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漢永存> 第313章 靈帝駕崩

第313章 靈帝駕崩

2024-08-15 14:25:47 作者: 朕不帥
  第313章 靈帝駕崩

  大漢如此腐朽,對與叛亂自然應顧不暇。🐊👑 ❻➈𝕤卄υ乂.𝔠𝓞ⓜ ♣♡

  公元186年,張溫統率諸郡的步、騎兵十餘萬駐紮在美陽。

  邊章、韓遂也進軍美陽,張溫與他們交戰初次失利。

  十一月某天夜間,有流星照入敵營,流星如火,長達十餘丈,照亮邊章營中,驢馬都發出叫聲。

  「將軍,妖星入營,此為不降!」邊章的手下看向他和韓遂。

  「暫時撤軍。」韓遂、邊章軍對視一眼,都認為這是不祥的預兆,想要退回金城。

  第二天,董卓得知這件事情,大喜過望,「哈哈,天助我吔,追!」

  隨即與右扶風鮑鴻等合兵進攻邊章、韓遂。

  「殺啊!」

  一番追殺,叛軍急著回城,自然不想交戰。

  於是,董卓追,他們逃。

  最終,董卓大獲全勝,斬首數千級,邊章、韓遂敗退榆中。

  張溫得知,非常高興,

  「蕩寇將軍周慎!」

  「末將在!」

  「文台!」末將在孫堅也站出來了,他這次是參軍事。

  「末將在!」

  「我現在命令你們帶領三萬人追擊!」

  「諾!」兩人大喜。

  一看見敵軍敗退,張溫立刻派周慎和孫堅率領三萬人追擊,這是想摘董卓的桃子呀。

  董卓自然不干,離開拱手道:「將軍,我也請戰去追擊叛軍。」

  「這……羌族的先零部落也是叛軍中的主力,破虜將軍,我現在命令你帶領三萬大軍去討伐他們。」

  「將軍,應該先解決韓遂和邊章的叛軍。」

  「他們已經敗了,不足為慮,你現在首要的任務是討伐羌族的先零部落。」

  「將軍!」董卓還想說什麼,被張溫揮手打斷了,「老夫是車騎將軍、假節,怎麼指揮不動你了?」

  「不敢!」董卓無奈,只能去討伐羌族的先零部落。

  另一邊,周慎率領三萬人追剿邊章、韓遂。

  參軍事孫堅向周慎建議說:「周將軍,叛軍據守的城中缺少糧食,將從外面運入。

  我願帶領一萬人,去截斷敵軍的運糧道,將統領大軍跟在後面接應,叛軍必然會因疲憊飢餓而不敢應戰,退回羌人腹地。

  到那時,我們再合力圍剿他們,就可以平定涼州了。」

  「文台,如今,叛軍退守榆中城,已經是驚弓之鳥,我們應該圍住他們,而不是放跑他們回到駐地。」

  「將軍!」孫堅還想勸說,結果被周慎用眼神制止了。

  周慎沒有聽從他的建議,直接率軍將榆中城團團圍住。

  而邊章、韓遂分兵駐守葵園峽,反而將官軍的運糧道路截斷。

  這一下,周慎感到恐慌,丟棄輜重撤軍。

  這邊,在張溫的要求下,董卓率領三萬人去討伐羌族的先零部落。


  董卓可是非常謹慎的,他先派遣別部司馬劉靖率四千人屯兵於安定郡,然後進軍。

  可即使他謹慎,這裡是叛軍和羌族的地盤,董卓軍在望垣縣北被羌人、匈奴人包圍,軍糧不足,形勢危急。

  「將軍,現在怎麼辦?」

  「派人去渭水中攔水修建堤壩,對外說我們糧食不足,靠捕魚充飢。」董卓倒是不慌不忙,迅速發布命令。

  他讓士兵在渭水中假裝攔水修堤,對外宣稱是捕魚,實際上讓軍隊快速從堤下通過。

  等到羌人發覺而追擊時,董卓早將堤堰決開,河水已深,致使羌人無法過河追趕。

  張溫得知董卓撤軍,以皇帝的詔書徵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晉見張溫。

  張溫責備董卓,而董卓應答時毫不恭順。

  孫堅上前附在張溫的耳邊悄聲說道:「董卓不怕獲罪,反而氣焰囂張,口氣很大,應該按照軍法『受召不及時到達』一條,申明法令,予以處斬。」

  張溫搖頭說:「董卓在黃河、隴山之間一向有威望,如果我今天將他殺死,西征將沒有依靠。」

  孫堅估計看出董卓狼子野心,便說:「將軍親自統率皇家大軍,威震天下,何必依賴於董卓?

  我觀察董卓的言談舉止,對您不尊重,輕視長官,舉止無禮,是第一條罪狀;

  邊章、韓遂叛亂一年多,應及時征討,而董卓卻說不可,動搖軍心,是第二條罪狀;

  董卓接受委派,無功而回,長官徵召時又遲遲不到,而且態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條罪狀。

  古代的名將受命統軍出征,沒有不靠斷然誅殺以成功的。

  如果將軍對董卓加意拉攏,不立即誅殺,那麼,這將損害統帥威嚴和軍中法規的過失呀。」

  張溫不忍心動手,便說:「你先回去,時間一長,董卓會起疑心的。」

  孫堅於是告辭而出,這又是一個殺董卓的好機會,可惜錯過了。

  張溫派出有六路人馬,其中五路人馬,包括周慎都以失敗告終,唯獨董卓的軍隊全員班師,屯兵於右扶風。

  朝廷因功封董卓為斄鄉侯,封邑一千戶。

  這一下,董卓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了。

  時光流轉,各地的反叛不斷,朝廷只能勉強鎮壓,非常的勉強。

  此時的東漢朝廷就像是100歲的老人躺在床上有氣進沒氣出的,隨時可能升天的感覺。

  漢靈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劉焉目睹漢靈帝治下朝綱混亂、王室衰微的的現象。

  他向靈帝建議:「各地到處發生叛亂,是由於刺史權小威輕,既不能禁制,又用人不當,所以引起百姓叛離朝廷。

  應該改置州牧,選用有清廉名聲的重臣擔任。」

  劉焉內心裡想擔任交趾牧,但侍中、廣漢人董扶私下裡對劉焉說:「京城洛陽將要發生大亂,根據天象,益州地區將出現新的皇帝。」

  於是,劉焉改變主意,要求去益州。

  正好益州刺史儉橫徵暴斂,有關他的暴政的民謠廣泛流傳;

  再加上耿鄙、張懿都被盜賊殺死,朝廷就採納劉焉建議,選用列卿、尚書為州牧,各自以本來的官秩出任。


  任命劉焉為益州牧、太僕黃琬為豫州牧、宗正東海人劉虞為幽州牧。

  各州長官權力的增重由此開始。

  劉焉為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裔,年輕時在州郡任職,因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中郎一職。

  延熹三年(160年),因老師祝恬(漢桓帝時司徒)去世而離職,在陽城山講學教授。

  後被推舉為賢良方正,被司徒府徵辟。

  歷任雒陽縣令、冀州刺史、南陽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劉嫣這一建議也看似是穩固了東漢皇朝,其實是加劇了它的崩潰和諸侯爭霸的出現。

  在這之前,一州最大的是刺史,如今卻變成了州牧。

  當然,也不是說州牧以前就沒有出現,無論是刺史還是州牧,都是圍繞了三項權利,即監察權、行政權、軍事權。

  刺史是監察地方的官吏,漢文帝時,以當時的御史失職為由,另行設置刺史,由丞相委派行使御史的職責。

  至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這個時候都的刺史已經不受丞相節制,而直接對皇帝負責,類似於欽差大臣。

  這無形中的加強了刺史的權力,其實這就是武帝為了解決西漢的封國問題採取的有效措施。

  不過那時的刺史還是以監察為主,而州牧這一職務啊,就更加傳奇了。

  由於刺史權限很大,但俸祿很低,只有600石,比太守的2000石低很多啊。

  但是呢,卻監管太守,感覺不是很合理。

  再加上此時的刺史還操作一些不是他們權限範圍的事情,比如安置流民,比如鎮壓反叛,比如處理少數民族的事務……

  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刺史為州牧,州牧的權力更大,增加了行政權以及軍事權,而且俸祿也由600石提高到2000石。

  而到了漢哀帝建平二年,罷免州牧復設刺史,但此時刺史仍然保留部分州牧的權利。

  王莽稱帝後,將刺史又改為州牧。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劉秀認為州牧權力過大,不利於統治,又把州牧更改為刺史。

  此後,東漢幾乎沒再弄過州牧,除了東漢末年。

  這裡簡單的說啊,就是當時的州牧比刺史擁有更高的軍事權,可以不通過朝廷。

  如今啊,州牧再次出現了,所以東漢末年呢,才會軍閥割據。

  這一年,涼州叛軍重新攻入右扶風,圍攻陳倉縣城。

  十一月,朝廷拜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人救援陳倉。

  董卓向皇甫嵩建議急速進軍,皇甫嵩認為:「陳倉縣城防備堅固,涼州叛軍必然無法攻克,我軍只要按兵不動,以逸待勞即可取得全勝。」於是不聽從董卓的建議。

  其實這個時候董卓手下的兵也越來越多了,權力也越來越大,朝廷一些有志之士也看出點什麼。

  時間來到中平六年(189年)春二月,涼州叛軍圍攻陳倉縣城達八十餘日不克,疲敝而退。

  一切果然如同皇甫嵩所料,他大喜過望,立刻下令追擊,董卓也想追擊。

  這個時候他的旁邊兩個謀士勸說起來。


  一個人30歲附近,長得非常清秀。

  一個人45歲,長著國字臉。

  他們便是董卓手下最有名的兩個謀士,一個是李儒,一個是賈詡。

  李儒率先開口,「主公,現在形勢應該先保留實力,老話說得好,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如果這叛軍被剿滅了,朝廷必然收回您的兵權。」

  賈詡也贊同,「對,這陛下的身體越來越不好,對付叛軍,我們可以慢一點,最好撐到陛下駕崩。

  如今陛下的的孩子就只有史侯和董候了,他們年紀都非常年輕,到時候就是我們的機會。」

  靈帝連續死去了幾個兒子,因此,何皇后生下兒子劉辯後,就送到道人史子眇家去撫養,故被稱為「史侯」。

  王美人生下兒子劉協,由董太后親自撫養,被稱為「董侯」。

  董卓聽了也是點頭,不去追擊,反向著皇甫嵩勸說起來,理由是「窮寇勿追,歸眾勿迫」。

  皇甫嵩則認為:「叛軍是喪失鬥志的疲師,而不是歸眾、窮寇。」

  這個時候董卓的地位其實不比皇甫嵩低多少,皇甫嵩也看出來他不想追擊了,想保留實力,但無可奈何。

  隨後,皇甫嵩讓董卓負責殿後,自己率軍追擊,連戰連勝,斬首萬餘級,叛軍首領王國逃走後不久病死。

  「這個老匹夫,壞我大事!」

  本來想養寇自重,拖到漢靈帝死去,結果皇甫嵩直接差點把人家剿滅了,這讓董卓怎麼辦?

  他因此非常忌恨皇甫嵩。

  果然沒過多久,他最不想發生的事終究還是發生。

  漢靈帝得了重病,眼看不行,下詔拜董卓為并州牧,其下屬軍隊轉交給皇甫嵩。

  「如今怎麼辦?難道抗旨?」董卓接到聖旨,憂心忡忡看向李儒和賈詡。

  賈詡立刻搖頭,「主公,這抗旨是萬萬不行的,如今陛下還沒有駕崩,他統領天下這麼多年。

  您要是不聽從的,甚至無異於公開謀反,天下有勢力的人都會討伐你的。」

  李儒點頭,「是呀,如今只能先聽從陛下的詔書,我估摸著陛下可能挺不過去了,這一次,我們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

  「陛下的詔令可以聽從,但兵權不能輕易交出去。」

  「對,只要再拖些時間就好。」

  於是,董卓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軍隊,上書辯解道:「我掌兵十年,士兵上下和我關係太好了,都要為我賣命,我乞求帶這幫士兵去并州,效力邊垂。」

  皇甫酈勸說從父皇甫嵩趁機除掉董卓,皇甫嵩不從,只是將董卓不肯交出兵權的事上奏朝廷。

  於是,靈帝下詔責備董卓,董卓對皇甫嵩又更加怨恨。

  最終,董卓迫於無奈,帶了五千人向并州出發,但是停留在河東郡就不走了,他明顯是想觀察洛陽局勢。

  看到漢靈帝病重,群臣都請求他立太子。

  漢靈帝認為劉辯為人輕佻,缺乏威儀,想立劉協,但猶豫未決,畢竟劉協年紀要小一些。

  正在這時,漢靈帝病重,他把劉協託付給蹇碩。

  丙辰(十一日),漢靈帝於嘉德殿駕崩。

  一個反覆折騰,喜愛錢財的昏庸皇帝終於死了。

  想他12歲當皇帝,在位21年,為人也是非常聰明的,偏偏卻給大漢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

  一路在賣官的路上越走越遠,要是再多活幾年,說不定大漢直接亡在了他手中。

  現在他終於死了,大漢的所有百姓沒有一點傷心,反而歡欣鼓舞,他們祈禱有一個好的皇帝帶領大漢走向富強。

  可惜,百姓所期待的,往往是異想天開!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