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東漢名士的風采
看時機成熟了,王允拉著呂布喝酒。,-*' ^ '~*-.,_,.-*~ ~*-.,_,.-*~' ^ '*-,
「唉,沒想到太師會做出如此禽獸之舉,太師淫我之女,奪將軍之妻,誠為天下人之笑柄呀。
不是恥笑太師啊,是恥笑你我啊!
恥笑我,不足為道,老夫我本來就是個年邁無能之人,可惜將軍蓋世英雄,怎能受如此奇恥大辱啊?」
對於口若懸河,耍嘴皮子,還有人心的把握,呂布是遠遠比不上王允的。
但凡呂布能看得出來,就知道這是個激將法,可惜在氣頭上的呂布如何能夠看得出來?
果然,呂布聽完臉色通紅,怒氣沖沖,手不停的捏著酒杯,全身在顫抖,他在隱忍著殺意。
「啊!」終究是忍不住了,呂布大吼起來,直接抬手把桌子給掀飛了。
「碰!」
王允裝作害怕的說道,「將軍息怒,是老夫失語了。」
「誓當殺死老賊,以血此恥。」
「將軍不可連累老夫呀。」王允那演技,完全沒有破綻,繼續裝作誠惶誠恐的樣子。
「丈夫身居天地之間,豈可鬱郁久居人下?」
王允看火候到了,點頭笑道:「若以將軍之才,怎能被太師所限呢?」
「我誓殺老賊!」呂布說著牙呲欲裂。
隨後呂布又嘆氣一口說道:「我與他乃有父子之情,恐惹後人議論。」
「哼,將軍自姓呂,太師自姓董,將軍想想他當初對你動刀劍的時候,豈有父子之情?
要不是將軍靈活機敏,手段高明,恐怕早就被他殺了。
太師忍於誅殺,諸將言語有蹉跌者,便戮於前,人不聊生……」
呂布恍然大悟,「若非司徒之言,呂布幾乎自誤。」
「將軍若能匡復漢室,乃是忠臣,青史傳名,流芳百世。
反之,將軍若是助董卓,乃是反臣,載之史筆,遺臭萬年啊!
利弊得失,清濁忠奸,將軍,你好好想想吧!」
聽完王允的話,呂布沉吟了許久,站起來走了好幾步,隨即轉身說道,「司徒一言,令我撥雲見日,茅塞頓開,我意已絕,大人不用懷疑。」
其實到這個時候,呂布大概也聽出來了,王允是很想殺董卓的。
王允還是有些疑慮,「只是……只是事若不成,反遭大禍啊。」
「呂布誓誅國賊,匡復漢室,有違誓言,萬劫不復!」
呂布說著,拿起身旁隨身攜帶的匕首,輕輕的割開了自己的手,對天起誓。
古人對誓言是極其看重的,至少在司馬懿對著落水發誓之前,古人大抵都是相信誓言的。
這一刻,王允相信了他,「倘若漢室不亡,皆出將軍之賜,請受王允一拜!」
王允心裡都笑開花了,他鄭重的拜了下來。
隨即,兩人開始合計起來。
王允說,「李肅當年勸將軍殺丁原而投董卓,董卓卻未曾升他官職,估計懷恨在心,可以加利用。」
「好。」
於是他們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把李肅叫了過來。
三人對坐,王允一個眼神,呂布秒懂,向著李肅行了禮。
「肅兄,昔日公遊說我殺丁建陽而投董卓,今董卓老賊上欺天子,下虐百姓,絲毫沒有你當初說的賢明和仁義。
細數董卓如今所做的事情,無故廢了立帝王,毒死少帝太后,掘靈帝墓,火燒洛陽城,吃人肉,喝人血,殺人如麻,屠戮百姓,姦淫公主……
簡直是人神共憤,天地不容,為了這大漢,為了天下,為了這黎民百姓,我們欲殺董卓,不知肅兄意下如何?」
呂布說著,眼神帶著殺意,只要李肅敢表露出任何的投靠董卓的意思,他估計當場就會把李肅給宰了。
李肅看了一眼呂布,又看了一眼王允,連忙說道:「謝將軍,謝大人,肅欲誅董卓之意良久,只恨無同心者,今日有大人和將軍支持,何愁大事不成啊。」
他說著從旁邊拿出一隻箭矢,然後將它折成兩段,「肅若有二心,便如此箭,天地人神共棄之!」
「好好好!」
三人又開始一番籌謀。
終於,初平三年,公元192年5月22日,董卓乘車前往未央宮,參與慶祝皇帝病癒的朝賀,呂布隨從護衛。
結果,出門前馬受驚,使董卓墜入泥中,董卓回府更衣,其少妻勸其不要進宮,董卓不聽。
當時呂布心裡都疙瘩一下,他真怕董卓不入宮。
可惜董卓太過狂妄自大,一意孤行,當董卓車隊行至北掖門外時。
「殺啊!」
李肅等人持長戟衝出,刺向董卓,董卓朝服內穿鎧甲,所以未傷及要害。
然而,李肅刺傷董卓手臂,並將其刺下車來,董卓一個驢打滾,躲過下一次攻擊,疾呼:「吾兒呂布何在?」
這時候呂布不慌不忙的掏出準備好的詔書,喊道:「有詔討賊臣,」
直到此時,董卓才發現呂布背叛了自己,大罵呂布:「庸狗,敢如是邪?」
「老賊,我與你勢不兩立!」
「殺啊!」
「噗嗤!」
呂布的戰戟又快又強,直接插進了董卓的脖子上,一時間鮮血四處飛濺。
「哈哈哈!」看見董卓沒有氣息,呂布哈哈大笑。
主簿田儀及董卓的奴僕撲到董卓的屍前,
「啊!」
他們又被呂布殺死,呂布連殺了三個人。
他隨即打開詔書,高聲說:「皇帝下詔,只討董卓,其他人一概不問。」
這一下,在場其他的人都不敢動了。
隨後,王允立刻讓信使往各政府部門送達赦免詔書。
「萬歲,萬歲!」
「哈哈哈!」
「這個狗賊死了。」
「老天開眼了。」
「嗚嗚嗚嗚嗚嗚嗚嗚!」
一時間,士兵高呼萬歲,百姓喜極而泣,在大街道上唱歌跳舞,以示慶祝。
長安城中的士人、婦女賣掉珠寶首飾及衣服,用來買酒買肉,互相慶賀,街市擁擠得水泄不通。
那場面簡直就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人山人海,鞭炮齊鳴啊,比過年還熱鬧千萬倍。
董卓的弟弟董、董璜以及留在塢的董氏家族老幼,都被他們的部下用刀砍死,或用箭射死。
這一下,董卓基本九族皆滅!
這還不算完,董卓的屍體被拖到市中示眾。
當時天氣漸熱,是夏天,董卓一向身體肥胖,油脂流到地上。
看守屍體的官吏便作了一個大燈捻,放在董卓的肚臍上點燃,從晚上燒到天亮,就這樣一連燒了幾天。
受過董卓迫害的袁氏家族的門生們,把已被斬碎的董卓屍體收攏起來,焚燒成灰,所撤在大路上……
由此可見,這傢伙是多麼的不得人心啊,百姓恨不得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啊!
若是說呂布這一輩子做過什么正確的事,最正確的大概就是誅殺了董卓。
這一下,呂布和王允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他們在董卓府邸搜出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綾羅綢緞、奇珍異寶堆積如山。
漢獻帝任命王允主持尚書事務;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禮儀等待遇均與三公相等,封溫侯,與王允一起主持朝政。
隨後,《三國演義》裡邊有一個著名的場景,就是董卓死了之後,蔡邕去哭董卓,王允一生氣就把蔡邕給殺了。
但真實歷史不是這樣,董卓被殺時,左中郎將、高陽侯蔡邕正在王允家中作客,聽到這一消息後,為之驚嘆。
王允勃然大怒,斥責說:「董卓國之大賊,幾亡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疾,同懷其私遇,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
於是,將蔡邕逮捕,送交廷尉。
蔡邕也覺得自己不對,所以謝罪說:「身雖不忠,古今大義,耳所厭聞,口所常玩,豈當背國而向卓也!願黥首刖足,繼成漢史。」
當時,許多士大夫同情蔡邕,設法營救他,但沒有成功。
太尉馬日對王允說:「蔡伯喈是曠世奇才,對漢朝的史事典章了解很多,應當讓他完成史書,這將是一代大典。
新𝟼𝟿書吧→
而且他所犯的罪是微不足道的,殺了他,豈不使天下士人失望!」
允反駁說:「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
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最後,蔡邕死在獄中。
可見在真實歷史上,蔡邕並沒有哭董卓,可確實是嘆息了,內心有悲痛。
這裡面的原因是複雜的,首先,蔡邕有作死的嫌疑。
董卓死了,大家都高興的跟過年一樣,就你一副傷心難過的樣子,你說你該不該死?
現在就出現大問題了,蔡邕是名士,董卓如此殘暴。
他為什麼會和董卓產生這種微妙的感情呢?
為什麼會因為董卓的死而嘆息傷心呢?
這個原因也是複雜的,當初,董卓控制洛陽城後,就開始軟硬兼施,拉攏士大夫集團成員和自己合作。
董卓拉攏蔡邕的時候,蔡邕的第一本能就是趕緊拒絕,他甚至想跑,可董卓的刀就架在他的脖子上,跑又跑不掉。
於是,面對董卓的軟硬兼施,蔡邕終於開始和董卓合作了。
蔡邕投靠董卓後,一直受到董卓的重用,而且在這段時間裡,蔡邕風光極了。
看看他的頭銜就知道,都被封侯了,高陽鄉侯。
在漢朝,沒有公的爵位,非劉姓最高的爵位就是侯爺了。
當年,霍去病這麼牛,也只是封了個冠軍侯而已。
可見漢朝侯爺這個爵位的寶貴了,沒有大的功績是不可能封侯的。
於是,蔡邕家一時間簡直是車水馬流,絡繹不絕,常常連個停車的位置都找不到,家裡的客廳永遠擠滿了客人。
同樣,董卓拉攏王允時,王允更是拒絕都沒有拒絕。
所以在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時,王允就是董卓的左膀右臂,成為了司徒,三公之一,整個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通常就是由他王允負責的。
可是,他們與董卓合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實在難說得很,可以理解為他們貪慕董卓的榮華富貴,也可以理解為他們忍辱負重,試圖尋找機會中興大漢帝國。
現在,王允滅了董卓,所以他與董卓合作必須是忍辱負重,試圖尋找機會中興大漢帝國。
至於蔡邕呢?蔡邕與董卓的關係就比較複雜了,而他的嘆息也是符合東漢名士風采和道德的。
古人的道德和現代的道德是有區別的。
首先,漢末,天下大亂,在許多人眼裡,未必不覺得董卓也有機會成為一個肅清天下的英雄,而自己追隨董卓也未必不會成為傳說中的王佐之士。
蔡邕當時大約就是這樣想的,所以他開始受逼迫與董卓合作,而在合作的過程中顯然是越來越投入。
最後,他聽到董卓死於非命的消息,竟然一時情不自禁,實在無法像大家一樣表現出高興的樣子。
他嘆息的不僅僅是董卓死,而是自己看錯了,好些年的努力和投入都化成了灰飛。
其實有這樣想法的,不止蔡邕一人。
《後漢書》中有這麼一段:「卓乃遣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譬解紹等諸軍。
紹使王匡殺班、瑰、吳循等,袁術亦執殺陰循,惟韓融以名德免。」
裡面提到的人大多都是名士,而董卓派遣他們去勸解袁紹和袁術,最後被殺了,也是因為他們是真心投靠董卓的,想要立功表現。
而因為韓融太有名望了,所以袁紹等人就放過了他。
可笑的是後來他又回到漢代獻帝身邊,這是說得好聽的,說的不好聽的一點,他其實又回到董卓集團,成為了董卓的走狗。
為什麼東漢出了那麼多名士,為什麼他們會有那樣的做派呢?
這就得說東漢特殊的人才選拔制度,東西兩漢基本是一脈傳承,東漢人才選拔也是兩個方式。
一個方式就是民間舉孝廉這些,第二個方式就是所謂的徵召。
徵召呢,就是說職為級比較高的人,自己從民間選拔一些人做自己的下屬,從而把他送上權利的快車道。
這兩種制度呢,就會產生奇異的效果。
第一個呢,舉孝廉,就是這個人需要在民間有名氣。
這個名氣就是在孝和廉兩方面,所以東漢人非常講究孝,一般人得守孝三年。
這個守孝三年,就是在漢朝的時候普及出來的,甚至演變出其他內卷的情況,有的五年,有的七年。
甚至其他內卷的情況,什麼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臥冰求鯉……
反正是只有更卷,沒有最卷,卷死人不償命。
可見在任何時代,卷一直是貫徹始終的。
畢竟現實的資源是有限的,這是赤裸裸而殘酷的事實,不可迴避。
孝卷完啦,還有一個就是廉,就是來了爵位也好,來了金錢也好,往往我不是撲上去。
而要非常謙虛,要拒絕,即使內心非常想,但表面上伱還得拒絕,假仁假義的。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口碑,獲得大家的尊重,才有舉孝廉的機會。
為了這個機會,裝也得裝,不裝也得裝,卷也得卷,不捲也得卷,畢竟沒人看得清楚你心裡怎麼想的。
還有一個人才選拔方式就徵召,這徵召呢,職級比較高的人自己選下屬啊,從民間選。
那這裡邊就有問題啊,這個人進入職業快車道,或者當上一個朝廷官員,他不是來自朝廷考核,完全是來自私人關係。
既然是來自私人關係的話,這東漢個人就非常強調他們對自己的老師也好,或者對自己有知於之恩的這群人的感恩之情。
這件事兒在東漢人的個人情感當中,實際上有時候往往是高於他對國家情感的。
這也怪不得呂布殺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丁原,結果在小說演義裡面就成了殺了自己乾爹,然後就被罵三姓家奴。
這就是造成了另外一個現象,東漢啊,名士輩出,氣節非常高,道德追求非常高。
但是他這種道德追求更多是強調個人之間的道德追求,而不是對社會的。
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三國分裂局面的一個原因,他們願意為了這種氣節去忠心於謀一個人,哪怕丟掉自己的性命。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對個人的忠心,可能高於國家和民族。
後面比較出名的就是官渡之戰中,袁紹手下兩個謀臣,直接演繹了這場戰役的走向。
一個是許攸,他投奔曹操,並將袁紹的虛實和盤托出,為曹軍偷襲烏巢立下大功。
還有一個人就是審配了,在鄴城被破之時,曹操欣賞他是忠義之士,想要饒恕他,但是審配堅決不干。
無奈,曹操處死他,在他臨死之前,他大聲對劊子手喊道:「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當真是河北多名士,誰如審正南。命因昏主喪,心與古人參。
忠直言無隱,廉能志不貪。臨亡猶北面,降者盡羞慚。
……
當然,王允殺蔡邕,除了因為蔡邕自己作死,何嘗沒有排除異己的想法。
董卓一死,如今這個朝廷他王允最大,但是蔡邕的名望也很高。
王允可不想有人能和自己分庭抗禮,只能說權力是個極其可怕的東西,它能改變一個人的初心。
最開始的王允是忍辱負重,殺掉董卓,想中興大漢,當他一步步獲得更高的權力之後,很多東西就變了。
果然,作為誅殺國賊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賞和廣大百姓的稱讚。
於是,王允態度開始發生改變,似乎有些飄飄然起來,他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
「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而這一切的變化,都造成了最終他生死的罪魁禍首。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永遠是管用的。
一個人的心態和能力,如果不足以支撐他掌握更高的權力和金錢的時候,他最終的結局大概是不好。
欲戴王冠,必成其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