人,比如舒雨竹、比如劉焉、這些人才清楚了。

  歷史的厚重和魅力便在於此,輕輕的翻過一頁,短短的一句話,便是一個人,甚至無數人的一生啊!

  他們也像我們,一分一秒,一天一年的活過,也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無奈和掙扎。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

  廣修億劫,證吾神通。

  三界內外,惟道獨尊。

  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包羅天地,養育群生。

  誦持萬遍,身有光明。

  三界侍衛,五帝司迎。

  萬神朝禮,役使雷霆。

  鬼妖喪膽,精怪亡形。

  內有霹靂,雷神隱名。

  洞慧交徹,五炁騰騰。

  金光速現,覆護真人。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