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系統更新
漢朝,景帝後元年間。¤ (¯´☆✭.¸_)¤ ➅9şℍย𝓧.ςσΜ ¤(_¸.✭☆´¯) ¤
劉啟的身體此時已經不妙,他勉力支撐著,和自己心目中最好的繼承人劉徹一起觀看天幕。
看到天幕中提到了自己父皇遺留下來的諸侯王問題,他只是笑笑,轉而看向劉徹道:「徹兒,朕希望你能夠更加沉穩地去處理一些事情。畢竟,雖然有些問題需要解決,但也需要時間。」
就像劉恆在位期間發展壯大的諸侯王力量,劉恆真的不知曉嗎?
不,只是,如同大漢這些年來整體上一直都是休養生息的國策一般,諸侯王壯大,也只是當時沒有其他辦法造成的副作用。或許可以通過種種手段加以限制、讓他們的力量不能太過強大,但整體的趨勢是難以改變的。
而自他登基後,諸侯王的勢力就開始被削弱,七國之亂雖然讓他受到了一次脅迫,但過後,諸侯王的權力都遭到了一次削弱、活動也受到了限制,「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如此一來,也就給徹兒日後掃除了一大隱患。
至於他這個兒子,劉啟看得很清楚,和自己一樣有著銳意堅決的一面,又頗為驕傲。等自己百年之後,他必然想要征討匈奴……
但是,這同樣不能一蹴而就。
劉徹身上自信滿滿、神采飛揚,少年人的銳氣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現:「放心吧,父皇,兒臣怎麼可能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兒臣定會實現我大漢的夙願、一雪前恥!」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已經不在意那些諸侯王了,左右他們早已無力與中央為敵、影響中央政策了,他反倒更加關注那些地方豪族。
這些地方豪族,有些是經過大漢的軍功等方式崛起,有些則是與天幕中說的豪商富賈有關,還有些兩頭都占、相互交織,這些人,影響的是大漢對於各地最基本的掌控力。
雖然授命的官員也未必能夠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傳達天子的意思,但他們畢竟是朝廷官員,可以依照各種律法來加以處置;但若是當地的權力完全被豪族奪取,那,那一塊地方,和實際上的分封又有多少區別?
大漢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消除掉開國以來分封的封國,讓這些土地、人口等資源都盡數歸於中央,歸於天子的掌控,加強天子的力量。
而這些豪族無疑是違背了這一宗旨。
當然,他作為英明神武的天子,自然也有對策,定期的遷徙豪族,就是為了加強控制、打斷他們的發展。只是,這樣的力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弱;而大漢的中央力量又能否維持住對這些豪族的壓制?
要知道,他能夠成功定期遷徙豪族,可不是因為什麼天子之威,而是實實在在的力量。
明朝,洪武年間。
看到這裡,朱元璋不由得在腦中又開始老話重提:「咱大明什麼都好,特別是百姓,可是就有一些地方豪強,不知道理解朝廷法旨,不願意遵守咱的規章制度。更有一些人,為了所謂的私利,將整個華夏、所有百姓都拋之腦後,買了個一乾二淨。」
將軍們紛紛點頭,表示對萬歲的話的絕對贊同和擁護。
文官們中,有一些就略微有些尷尬,畢竟,將軍們出自豪族的沒有幾個,大家都是泥腿子出身;文官們就不同了,出自有一定底蘊之家的不在少數。
而朱元璋這番沒有點名道姓的對象是誰,他們也都清楚,不就還是那些江南士族豪族嘛!萬歲討厭那些人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了,又有了天幕中關於那個太宗故事,萬歲就更加討厭這些人了。
沒看見這段時間,朝中凡是江南出身的人被挑刺的頻率都比其他人高嘛。
【當然,這些問題具有歷史原因,屬於時代特性。
其中的不少內容,在劉啟繼位後就得到了緩解乃至解決,再到武帝登基,更是進行了更加徹底的治理,讓漢朝中央皇權變得越發強大。
但是同在其中的豪強問題,卻沒有因為這兩代皇帝的打擊而徹底根治,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豪強逐漸強大,自漢朝建國以來就有的遷徙之法在漢元帝時期就遭到破壞,再往後的漢成帝、漢哀帝更是無力應對。
「開元之季,天寶以來,法令弛壞,兼併之弊,有逾於漢成、哀之間。」
及至東漢,自建國伊始,就無法與豪強力量分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也只能和豪強達成妥協,豪強的力量深入到了東漢的整個體制之中,朝廷唯一的方法只是通過任命當地長官來與豪強形成平衡。】
東漢,建武十七年。
劉秀苦笑,他的大漢的情況確實如此,這並沒有什麼能夠辯解的地方,也沒必要辯解。
畢竟,他的建國也確實和一批豪強關聯深刻,就連他自己本人,都算是有著一定豪強背景;而若是說如高皇帝一般登基後就依靠手中力量重塑秩序、消解開國功臣……
他做不到。
畢竟,這些豪強本身經營多年,擁有的力量早已不限於經濟,也不是如高皇帝的功臣那般限於軍事、還是不太牢靠的軍事,他們的觸角到處都有,經濟、文化、軍事、政治、輿論……
哪怕他是理論上力量最強的開國皇帝,也只能通過一些手段來削弱、並且和這些豪強達成一種心照不宣的條約。
秦朝。
嬴政又找到了一個需要處理的對象。
如今,地方的豪族基本上都是六國貴族,倚靠著先祖的力量在地方作威作福、肆無忌憚。
但看來,即使沒有這些豪族,也會出現新的力量團體成為地方豪族,影響中央力量,讓朝廷無法直接控制地方底層。
想來,那明朝的文人士族,有些也是從這些地方豪族轉換過去的。
中央與地方的博弈,從沒有一刻停止。
這就更要求大秦的繼承人是一個有果決手腕的人,能夠堅決地處理掉各地的問題,將萌芽全部扼殺、連根拔起。
漢朝初年。
劉邦也暗自提高了對地方豪族的警惕,決定等天幕結束了以後,對子孫的教育就要加上這一項。不是指望劉盈,而是指望之後的皇帝們。
至於呂雉,這女人不需要自己提醒,都這麼明顯了,她心裡怕是早就記上了。
他又開始好奇這個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武字不必說,開國皇帝嘛,通常都是要征戰沙場、一刀一槍打下天下的;但是光,
「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蕭何邊回憶邊道。其他稱讚成就的不說,這個能紹前業,相當於中興,若是加上「武」的克定禍亂,那就很清楚地指出了漢朝這個西漢東漢的不同。
劉邦嘆道:「朕的大漢還真是被篡奪了。」原以為還和西周東周的分類原因一樣。
【不論如何,劉恆都穩定了漢朝的局面,推動了漢朝的國力發展,又進一步調整了漢朝的政治結構,讓漢朝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同時,他還給後世小宗入大宗的皇帝們做了一個表率,讓他們有例可依——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學習先例。】
漢朝初年。
「……」劉邦沉默,這個先例倒沒什麼問題,只是後面那個不知道學習先例的,不會在他的大漢就有吧?
不,不可能,一定是後世不知道哪個王朝的蠢材!就像明朝那個建文帝一樣,削藩都削不明白。
漢朝,元康三年。
劉病已無語,這明顯說的就是劉賀吧。
好好的例子擺在前面,卻不知道學習,明明剛剛才被擁立、皇位都還沒坐穩,居然就想著要除去霍光……
迅速登基、又迅速被廢,也不奇怪。
而且,他的把柄也太多了,一點都不知道做一些掩飾,直白明確地就是放飛自我,這讓別人想廢都過於容易。
也不怪自己今年把他變成海昏侯,食邑四千戶了。
【文帝遺詔曰:朕知道天下萬物萌生沒有不死的道理,死亡是天地間的常理,萬物不變的自然規律,有什麼可傷心的!現在這個時代,人們都樂於生而厭惡死,朕很不贊同傾家蕩產去厚葬逝去的人,而給生者帶來負擔。何況朕德行淺薄,沒有給百姓帶來什麼福祉。現在死了,再讓臣民們長期地為朕服喪哭悼,經受冷與熱那麼久的折磨,使民眾父子悲哀,老人傷感,再限制他們的飲食,停止對鬼神的祭祀,這是加重了朕的失德,讓朕怎麼對得起天下的人呢!朕繼承大統,以渺小之身,託身於天下君王之上,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感謝上蒼神靈的保佑,國家福澤,境內一片昇平,沒有戰亂。朕秉性愚鈍,時常害怕自己做出錯事,使先帝的美德蒙羞;朕懼怕年久日長,自己因失德而不能善終。現在有幸得以盡享天年,又可供養於劉漢的祖廟之中,哪裡還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朕遺詔頒布之日起,三天後停止悼念活動,全部脫下喪服。不可禁止百姓娶妻、嫁女、祭祀、飲酒、吃肉。從辦理喪事、參加祭奠的親屬和官員開始,都不要打赤腳。頭系的麻巾,腳扎的麻繩,寬度都不要超過三寸。不要在車輛和兵器上套戴喪服的標誌,不要組織百姓到宮中來哭靈弔喪。宮中應當哭祭的親屬和官員,都要在早晚規定的時間來,致祭時才哭,祭罷,即行停止。非早晚哭祭時間,嚴禁任何人擅自到祭壇哭泣。安葬之後,應穿九個月喪服的,改穿十五日;應穿五個月喪服的,改穿十四日;應穿三個月喪服的,改穿七日;期滿即行脫下。其他沒有在本詔中明確規定的問題,都要參照本詔的用意去辦理。遺詔要向天下臣民公布,使百姓都知道朕的心意。霸陵周圍的山脈河流,都保持原貌,不許更改。後宮的嬪妃,從「夫人」到「少使」,都遣送她們回家。令中尉周亞夫為車騎將軍,屬國悍為將屯將軍,郎中令張武為陵墓復土將軍。徵發近縣士卒一萬六千人,內史卒一萬五千人,交給張武將軍從事開挖墓井與復土回填工作。賜各王侯以下至孝悌力田的人金錢帛各若干。
文帝的這份遺詔彰顯其聖明與仁德,感恩一切,看淡生死,這在歷史上也是比較罕見的。他一生在位23年,為政寬仁,廢除苛法,開創了一個國富民強的西漢王朝,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頗受後世稱道】
漢初。
「不愧是乃公的種」劉邦笑哈哈,呂雉在旁邊翻起了白眼,就會往自己臉上貼金。
【本期漢文帝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
【叮,系統更新中請等待更新完成。】
【更新內容彈幕(現代人看不見古人的彈幕不會出現現代的彈幕。),聊天群(只能拉自己朝代的人)】
各朝各代看著天幕更新內容,一下子都很感興趣迫不及待想研究研究。
秦朝。
此次的漢文宗,距離大秦年份最近,所處的社會政治環境也對大秦最有參考價值。
大秦的君臣一致認為,漢朝又不少地方的政策、做法都值得參考,修修改改就能加以應用。而對於工作,大臣們早已被皇帝調教出來,不需要嬴政特意吩咐、下令催促,他們就已經開始自發地挑揀出了比較符合大秦國情的內容,開始嘗試進行添改刪減,以求找到最合適的方案。
漢初。
劉邦觀天幕結束,跟蕭河等人議論劉恆裡面的政策有多少符合現在大漢國清內容,嘗試刪減增加然後執行下去。
而後跟呂雉交談,因為劉邦知道自己死了漢朝還是要靠呂雉過度。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在天幕結束後,所要做的調整並不大——他的多項政策和舉措都是被證明正確的,而太過遙遠的大漢末年的事情也並非他能所及,自然也無需太過在意。
他現在需要做出調整的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對於各位同姓諸侯王的態度。
依靠同姓諸侯王、擴大同姓諸侯王的力量來對抗軍功集團不假,但現在看來,也確實需要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但是劉恆並不打算太過抑制同姓宗王力量的增長,還是那個原因,當下最主要的矛盾、也就是同姓宗王的作用,還是在於與軍功集團形成平衡。倘若過分抑制,豈不是並不能起到作用?
而反叛,同姓宗王的力量暫且還不至於如此強大。
(本章完)